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画?读懂“意趣”是关键

如何欣赏中国画?读懂“意趣”是关键

00:00
04:04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邵琦做客学习读书会。

“绘画在中国是先于文字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画自诞生后就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断裂。所以,从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也可以看到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进程中,我们人的文明进程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人与神灵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7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邵琦做客学习读书会,带领读者深入欣赏中国画,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者现场表演《只此青绿》。

在绘画诞生之初,与人类文明同频,画是为了“处理人与神灵的关系”。“当我们的知识越有限的时候,我们对神灵的依赖就越重。早期大量的岩画画面上多呈现神的形象,如将军崖岩画、花山岩画等,我们看到的是先人对神灵的一种祈盼。” 邵琦认为,对于这些图像,我们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只将它们当做装饰画来欣赏,要以虔诚之心去应和先辈们的虔诚之意。

到了第二阶段,“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中国画面临的问题。伴随着青铜器、瓷器、陶器、铁器的发明,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后发现,自然界是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人们对神的祈求、欲望、依赖一点点降低,开始从各方面探讨人的能力。

《女史箴图》

进入汉唐以后的中国画以人物为主,画面越来越真实,且有明确的意义指向。例如《女史箴图》在当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教大家如何教育孩子,颇具实用性。回望中国绘画史,从凌烟阁的功臣画像到竹林七贤像,再到深入寻常生活的仕女画,绘画所关注的对象越来越市井化、越来越人本化。

到了第三阶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邵琦谈到,宋代以来,花鸟、山水是主要绘画表现题材,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理想,“我们会看到宋代很多山水画里的树木看起来像是真的,但在自然界却找不到相同的场景。这些山水画表达的是理想的场景——海外仙山,但是宋人的求真务实又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是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的。”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就是在道家海外仙山的理念下创作的符合皇家口味的作品。它似真非真,似假又是真,在真真假假之间寄托着对最美好的现实生活的向往。现场,舞蹈艺术家们的演绎,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千里江山图》的旋律与节奏之美。

进入元代,很多文人画家呈现出一种隐逸的状态,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元人,是宋人,于是他们退到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创作出《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等作品。这批隐士对自然的研究与领悟达到了一个制高点,在寻求天人合一的道路上探索得最深。

在明代,一批绘画作品鲜明表现了对自然的关注。他们画城市山林,即江南私家园林。山水画和园林是一体的,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明清以后,绘画超越了对真实的渴求、对意义的宣传,进入到对趣味的追寻中。比如通过八大山人画上的白眼,即外在的“形”,我们能看到画家内在的心音。

八大山人《松鹿图》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整体上更为写意,这个“意”到底是什么?邵琦认为重要的是要理解绘画在发展中的作用,它可能没有伟大的意义,但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无穷的意趣,追求趣味才是中国画的根本。

山水画如何启迪我们?邵琦认为是“心造”,心里要有东西,要把最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我们不要太依赖照相机等机械设备,要真正成为我们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进入中国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