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厄的终结》| 每日一书

《苦厄的终结》| 每日一书

00:00
02:20

推荐理由:苦厄无所不在。或说,苦厄不会错过任何一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地域、种族和所处时代。时常爆发的战争、有限的政治和经济政策、自然和人为灾难,会造成成千上万乃至百千万的人瞬间丧失生命或安居所需外在条件;哪怕一个人有幸避免上述灾祸,看似平稳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躲开内在焦虑、困惑与不安。经济压力、过度劳累、人情世故都让人精神紧张,不得安宁,何况还有更根本的因素,即人人皆有的欲望、贪爱之心,以及常怀有的嗔怒、怨恨、傲慢、嫉妒之情。这些皆为“苦”,我们人生中相当一部分行为都在有意无意地避免这些“苦”。苦厄的终结不是任何特定之人或集体的追求,而是每个人的愿望。

有“全球百大思想家”之称的潘卡吉·米什拉以“苦厄的终结”为书名,记述了自己多年对佛陀及其教义的追寻与理解。米什拉生于印度,受过良好教育,以作家为志业,从最初认为佛陀只是印度教众神祇之一,到实地探访佛陀诞生地,再到理解其生平、教义,米什拉在不断靠近中日益理解着佛陀教义的意义。不过,米什拉并非要成为一个当代的专业佛经阐释者,他在书中确实解释了何为“四圣谛”“八正道”,以及佛陀对“自我”之虚幻的洞察等,但米什拉写作的重要性在于,他把对佛陀教义的理解放置在更宽广的语境中,比如他为了比照而在书中引用的康德、尼采、叔本华、蒙田、柏拉图、普鲁斯特、伊壁鸠鲁、卢梭、甘地等人的观念,而且米什拉熟悉欧洲、印度、美国的历史与时代困境,对各类激进意识形态、革命行动也了如指掌,由此,米什拉对佛陀教义的追寻便呈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最终,如他在本书的结尾所说:“我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中遇见佛陀。就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佛教的义理,乃至救赎之道可能为世人创造的未来。正是这种醒悟,让我终于可以提笔,开始书写佛陀。”

海报设计/刘晓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