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后传】10.现在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是删节版

【黄帝内经后传】10.现在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是删节版

00:00
07:40

在上一章里,我讲了医经的“撮其指要”,录其大意—它主要是讲什么的。接下来我讲一下医经里到底有什么。
“黄帝内经十八卷” 赫然在列。可能大家都记得我跟梁冬对话《黄帝内经》时就提到过《汉书·艺文志》,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那时《黄帝外经》比《黄帝内经》还多)。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不知道归在哪儿,但跟医经的内容是有关的)。” 由此可见,内、外是分开的。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为什么说“右”呢?因为古代的书都是竖排的,从右往左,所以作者列出条目后,在左边写了这句话。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请教过老师:“《黄帝内经》十八卷在哪儿呢?”老师说:“失传了。”我说:“不是有《黄帝内经·素问》吗?”老师说:“那是删节版,也是改写版。”

很明显,经是直言其事,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叫经言,一种叫师曰。经言就是上古传下来的那些话,比如《上经》《下经》《阴阳》《揆度》等,没商量,没讨论,直接说真理。师曰是黄帝学派的理论,在不同年代传承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会把自己的体会,包括对经的解和释—以经解经叫“解”,用经以外的东西说它叫“释”,以师曰的形式附在后面。读他的书能明显读出来,有时标写得很清楚。比如,现在留下的《黄帝内经·素问》有九箴,后面就有一个小箴记,其实就是某个朝代的名师对文章的解和释。

想一下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黄帝内经》十八卷赫然在国家图书馆的档案里存在着。但遗憾的是,过了四五百年,到了隋唐时期,也就是公元 600 年左右,经过了几次大的战乱,特别是南北朝分裂,衣冠南渡,中华文明的重心向长江以南转移后,原来在中原地区诞生的文明逐渐衰落。
在这里要说几件事:一个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尤其是董卓进了洛阳后烧杀抢掠。据史书记载,他们把皇家图书馆里的竹简、帛书
(写在绢帛上的书) 等经典书籍,一路当柴火烧,导致这些书都被焚毁了,这是最大的劫难。那个年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人命都保不住,更何况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
后来,三国归晋,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司马宗室的一群人内斗,这个朝代的官员不是亲就是戚,所以皇帝都得防着,结果打得不亦乐乎。外族入侵,他们都跑到南方去了,这又是一个大的劫难。

接着南北朝分治,北边被鲜卑人统治,我的老家在山西大同,那时叫平城,就是北魏的首都。南边是宋、齐、梁、陈,它们之间来回地你杀我、我杀你,都是底下领兵的大臣造反,而且国家的信仰在不停地变化,中华的道统逐渐失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时人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信仰,反正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但奇怪的是,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统治的时候,就下令穿汉服、学汉语、起汉文名字、循汉朝的礼仪、迁都到洛阳……此举使得蛮夷之人回归中华文明。

之前,中华文明所谓的继承者,尤其是梁武帝,动不动就把自己圈到庙里出家,朝廷再花钱把他赎回来,念佛吃素也是他大力提倡的,还假模假式地搞了一套东西。最后他死得很惨—经历了侯景之乱,被活活饿死了。所以,那个阶段的魏晋风度,谈玄论道,我个人觉得都是人们活在极其痛苦和饱受压力的状态下,一种貌似的清高,我没看出他们有一点儿心情舒畅的感觉。想一下汉朝的气象,一帮人躲着哭哭啼啼地喝杯酒,总想着要北伐,伐个头啊伐!
到了隋朝,国家相对统一以后,有个太医叫杨上善,他把这些破碎的、散乱的、跟《黄帝内经》有关的竹简,编了一本书叫《黄帝内经太素》。第一篇不叫“上古天真”,叫“顺养”,里面的对话不多,经文多。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比较早的跟《黄帝内经》有关的书。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后来在中国失传了,十九世纪日本学者在日本仁和寺发现《太素》残卷二十三卷,人们把它找回来,重新校对、刻印,这才终于出版了。
到了唐朝一统天下以后,太平盛世,太医王冰广泛收集,求书、信书,用他能整理到的跟《黄帝内经》相关的东西,编纂了一本书—《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不是经,是论—对话,很明显这个对话的改写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对《黄帝内经》有深入的研究。他起的篇名,比如“上古天真”“四气调神”“生气通天”“阴阳应象”,等等,都是很高级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篇名是仿《阴阳大论》的。有一个关于五运六气的专著叫《阴阳大论》,一共有七篇。既然叫“大论”,就是黄帝跟岐伯讨论的内容,这种形式就是问答。
我个人认为,后世
(即东汉以后) 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把《黄帝内经》或《黄帝外经》的部分内容,以对话的形式改写成了《黄帝内经·素问》。
当王冰收集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把《阴阳大论》七篇也当成《黄帝内经》的内容糅合在了一起,编写了《黄帝内经·素问》,一共有八十一篇,他自认为做了点儿贡献。
他根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提到的一些线索
(张仲景说自己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就认为《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九卷再加上另一本《针经》九卷,正好是十八卷,就把这个数凑齐了。《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是《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改写版,是删节版,而且是对话版。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种对话免不了带有时代的烙印。所以,人们根据对话中的遣词造句,包括避讳的点,还有所涉及的地域名字,推测《黄帝内经》是东汉或西汉的人写的,最早不超过战国时期—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臆测,不是那么回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沐晨乐曦

    感谢徐文兵,感谢主播老师!通过这个平台学了不少知识,不用累眼看书,对年龄大的人特别友好。 衷心感谢!

  • 李l海琴

  • AAA鬼谷子

  • MashiMaro_5N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