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东晋门阀政治丨02衣冠南渡:门阀政治形成的前奏

历史丨东晋门阀政治丨02衣冠南渡:门阀政治形成的前奏

00:00
11:16

你好,我是施展。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东晋门阀政治》。上一讲我大概介绍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皇权政治的“变态”和“正态”。

门阀政治作为中国大一统皇权的“变态”形态,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段岔路口,也就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历史背景。


司马家的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王朝。我们在上一讲讲过,中国历史大致分为两个循环,从秦到唐之间这是第一个历史循环,在第一个大循环里面,我们会看到大一统帝国往往是由两个王朝组成的,第一个王朝是一个武力值非常强,能够快速结束分裂的王朝,但是这个王朝通常并不擅长治理,所以特别短命。比如我们熟悉的秦朝,秦二世而亡。后面还有隋朝,隋朝也是二世而亡。


而紧接着这样一个武力值非常爆表的王朝之后,就会进入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且非常稳定的王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汉唐之风。两汉加在一起有400多年,唐朝也稳定统治了近300年。但在秦汉和隋唐这两个大一统阶段中间,还夹杂着一个非常畸形的、也曾经非常短暂统一过全国的王朝,这就是司马家的晋朝。

我们知道司马家的西晋也是仅仅经历了两位皇帝之后,就陷入到了严重的内乱,也就是的“八王之乱”,八个姓司马的诸侯王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进行了一系列残杀和战乱。我们一般看到的内乱还仅限于王朝内部的几个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去争夺权力。而在八王之乱的后期,有几位司马家的王爷因为自己的兵力不够,还把位于边疆地区的草原民族引入了进来,从而开启了一段我们称之为“五胡入华”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

而在这种混乱局面下,晋朝并没有马上灭亡,晋朝朝廷南迁到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与此同时躲避北方战乱一起南迁的就是北方的士家大族,这些士家大族提供了维持这个王朝存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在南迁之后维持建立起了东晋王朝。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司马家的晋朝既没有像秦朝和隋朝那样快速灭亡,也没有像汉唐那样进入到一个持续的稳定统治之中,而是进入到了这样一个半吊子的状态呢?


门阀政治的前奏


要理解东晋这样一个半吊子的,或者说大一统专制皇权的“变态”状态,就要讲到西晋的立国态势。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当时有两个很重要的所谓的反派人物,一个是曹操,一个司马懿,虽然曹操有篡汉之心,却无篡汉之行,而司马家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努力,逐渐地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司马家能够篡权,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曹魏政权的皇室,也就是曹操的后代,人丁并不兴旺,而且曹家所有人都集中在首都洛阳,导致对于其他地方的控制力并不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就把曹魏宗亲一窝端了。所以司马家在三家归晋之后,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广封诸侯王。


司马家本来人就多,晋武帝司马炎就像当年汉高祖一样分封了很多同姓诸侯王,希望能够通过诸侯王共同维持晋朝的统治。但是很不幸,这就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姓司马,我能当诸侯王那我也能当皇帝。

除了分封同姓诸侯王,司马炎还坚持传位给太子司马衷,就是留下“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的司马衷,虽然当时朝臣激烈反对,但司马炎还是没有换掉这个傻儿子。司马炎也知道自己儿子能力不行,所以他选择让司马衷娶了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也就是贾南风。

等到政治强人司马炎去世之后,朝廷出现了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是,作为皇权代表的司马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个傻子,但是他有一堆叔叔伯伯还有兄弟都是能力非常强的诸侯王,而且他们都有血缘资格去问鼎皇权。


第二个不平衡是,皇后贾南风的贾家和太后一族杨家虽然没有资格问鼎皇权,但作为外戚,也是朝廷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杨太后与贾皇后婆媳两族关系不和,朝廷中央的政局十分脆弱。正是因为西晋朝廷出现了这样一种政治力量的不平衡,皇帝个人有很大的能力问题,而他的宗亲和他的姻亲就为了争夺最高的皇权出现了内斗,内斗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八王之乱。


那么八王之乱的一个结果就是有两支军事力量崛起,一支军事力量就是内附于长城沿线的匈奴、鲜卑这些少数民族力量,另一部分就是大量在内乱中破产了的农民形成的这种所谓的流民军,也就是流民组成的军队。关于流民军的问题,我们后面也会重点来讲,这里咱们先暂且不表。

豪族向士族的转变

刚才讲了西晋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不得不南迁,内乱是门阀政治形成的前提。当然,如果要讨论门阀政治形成的背景,我们还得来看看这些所谓士家大族是怎么来的。

