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静止比运动更高贵:寻找不动的那个唯一的神 ——爱利亚学派与巴门尼德

008.静止比运动更高贵:寻找不动的那个唯一的神 ——爱利亚学派与巴门尼德

00:00
13:50

喜马拉雅的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花一点时间来探讨下逻各斯(Logos)的意思。这又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大词。我常想,为什么哲学会把普通人吓跑?就是因为它的界面太不友善,基本上不说人话。

 

现代人往往把逻各斯等同于理性或者逻辑,但其实在古希腊的时候,逻各斯的含义非常丰富,有学者统计至少有11种意思,而且逻各斯在古希腊文中也并不是专业的哲学概念,它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字眼。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讨论下其中的两个意思:话语和尺度。

 

一、什么是话语的“命名”功能?

 

大家仔细想一想话语的功能都有哪一些?第一个功能当然就是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命名。我女儿在两三岁的时候,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眼里,世界是混沌一片的,这个事物和那个事物完全是粘连在一起的,通过命名的方式,这是桌子,那是椅子,椅子不是凳子,凳子也不是沙发,我们教会孩子辨认差异,让世界在她眼前逐渐地清晰起来。

 

我自己也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大一的时候我路过上海,上海医科大学的两位师姐带我去上海植物园玩,你们也一定去过植物园吧,在植物园里你最常说的是什么:哇,这棵树好大,哦,那朵花好美。是吧,反正对于我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来到植物园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言语乏味、面目丑陋。可是那两位师姐是药物学专业的高才生,她们对植物园里的每一株花花草草的名字、产地和属性,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那真是一次非常神奇的体验,就像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行走,突然手里被塞进一个手电筒,于是乎,那些隐藏在存在深渊里的植物就被语言给照亮了。

 

《圣经·创世纪》里写道: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上帝就造出空气……”

你看,上帝是用什么创造万物的?没错,命名!

 

二、什么是话语的“采集、分辨”功能?

 

话语的第二个功能是采集和拢集。荷马在《奥德赛》写过这么一句话:“安菲弥东,出了什么危险,使得你们这些年华方茂的人都来到黄泉?就是从全国再精挑细选也采集(logos)不到这样高贵的人了。”

 

这句话的“采集”用的就是逻各斯这个词。那么,怎么来理解话语的功能是采集呢? 


你看啊,我们的肉身其实不过占据一个非常非常有限的位置,我们只是生活在此时此刻此地的一个偶然的存在者,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言说去突破这种有限性,通过言说去采集世间万物,我们可以用言说去触碰最隐秘也最抽象的爱情、原子与上帝,把飞鸟走兽、星辰日月、先贤古圣,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万事万物都采集、拢集、汇聚到此时此刻此地。

 

话语除了采集,还有分辨的功能。善于使用话语的人不仅可以把万事万物——也就是“多样性”——拢集到一起,而且还可以对“多样性”条进行分辨。我们经常称赞某位作家,说他说出了我们一直想说但说不出的话,为什么?因为他不仅善于采集词汇,而且善于分辨词汇,所谓“字斟句酌”,“字字珠玑”,这样的说法强调的就是这种话语的分辨能力。

 

采集与分辨,这是话语所具有的相反相成的巨大力量,也是逻各斯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这“推”与“敲”之间的字斟句酌,就体现出诗人对文字和事物的细微差别的分辨力。这样的能力也可以被称之为是拥有分寸感的能力。而这与逻各斯的另一个含义“尺度”是直接相关的。

 

三、怎么理解“尺度”? 什么是“分寸感”?

