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中国科幻走向世界,首先需要观察世界

吴岩:中国科幻走向世界,首先需要观察世界

00:00
05:37

还有十多天,世界科幻大会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成都将在国际科幻的聚光灯下,迎来世界各地科幻名家。当中国科幻文学走向国际舞台时,如何将这一西方舶来概念本土化,从而创作我们自己的科幻文学呢?

“现在的科幻文学创作生态,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科幻作家吴岩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如今全社会对科幻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高,这种对科幻文学统一的、正向的态度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规模,“对于科幻文学的发展来说,有三个因素特别重要:政府、知识精英和广大读者。在中国科幻发展过程中,这三个因素此起彼伏;但是现在,是少有的三个因素都处于高位,大家都认为科幻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分支。科学家、作家、记者、学生、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人都前来写科幻,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呈现出繁荣景象。在国外科幻中,跟中国有关的内容也在增加。”

吴岩 图据受访者

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的本土化作品创作,重要的并不是一定要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中国的某个地方,而是要做一些“中国人的想象”,“我曾经问过外国读者,《三体》不也是和西方国家的作品一样,揣摩整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吗?你怎么认为这种作品包含中国特色呢?外国读者说,里面还是有不少中国的思想在其中。例如,故事中每次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主人公考虑的很多问题是在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里不会想到的。我想奥巴马看这个作品的用意应该是体验这些东西吧?”

实际上,一些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比如吴岩自己的《中国轨道号》,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北京一个空军部队大院的孩子发现父母承接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科研项目之后的激动心情。这是一部把回忆录跟科幻创作相互结合的有效尝试。还有科幻作家七月的《小镇奇谈》聚焦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四川绵竹汉旺镇,将四川的很多三线建设故事融入了自己的科幻作品中;他的《群星》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成都”,你会在故事里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和身边的事情……

《中国轨道号》 吴岩

大家对东方文化元素有了更多的兴趣,这是中国科幻的机遇。但中国科幻走向世界,首先应该是需要观察世界,从而将中国式的未来生活风格表达出来。作为高校教授,吴岩每年都讲两个学期科幻课程,有时候谈欣赏,有时候讲创作。他发现现在的学生思考科幻问题思路是很狭窄的。“有的学生在我的科幻课上,说他们只看过《三体》,他们认为只要不是《三体》的模式就不是科幻,这太狭隘了。我们需要更广泛地去了解世界层面的科幻创新,科幻的‘繁荣’更应该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繁荣’。”

在成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在吴岩看来,对中国科幻界是一次大考,有许多困难需要勇敢地克服。例如国际交流方面我们还缺乏人才。“中国科幻走向国际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规划、培养人才、积极在国际出版上展示我们自己的作品。所以,我认为需要一批外语好、了解国外文化的人与国际科幻文学界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

确实如此,在中国科幻文学外译的过程中,有不少科幻文学创作者和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与中国之间扮演着桥梁似的角色,比如微象文化与美国科幻电子杂志《克拉克世界》的合作,八光分文化与美国科幻杂志《银河边缘》的合作,还有北京漫传奇文化主导的“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版权输出项目,已促使多部刘慈欣作品改编漫画在海外出版,这也是我国原创漫画作品首次以相当大的规模和体量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他特别提到了《克拉克世界》,“他们专门开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专栏,帮助中国科幻作家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能让国外的读者看到中国真正的、而非他们自己想象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们认可还是不认可,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播。”

吴岩认为,在世界科幻标准之下,保留中国独特的表达十分重要,“我们需要走向世界,但中国的科幻创作首先还是要发掘中国经验,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非要比着世界科幻的标准一味模仿。就像是中国的大学一样,我们办大学不是为了跟世界名校比排名,而是要能为了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最大贡献。中国的科幻也应该是这样。”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乔雪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