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做学问的诀窍

41 做学问的诀窍

00:00
09:4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读友238428903

    感觉格物致知的功夫很微妙,其要领为“勿忘勿助”之间,如我们的私欲杂念出现了,要摒弃、格除这个物欲,如果你刻意去排除它,老在那里念念不忘我一定要除掉这个杂念,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个杂念,这就是“助”了,我们要去掉这个助长之心,就必须忘掉它,不能刻意地去控制它,只要静静地观察它,让它自然地在心中浮现、流过,修炼久之心自然就经受住了磨练,就能够静下来了。这也是阳明先生“事上磨”的功夫要旨。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理解,不当之处还请方家赐教

  • 听友108069308

    请问这本书能买到纸质版的吗? 在网上没有搜到呢?

    1532831xjiq 回复 @听友108069308: 查王阳明心学全书

  • 听友184905458

    感恩你们传播中国的国学文化,弘扬阳明心学

  • 玉洁冰新

    隔物致知,怎么写?

    玉洁冰新 回复 @px926dhvukmb6r0s0q4x: 谢谢!格物致知!

  • 心富胜于财富

    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做学问的诀窍,刚一开始学习时,人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内心中有所知障,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知识,所以,一般要宁心静坐一会儿,另外也要把放逸的心收回来。即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在闲暇无事的时候,常常反思自己,将好名,好色,好利等病根,醒察克制。 让自己的心境,以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与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境界,即和思和虑的境界。

  • 心富胜于财富

    做学问的诀窍,刚一开始学习时,人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内心中有所知障,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知识,所以,一般要宁心静坐一会儿,另外也要把放逸的心收回来。即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在闲暇无事的时候,常常反思自己,将好名,好色,好利等病根,醒察克制。 让自己的心境,以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与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境界,即和思和虑的境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心情自然平静的境界,与天地万物达到高度和谐的境界,) 通过这种境界的学习,达到格物致知,这个致知是致良知, 而且这种学习,不是光顾学习书本的知识,还要与自己内心、万物融会贯通。 达到这种功夫,需在此心的观照上下功夫,

  • Cm超人

    《做学问的诀窍》 如何达到何思何虑?灵活自如,不可偏执一端。学习静思打坐,观察自己的思想。是否有好色,贪财,私欲等,将其通通摈弃,要将其扫拔除干净。 初学者必须要有一个志向,何思何虑的境界,就是有了一个定理,不会受到其他杂念的扰乱。格物致知的“知”即良知,改变那种死死抱住书本的思维,随时保持宁静致远的状态,心静只是做学问的开端。气定情闲,投入的看书,专注有效,且不会疲惫。

  • 像蜻蜓一样自由

    感觉和练气功有点像

  • 晴儿晴格格

    每天学习一点点,谢谢老师👍👍👍

  • 听友421132483

    怎样才能达到合资合虑的境界?那就先静坐,观察克制自己的念头,下定决心的,一定要斩钉截铁,不要给她有喘息的机会,也不给它藏在窝里逃出去,这样决绝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用功,才能彻底,扫除廓清一去不合理的私欲,达到了无时可刻心中竟明的地步时,格物致知,让心成为心如止水的状态,当然要把学问和心融合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