 

1、赫拉克利特——关键词:变化

 

我们用尺子去干什么呢?当然去衡量事物的长短高低,换言之尺度就有标准的意思。不同的尺度就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摄氏与华氏就是温度的不同尺度,公斤和市斤就是重量的不同尺度,英里和公里就是距离的不同尺度。尺度不同,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打个比方,站在猴子的角度看,即使是林志玲也是丑的,根据上帝的标准看,即使是爱因斯坦也是蠢的。

 

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有人也把这里的“分寸”译成“尺度”。并且这里的“分寸”是复数形态,也就是说,它强调的不是单一的尺度,而是多种尺度的同时运用。换句话说,就是在强调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只有那些心智不够成熟的人,比如说孩子,只会用非黑即白、非真即假、非善即恶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去看待和理解世界,因为他们只拥有一种尺度、一个标准,只有借助于多种尺度,善于掌握分寸感,世界才会向我们呈现出它的丰富多样性。

 

所以说,对变化的精微的审查和分辨,这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概念的精髓所在。

 

2、巴门尼德——关键词:不变

 

如果说理解赫拉克利特的关键词是变化,那么理解古希腊另一位大神巴门尼德的关键词则是不变。但无论是强调变还是不变,他们都是在追问世界的本原、中心和秩序。

 

不久前我的一个大朋友,他的母亲去世了,虽然他本人已经年过六旬,但是母亲一直是他生活的中心,所以母亲的离世对他来说,就好比是生活意义的支柱被抽离。

 

其实不止是人生需要一个中心,世界和宇宙都需要一个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面对欧洲文明的衰落和崩溃,著名诗人叶芝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物已然解体,中心再难维系,世间一片混沌。

 

3、到底“变”还是“不变”?

 

某种意义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在试图寻找这个维系住万事万物的“中心”,因为,只有确立了中心,世界才会从混乱变成有序。大家都很熟悉的“看齐意识”、“核心意识”,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对于古希腊哲人来说,寻找“中心”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个“中心”是绝对保持不变的,还是这个“中心”是相对保持不变,甚至于是变化的。

 

4、克塞诺芬尼的两大观点

 

赫拉克利特显然认为中心是变化的,我们上一讲已经介绍了,他虽然要寻找变中之不变,但却认为这个不变恰恰就是变化本身。但是“爱里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却认为中心是不变的。我们今天先来介绍一下巴门尼德的老师克塞诺芬尼的观点。克塞诺芬尼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游吟诗人,他自称在希腊土地上漫游了67年,差不多活了有一百岁。克塞诺芬尼最著名的观点有两个:

 

1)反对神人同形同性

 

他说:“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其实我们可以接着他的话往下说,英国人说他们的神是白皮肤、蓝眼睛、高鼻子的,中国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

 

克塞诺芬尼的反讽还不止于此,他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

 

克塞诺芬尼的这些想法非常超前。2000年多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哲人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里也记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法国在穿越非洲旅行的时候,激起惊恐地发现在非洲的艺术和雕塑里面,上帝不仅是个黑人,而且还是一个肥胖的黑女人!!!

 

费尔巴哈在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本质》中,用更为抽象的方式重述了克塞诺芬尼的这个观点:人类类似上帝的原因不是上帝以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他。

 

2)存在着唯一的神,而且它是不动的

 

去年我在哈佛访学,每天送女儿上幼儿园都会路过哈佛神学院,我女儿问:爸爸什么是神?我说神最厉害了,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她想了想接着问:那神是不是只有一个啊?我说:可能只有一个。然后我女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肯定只有一个,不然的话,那么多神,你怎么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其实,她的这个想法跟克塞诺芬尼的另外一个观点非常接近,他认为,存在着唯一的神,而且它是不动的。

 

克塞诺芬尼是这么说的:“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动来动去对他是不相宜的。”


老实说,每当读到这句话,我都有些想笑,因为急匆匆的跑来跑去,跳来跳去的神的确看上去不够庄重。从这个角度说,克塞诺芬尼推崇静止,反对运动,其实有很强的审美和伦理学的意味,也就是说,静止是高贵的,而运动是卑贱的。这个想法如此的合乎常情,你看动物世界里,谁最忙忙叨叨,总是在上蹿下跳,跑来跑去,飞来飞去?不都是那些蚂蚁啊、蜜蜂啊、蚊子啊、松鼠啊之类的小动物,而狮子、老虎这些森林之王的日常状态都是懒洋洋的、一动不动的。

