【论俗】津门茶楼有三好:戏好,角儿好,茶水好

【论俗】津门茶楼有三好:戏好,角儿好,茶水好

00:00
19:46

天津茶楼:戏剧、曲艺界与各界人士交流的沙龙 


天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公认的戏剧演出大码头。


天津早期茶馆式戏园


天津茶楼的独特经营


1.茶水只送不卖


2.茶客主要是为了看戏


3.每个茶园拥有独特的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


天津早期茶园演出旧照


细说天津茶楼的发展史↓ 


清道光年间:出现茶园(清中期)


天津诗人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的《津门百咏》中有诗云:“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外有堂名。”诗文注:“戏园起于近年,伶人寓此者五十余家。”


注:当时的茶园比较原始、简陋。


茶园标签:


1.喝茶为主听戏为辅


2.只收茶资,不收看戏钱


3.戏好、角儿好、水好、茶叶好


茶园构造:


舞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的戏台,台口两旁有两根柱子,上沿有铁栏杆,专供武戏演员表演特技。


舞台下设八仙桌和凳子,朝舞台一面空着,观众围着八仙桌相对而坐,侧脸看戏(商贾也常常利用茶园谈生意做买卖)



茶园规矩:戏台上忌用蜡烛


茶园每天只演日场,从无夜戏。如果冬日天短,遇有戏未终而临近天黑,便燃起亮子油松等物以代蜡烛,舞台上下烟雾缭绕光线昏暗。


清光绪初年:茶园设备较完善(清晚期)


随着戏剧在天津的日益兴盛,光绪初年,便有了诸多设备比较完善的茶园。


津门四大茶园


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


元升茶楼:前身为金声茶园


茶园因名角而兴盛,名角因名园扬名


这期间不少名角如余三胜、孙菊仙、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都长期在天津演出。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余三胜


京剧老生孙菊仙,是半途转业、三十岁以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艺人



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


民国时期:茶楼文化发展达顶峰


20世纪30年代前后,天津的京剧演出空前繁荣,几乎当时所有的京剧名角都在天津演出过。


民国时期茶楼旧照


茶楼标签:


1.戏院和茶楼几乎融为一体


2.看戏要钱,茶水只送不卖


3.各个茶楼拥有其独特的剧种


茶楼的变化:


1.戏曲内容形式发展改变


2.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


所以,

旧时茶园的建筑格局、舞台设备以及经营形式已经不太适应演员和观众的需求。


因此,一些茶园纷纷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名称也由茶园变为戏园或戏院。

如:1936年开幕的中国大戏院


中国大戏院建筑优势


拥有2200余座位的五层建筑,为了不影响观众视线,剧场内没有一根顶梁主柱。演员不需要话筒,最后一排观众仍能听得清晰。


郭评:其建筑之完美设备之考究,堪称华北一流。


中国大戏院建成史


1934年,我国著名京剧表演大师周信芳先生来天津演出,“天津八大家”之一、商界名流孟少臣先生召集本市金融、工商、娱乐业的巨贾,设宴欢迎周先生。


周信芳先生照片


席间,周先生提起,天津如此好地方,却没有一座像样大型剧场,实为憾事!


于是,孟先生提议邀集天津各界及戏剧名家商议,为天津建一座具有当代最高水准、现代水平的大剧场,得到众人的响应。



众多商家名流共筹资,公开出售股票,投股兴建,马连良、周信芳、姜妙香、尚绮霞等京剧名家均参股投资。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巴黎和会首席谈判代表顾维君先生,自愿出让自己名下当时法租界二十号路(现哈尔滨道)天增里旁土地二千七百平米(合地皮三亩八分七厘),兴建了建筑面积七千七百七十多平方米的剧场,并定名位:中国大戏院。



场内设有贵宾包厢、休息室、贵宾接待室、售票处等,还有楼顶露天电影、舞场及场内电影,同时为了展示其现代化的品位,孟少臣先生还投入巨款安装了天津市为数极少的美国奥地斯第一代电梯(至今仍在使用中)


世界第一部安全升降机(发明者: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先生)


1934年奠基,1936年8月竣工。中国大戏院的落成,全市轰动,众人争睹为快。1936年9月19日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


1936年9月16日 天津·中国大戏院开幕时舞台


当时的抗日名将,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将军及全世界名流为戏院剪彩,欢聚于此,首任经理孟少臣先生因为连日忙碌,突然失声,由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主持剪彩仪式,并代表中国大戏院向社会各界直答谢词。


马连良,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天津茶楼故事多 


马连良先生“栽过跟头”:被飞茶壶


在天津的茶楼、戏园里,很多大腕儿都栽过跟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连良被飞茶壶”。

涉及剧目:《八大锤》王佐断臂



梅兰芳先生大善之举:义演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与天津有不少不解之缘。在天津的茶楼、戏园中,天津观众多次见证了梅先生的大善之举。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番外篇:北京茶馆】 