其实我们在上一讲也提到过,随着汉武帝征伐匈奴,导致社会经济破败之后,地方豪族势力就逐渐壮大了。但是这些地方上的豪族,和后来的士族还是有区别的。在这中间的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到豪族自身发生了很重要的转变,最后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对朝局有很强掌控能力的世家大族。

最初的豪族,就是地方上的一些大家族。因为汉武帝征伐匈奴导致海内户口减半。这里面的户口减半不是说全国的人死了一半,而是国家能够直接控制的农民数量减半。有很多农民因为过高的赋税抛弃了自己的土地,选择去当地方豪族的附庸,这就壮大了地方豪族的力量,使得在秦朝一度已经被消灭掉的地方豪族,在汉武帝之后发展壮大,成为很重要的政治力量。

而到了东汉时期,这些豪族就开始发生一些转变,就是这些豪族要想进入最高层次的政治圈,不再完全依靠它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还要靠儒家的学术水平。他要从一个地方上有实力的土豪,变成一个有知识的家族。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选官制度,也就是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举人才。推举的标准主要就是两条,一个是德行好,也就是道德高尚,这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另一个就是儒家经典学得好,看个人的儒家学问能力来去决定你这个人去当什么官。所以地方豪族要想参与到朝廷政治,就要自己努力去学习儒家经典。于是地方豪族就向我们熟悉的士族,“儒家士大夫”的“士”族开始转变。而在这个过程里,学习的成本也逐渐变高了,经过几代人连篇累牍的注释,一部儒家经典的注释往往能达到原文的几十倍。这样一来,读书的时间和成本都变得特别高,普通人已经无力承担了,学习儒家经典也就成为了少数人的特权。

这样士族的典范,比如说有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特别熟悉的河北袁氏,袁术、袁绍兄弟,他们家四世三公,同时自己有大庄园,有着自己的私兵。但是,这样的士族依然是不稳定的,直到曹丕时期发明了一项新的选官制度,使得士族的政治优势可以得到稳定传承,这项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向地方派出官员考察各地的人才,并且给予相应的品级评定,作为朝廷选官的依据。派出去的官员就叫中正官,人才共分成九品,九个等级。而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这些世家大族,由于本身在地方上有着非常强的政治经济优势,同时自己又有家学传统,不仅有实力,而且重视教育。而且在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后,中正官很快就被世家大族把持,家世门第就成为了甄选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九品中正制本意是要打破士家大族的政治垄断,提拔基层人才,但实行了之后,很快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样一个状态。


在九品中正制这样一个选官制度下,士家大族可以稳定地获得高品位的人才评定,从而在入世当官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大的政治优势。这样一来,这些士族就得以成为延续很长时间的世家大族,他们承担了朝廷治理最主要的职能,同时也为皇权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好,到这里我们基本讲清楚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历史背景。那么下一讲,我们就要来看看世家大族的一个代表,也就是琅琊王氏,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ilkitty

    现在连五胡乱华都不能说了吗

  • 子丑寅卯氢氦锂铍硼

    又能听施展老师的新课了,真好~

  • Anael汐汐

    施老师博学广才,不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当地的民俗民风。

  • Cici_媛媛

    施老师,我有个问题,同样都是广封诸侯王,为什么汉代就维持了相对长久的统治,除了皇帝的能力存在差异外,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 闲云野鹤Fsfy

    天天学习知晓OKOKokvcb

  • 踏雪翠林

    这部书不是钱穆写的吗?

  • 邴吉

    读了24史,我最反感的就是司马家的晋,晋武帝在位25年(记得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带来了整个王朝的奢侈攀比之风,最关键的还是不思进取,整个王朝上层没有丝毫长治久安的思维,可以说正是因为晋武帝的不作为,导致了所谓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前后将近300年,这片土地的血腥!从公元380年开始的北魏从有代开始起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强弓劲唐,前后一比较就更让人看不上所谓的司马晋,24史就晋书最难看,实在理不清脉络!

    邴吉 回复 @邴吉: 举个例子,他的司马衷,也就是晋惠帝是个傻子,晋武帝司马炎居然不知道,荒唐到极致,晋惠帝继位时已经32岁了,他的老子居然不知道他是弱智,可见他的老子成天在干什么!

  • 四合院里的赵赵

    小板凳坐好,上课

  • 青山常有居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 可乐你个榴莲

    这段历史大概持续多长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