 

再比如说,你仔细体会每个人的说话语速,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在大会上讲话都是慢条斯理的,有时候甚至一分钟也讲不到50个字,你听的急死,可他还是不紧不慢的。而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下属显然不能这么说话。说话语速最快的人是谁? 没错,就是晚间电视购物的节目主持人,他们的语速就像打机关枪一样。

 

陈嘉映在《哲学、科学、常识》中这样论述静止的优越地位:“物体不受外力干扰,就会处在它该处的位置上,这是它的自然状态,也是一种高贵的状态。” 据说当年哥白尼为日心说提供辩护时,其中一个理由是,太阳比地球高贵,因此,静止不动的应该是太阳而不是地球。

 

关于静止和运动的区别还可以这么去理解。在毕达哥拉斯那一讲中,我们说数字二在他那里意味着摇摆不定,二减一等于一,二加一就等于三。因此二也就等于意见,因为意见从来都是摇摆不定的,意见的反义词就是知识或者真理。所以当克塞诺芬尼说“唯一的那个神则是不动的”,如果剥离这里的神学色彩,则可以说真理是唯一的,也是不变的。这正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巴门尼德的观点,我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elendqy

    周老师,厉害👍👍,越来越喜欢你的课了。

    周濂 回复 @Helendqy: 谢谢沙发

  • 柠檬树不会飞

    真好,一周三更感觉还少了,周末最难熬

    周濂 回复 @柠檬树不会飞: 周末我也最难熬,因为在“熬制”课程

  • 天空的飞鸟_logos

    周老师可以推荐一本配套课本吗~

    周濂 回复 @天空的飞鸟_logos: 赞网名!我推荐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文笔优美,有很多深刻的洞察,虽然也有很多个人的偏见,但这种深刻的偏见才是最富魅力的东西。

  • 1997199sphf

    上次购买的 有期限吗?怎么听不了了?

    周濂 回复 @1997199sphf: 没有期限,请跟喜马拉雅客服人员联系,谢谢🙏

  • chiulei

    我是年近五十岁的中老年听众,听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回忆:7、8岁看过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零零碎碎的哲学常识、20岁只当文学作品读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各种道听途说东看西看得来的哲学印象……如此系统地学习哲学还是第一次,个人最大的兴趣是不断发现文明和智慧的本源来自何处,除了“朝闻道,夕死可乎?”外,周老师还有没有其它的提醒可以赠予我的?

    周濂 回复 @chiulei: 咱俩年纪相仿,都是中老年人您是说东西同理的格言吗?我觉得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一条。

  • helenJ

    每节课都在烧脑,越学越觉得懂了好多,又觉得自己渺小粗浅,懂得的太少。

    周濂 回复 @helenJ: 自知其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 张春酷酷酷

    话语除了采集,还有分辨的功能。善于使用话语的人不仅可以把万事万物——也就是“多样性”——拢集到一起,而且还可以对“多样性”条进行分辨。我们经常称赞某位作家,说他说出了我们一直想说但说不出的话,为什么?因为他不仅善于采集词汇,而且善于分辨词汇,所谓“字斟句酌”,“字字珠玑”,这样的说法强调的就是这种话语的分辨能力。 写笔记

    周濂 回复 @张春酷酷酷: 赞认真

  • W赤水

    讲的这么好,我看评论居然17年就开讲了,现在才知道,特听友们快来听 也希望周老师再继续讲学

  • 淡月美美

    周老师,您的比喻太精妙啦!谈到运动比静止高贵,想起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世间万物必须频率相同才能能量互换,人在思考时,静止时,禅修时才能汲取大自然的能量,所以,高人以静滋养自身,不知这种说法有bug吗?

    淡月美美 回复 @周濂: 嗯嗯,谢谢周老师o(^o^)o

  • 听友91937871

    可爱的女儿

    周濂 回复 @听友91937871: 谢谢,她很可爱,但有时也很烦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