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符黑陶罐:映照“文字起源的前夜”|走近“汉字中国”特展⑫

刻符黑陶罐:映照“文字起源的前夜”|走近“汉字中国”特展⑫

00:00
03:37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记录、传承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在其使用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是经过历史洗礼、岁月积淀的华夏民族之魂。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以来,众多平日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悉数亮相,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些文物,感受汉字的历史与魅力。

这只黑陶罐出土于浙江澄湖。澄湖位于苏州城东南约15公里处,是太湖平原上的一个中型湖泊。据当地古代方志记载,这处湖泊曾是一片人烟密集的城邑,后来慢慢被水淹没,沉入湖底。所以澄湖又称陈湖或沉湖。

1974年,原吴县车坊公社在澄湖西岸围湖造田,湖水被抽干后,人们在湖底发现大批古井,沉睡千年的神秘邑聚方才重现人间。经文物单位调查发掘和征集,共获得遗物1200多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历史时期的商周、汉晋、唐宋等时代,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

成博“汉字中国”展览现场的黑陶罐

自澄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史前陶器最具特色。这些陶器以汲水器为主,主要是罐、壶之类,很可能是古人在打水的时候失手掉到井里的。这些壶罐形态各异,造型多模拟动植物形态,如鸟形提梁壶、鸭形壶、猪形壶、鳖形壶、皮囊壶、葫芦罐等,充满艺术想象力。

但最为珍贵的一件,则是此次来到成都博物馆展出的这只,外表朴素的黑陶鱼篓形贯耳罐。

换个角度看这只陶罐,可见另一个符号

它不以造型取胜,其珍贵之处,在刻于罐腹位置的4个神秘刻划符号上。这4个符号排成一列,构成了有序的组合,它们已不是象形的图画,而是规整度较高的抽象符号组合,这在良渚文化是首次发现,放之全国也属罕见,因而在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具有突出价值。

出土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组神秘符号的探索解读持续不断,内容释读观点众多。给出过解读的著名考古学家中,李学勤将之释为“巫戌五俞”,意为神巫所用的五对钺;饶宗颐则将其释为“冓戉五个”,视为越族的表征。董楚平将其读作“方钺会矢”,意指越国会盟,是良渚先民军事会盟的记录,甚至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建国文献。

刻符图示

无论可能代表着怎样的意思,这件黑陶罐上的刻符,已被普遍认为与最古老的文字起源有关。它们已经具备了指事、会意和组合的特征,代表了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产生了“组词成句的正式汉字”,比殷墟甲骨文早了一千多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