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犹如此》一代枭雄桓温的脆弱时刻

《木犹如此》一代枭雄桓温的脆弱时刻

00:00
09:40

第52课

木犹如此:一代枭雄桓温的脆弱时刻



摘要:无论变和不变,都只是执其一端而已,看到的都是片面的。

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52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讲讲《世说新语》这本书。《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当时刘义庆是以藩王身份组织自己的幕僚,在整合以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这本书。《世说新语》一共分为36个门类,搜集了各个门类相关的逸闻轶事,每个门类都用两个字来作为标题,有些是比较正面的标目,比如按照“孔门四科”设立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有些标目就比较负面,诸如谗险、惑溺、仇隙等等。这本书的性质比较特殊,从历代目录学的著录情况来看,《世说新语》一般都是被列入子部小说类。一方面,它的材料有不少确实是来自于史书或者史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它的记述文笔又有很强烈的“小说”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小说”概念存在比较大的区别),编者主要是以文学家的立场和视角来编排撰写所有素材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从文字风格上来说,由于魏晋时期崇尚玄学清谈,《世说新语》的文字风格也是简净疏淡,在描述和呈现事件之后往往不会再出现单独的评议文字,要在读者自行感受编者的立场和倾向,读来令人有余味无穷之感。如果我们要了解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那么《世说新语》一定是一部必读的参考书。今天的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一代枭雄桓温感时伤世的情绪片段。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这句话的意思是,桓公北征,经过金城,见到先前自己在琅邪担任内史时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

“桓公”,就是桓温。

北征”,指的是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率军北伐,攻打前燕。

“琅邪”,地名。

“围”,是量词,计算圆周的单位。合抱为一围。

下一句是,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感慨地说道:“树木尚且变化如此之大,人又怎么能经得住岁月的变迁呢?”

“慨然”,就是感慨的样子。

“犹”,还、仍然的意思。

“堪”,是经得起的意思。

最后一句是。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手里拿着柳树的枝条,伤心地留下了眼泪。

“泫然”,……然,就是……的样子,这里“泫然”就是伤心流泪的样子。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桓公北征,经过金城,见到先前自己在琅邪担任内史时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他感慨地说道:“树木尚且变化如此之大,人又怎么能经得住岁月的变迁呢?”他手里拿着柳树的枝条,伤心地留下了眼泪。

5

桓温的这番话属于典型的触景生情。《诗经》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指诗歌的体裁,而赋、比、兴其实是诗歌的写作手法。其中,所谓“兴”,通俗地讲,就是触景生情,通过自然风景的兴发,表达作者心中蕴含的情志。在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个故事当中,柳树就是起兴之物。我们经常会把一些特定的风物景观和情绪联系在一起,比如春天万物勃发,生机盎然,令人心情愉悦舒畅,秋天草木萧瑟,落叶纷飞,就会让人常感冷清落寞。但其实,这些自然界的物象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风物当中寄托兴发的情志全都是一种主观的投射。与其说是客观的物象触发了作者的情怀,不如说是作者为他想要抒发排遣的情志找到了聊以寄托的、具体而微的对象,这样一种触景生情的的过程更接近于“缘情而体物”,也就是说作者是带着自己先验的情感去体察风物,让“无情”之物沾染了作者的情志,变得“有情”起来。

柳树

说起柳树,更是文学作品当中的经典物象。其实早在桓温之前,魏文帝曹丕在而立之年就曾经写过一篇《柳赋》,感怀自己在十四岁那年亲手种下的柳树经过十五年,已经“连拱而九成”,他是借此来感慨岁月的倏忽既逝。桓温的这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后世的影响就更大了。历代引以为典的诗词文创作可以说是不记其数。比如,南北朝时期滞留北朝的庾信,他的《枯树赋》结尾也采录了桓温的这两句话。在后面的课程当中,我们还会学到明代古文大家归有光的纪念性抒情散文《项脊轩志》,结尾同样写道,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自己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亭亭如盖,同样是在表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物是人非之感。之所以人们经常睹木兴叹,是因为自然的草木可以说是见证时光荏苒的最佳参照物。春秋时期,齐景公游览牛山,望着满山盛景,想到自己终有一天要告别这美好人间,不禁悲从中来,留下了“牛山沾衣”的典故。这些对自然的兴叹,都充斥着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时间对个体的生命来说是相当有限的,而和人生倏忽百年的短暂体验相比,人所怀抱的期待和欲望又往往是满载不绝的,相形之下,就产生了种种求不得、来不及的怨念。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代枭雄,他出身士族,自小就英武不凡,广受期待,后来他曾经三次率兵北伐,甚至有取代晋室自己称帝之心,但因为因缘际会,总是功亏一篑,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他攀折柳条的这一刻,应当也是感到壮志难酬而心绪翻滚,流下泪来。这样一位豪杰之士,也没办法对抗时空的局限,就给后人留下了悲情之美。

桓温

和浩瀚的天地自然相比,人的存在是如此地渺小;和永恒的时间相比,人的生命又是如此地短暂;如何才能破解这道生命和时间的难题?苏轼在《前赤壁赋》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维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果从变化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哪怕我们宅在家里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纷繁的变化往往让人有瞬息万变、沧海桑田之感,物华物衰带来的失控和无力非常容易引发悲凉伤感之怀。但是,苏轼也提醒我们,如果从不变的角度去看待万事万物,那么每一个个体都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无论变和不变,都只是执其一端而已,看到的都是片面的。如果退开一步,意识到变和不变也只是相对而言的,看到这两者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圆融与合一,或许就会逐渐对自然、对生命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和认识,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就可以摆脱时空不停流转带来的悲哀。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课再见!

总结:

这节课我们开始对《世说新语》的学习。我们介绍了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以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即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今天的课文讲的是一代枭雄桓温感时伤世的情绪片段,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到自己先前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不禁对岁月变迁产生感叹。我们对这一段触景生情的话展开分析,通过联系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感受到这种触景生情接近“缘情而体物”。最后我们又介绍了桓温其人,从一代枭雄也难以抵抗时空变迁的故事和苏轼《前赤壁赋》的警句中体会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的道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