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专访|吴岩:中国科幻发展迎来黄金时代,科幻产业平均年增长100亿以上

嘉宾专访|吴岩:中国科幻发展迎来黄金时代,科幻产业平均年增长100亿以上

00:00
06:30

在这个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时代,几乎所有文化消费的受众,都会涉猎科幻。科幻不再是小众的,它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类型之一。

近些年,中国的科幻领域更是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荣获雨果奖;电影《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相继成为现象级爆款;中国申幻成功,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举办……

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科幻作家吴岩看来,中国的科幻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事实上,在中国的科幻发展史上,科幻曾有过几次起落。100多年前,梁启超曾引入科幻小说来启迪民智,鲁迅则翻译科幻大家的名篇,推荐给国人;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再度兴起,承担起科普教育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现今时代,是中国科幻发展最好的时代?科幻又在如何影响时代发展?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之际,红星新闻记者与吴岩进行了对话。

科幻作家吴岩 资料图

三种高位因素让科幻迎来黄金时代

科幻的诞生是基于科技的发展。谈起科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吴岩认为,只有当科技强了,科幻才有了发展的土壤。因为当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会对科幻产生极大需求,渴望知道下一步的生活将怎样改变。

中国当前的科技发展驶入快车道,这对科幻的发展无疑是积极的。同时,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当前发展的蒸蒸日上,还离不开三种力量——政府、知识精英和读者。

在中国科幻发展过程中,这三个因素此起彼伏,很少有三者并存的状态。但在当前,这三个因素都处于高位,政府部门支持,精英、知识分子认可,读者又喜欢。现在大家都认为科幻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分支。科学家、作家、记者、学生、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写科幻,从业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作品也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景象。

另一方面,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海外“能见度”也越来越高。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在全球的销量去年已经达到2900万册,它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每年都有许多中国的科幻小说会输出海外,也有许多中国科幻作家被国外的科幻专栏约稿。”吴岩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00篇以上的科幻作品被输出到海外。

而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科幻作品的质量被认可,同时也意味着,面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中国科幻所传递的价值观、世界观,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地的受众所看到,从而影响更多人。

科幻产业范围更清晰后,增量只会更大

“科幻产业是我们国内自己提出来的”,吴岩说,自己在2016年开始研究科幻产业。

今年,吴岩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聚焦2021年度中国科幻产业典型业态科幻阅读、科幻电影、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四大板块,研析了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其中显示,2021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同比增长50.5%。

“800多个亿,应该说这个盘子还很小。”吴岩说,“一个大规模的企业都可以超过这个体量。”但我国但科幻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增速快,增长量大”。

“我们最初做产业研究的时候,总量只有100多个亿,短短几年增长到了800多亿,平均每年增长100亿以上。”在吴岩看来,今后的5年到10年里,随着人们对科幻需求的增长,加之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科幻产业的总量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

“当前,很多股力量还没有真正发力。”吴岩说,“比如电影,电影在科幻产业里面是数一数二的力量,再比如文旅,也是重要力量。”

吴岩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科幻产业中产值占比最高的是游戏,其次是电影。但因为科幻产业起步不久,统计标准尚不完善,并且科幻产业的疆域在不断拓宽,所以真正的科幻产业总量是很难统计的。“比如,为《流浪地球》电影制作宇航服装、虚拟特效的企业,又该不该算入科幻产业之中呢?再比如,科幻文旅的产值新晋纳入统计,但文旅之中的哪一部分算是科幻的,也很难界定。”

如果说将科幻产业所涵盖的范围清晰化,“那么数字只会更大”。而如今,吴岩及相关行业人士正在进行这项努力。

“科幻星球奖”颁奖典礼 图据官网

今年上半年,由王晋康、刘慈欣、吴岩、郭帆四位科幻业内人发起的“科幻星球奖”进行了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致力于表彰和奖励为促进和繁荣科幻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其奖项也包含了“科幻产品创新奖”“科幻体验技术奖”“科幻创作技术奖”等。比如“动力外骨骼机器人”就获得“科幻产品创新奖”。

“我们的初衷是鼓励这些伴随科幻发展起来的技术不断革新,以及推动科幻产业的增长。”吴岩表示,“对于科幻产业的未来,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