提起老北京茶馆,人们自然会想到现代著名剧作家老舍和他的三幕话剧《茶馆》。老舍先生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话剧《茶馆》剧照


老北京的茶馆遍布于全市各个角落,无论是前门、鼓楼、四牌楼、单牌楼等通衢大路旁,还是多如牛毛的偏僻小巷中,茶馆如星罗棋布。



晚清以前流行大茶馆:四九城信息集散地


真正行业意义上的茶馆并非始于清代,但在清代发展得最为兴盛。有清一代,战乱结束,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作为都城的北京,人口急剧上升。据记载,当时四九城内,商号店铺比比皆是,坐在马上一路杀进关内的八旗子弟,翻身下马以后,住在四九城内,生活悠闲,整日无所事事。这样,茶馆便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三五好友“泡”茶馆是风尚


据记载,每月发放旗饷之后,各家(茶馆)几致无法插足,净柜上要用五六十人。八旗子弟,听差之余,换身便服,约三五哥儿们,提笼架鸟,来茶馆小坐闲谈,在当时已成为一种风尚。



茶馆构建:地势好,规模大,装修考究


这类大茶馆所处的地势较好,规模较大,动辄上百间房,装修考究。柜台、炉灶间放一红铜制成的“大搬壶”,壶高五六尺,直径三尺,壶中注满热水,悬于屋梁之下,客来随时取用。在茶馆进门的显眼处,挂有许多写有各种茶名的木招牌,如“毛尖”、“大方”、“雨前”等,表明茶馆的茶品丰富。



茶馆内部饮食


1.北京人最爱喝花茶,在茶馆泡茶多为香片。茶叶和水资分计,也有自备茶叶者,他们提壶到茶馆,出钱买水而已。


2.因接待客人的不同,茶具也有档次之分,前院和罩棚里的茶客,一般用粗瓷茶具,后院雅座里的茶客用细瓷茶具。


3.大茶馆不仅卖茶,也卖各种点心、吃食等。北京人统称点心为饽饽,制作的很精美。


老北京的饮茶伴侣:京八件


大茶馆中的“二荤馆”


之所以名为“二荤馆”,不是因为茶馆兼卖猪羊肉、或者牛羊肉,而是因为茶馆配备菜肴原料,算作一荤,茶客自行携带菜肴交给茶馆加工,名为“炒来菜儿”,又为一荤。在二荤馆里,一些茶客,一早进来,喝茶谈天,到了吃饭时辰,叫上酒菜,慢吃慢聊,非常方便。因此这也成为一些团体、帮派的聚会之所。


清朝末年的中小茶馆:花式多


清朝末年,大茶馆慢慢不景气,老北京街头遂出现不同类型的各种中小茶馆。由于经营方式、经营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以及一些季节性茶棚...


老北京的清茶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秋培扎西

    郭老师的声音陪我度过很多无人区里的时光。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总有一个喜欢的声音伴随,您的声音早就和我一起守护可可西里!

    超级制作 回复 @秋培扎西: 向您致敬!

  • 宁寜寕甯

    作为天津人要说一句。老郭一看就有年头没回天津进茶馆了。现在茶馆听相声,茶水都要钱,还不便宜。外地的朋友可千万别跑到天津茶馆找人要茶说:老郭说了茶水不要钱

    李小九的酒 回复 @宁寜寕甯: ……北京德云社的茶也是要钱的啊,说的是过去吧

  • 紫菜_9c

    就这句:枪毙白宗巍让我笑了233333

    牵着耗子找猫 回复 @紫菜_9c: 喜马拉雅最大的毛病就是听晚的人不能顺着听,如果不每集动手选一下就是倒着听。

  • 纲丝阳迷

    听郭老师讲郭论,就像老友重逢,娓娓道来,心里特别安稳,真好。永远听下去……

  • 茶禅一味_df

    郭老师 能不能专门讲一期茶文化

  • 四姐壬霖

    郭老师说的真不错,学到很多知识。提一个意见,感觉郭论没有郭老师说相声嘴里干净,总觉得郭老师嘴里含着水,不利索。

    菰樰 回复 @四姐壬霖: 他这个是拿录音笔录的的,然后后期制作,他录的时候可能躺着也说不定。

  • 踏雪寻梅_vt

    我家老太太说以前没在天津火过的角都不是名角。

    数声水调 回复 @踏雪寻梅_vt: 必需的,北京学戏天津成名上海挣钱的才叫角

  • 久石让_r2

    希望老郭多说说天津民俗市井风情 当年最喜欢单口里面关于这些民俗传奇的介绍 比如枪毙任老道里面讲吃鱼 枪毙刘汉臣里面关于天津海河的故事

  • 想当只慵懒的猫

    一听到郭老师说马连良,我就想起来马连良梦露。。。中毒太深!!!!

  • 初_月

    打卡,跟郭老师学了好多知识道理,越听越觉得自己是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