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第120集-万物可以互相比较吗?

【秋水】第120集-万物可以互相比较吗?

00:00
11:1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万物可以互相比较吗?


我们进入到《庄子秋水》篇的第三章跟第四章,这连续的第二问跟第三问,我们说过〈秋水〉篇里面,河伯请教海若连续七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可以把天地看成大,把毫毛看成小吗?还是在分辨大小。因为人的最直接反应就是认为大的比较厉害,小的就不值得看了。


在这里就要了解了,海若的回答很清楚。他分四个方面来看:体积、时序、得与失、始与终。你分辨这个大小、长短、得失、始终,都各有标准,就看你标准怎么订。基本上这种分辨都不可确知,你以为表面是这样子,事实上换个角度,就不一样了,这是第二个问题。


我们先把第二个问题做一个介绍。庄子这样写的。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成大,把毫毛看成小,可以吗?北海若说:这样也不对。以万物来说,体积各有大小,时序各有长短,得与失无法规定,始与终没有开端。因此,有大智慧的人,对远近看得清楚,所以体积小而不以为少,体积大而不以为多,它知道体积各有大小。


对古今看得明白,所以长寿而不以为无趣,短命而不以为不足,他知道时序各有长短。对盈亏看得仔细,所以得到而不以为欣喜,失去而不以为忧愁,他知道得失无法规定。对生死看得透澈,所以活着不以为是快乐,死时不以为是灾难,他知道始与终是没有开端的。



计算人所知道的,比不上他所不知道的;人活着的时间,比不上他未曾活着的时间。以极其渺小的生命去探索极其庞大的领域,难怪会陷于迷惑混乱而无法安然自得啊!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可以确定最小的度量!又怎么知道天地可以穷尽最大的领域!””


他在这一章里面,从四个角度来看:体积各有大小,时序各有长短,得失无法规定,始终没有开端。这一来的话,你比较什么?你说天地大,那你跟谁比!你说天地跟小的毫末比,它各有它的作用;你说马身上的一根小小的毫毛,它如果很大,那还算是马吗?天地如果是变成小,对人来说,它永远是这么大啊!你比较的标准不一样。


时序长短也一样,你说一朵花才开一个月,你叫一朵花开几年,那就变成塑胶花了。每一个提到人间的得失也一样,开始跟结束也一样,这里面都是庄子思想很精彩的反应。长寿而不以为无趣,短命而不以为不足,这些都是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就是涵义非常丰富的概念。短短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也就是所谓的量无穷,时无止,分之无常,终始之不可故。你如果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一样东西的存在跟价值,一定会陷于迷乱而不能自得。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去比较呢?


但是,接着看到下一章的时候,也就是第三个问题就会发现,河伯实在是习惯他的一种思维模式,非要去比较不可!所以接着到第三个问题,他要问什么?


他说,很多人都认为最精细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广大的东西不可界定范围,这是真实的情况吗?这里面提到什么是最精细的,什么是最广大的,这个发挥就更进一步了。到最后会强调:可以用言语来描写的,是粗大的东西,用意念来传达的,才是精细的;但是有的东西,言语无法谈论,意念无法传达的,就不属于精细跟粗大的领域了。后面也提到一段大人的作为,也是非常生动的。我们看看他怎么说。


河伯说:世间议论的人都说:『最精细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广大的东西不可界定范围。』这是真实的情况吗?北海若说:从小物的观点来看大物,没有办法看得完整;从大物的观点来看小物,没有办法看得清楚。两者各有其便,这是情势使然。所谓精细,是指小之中最小的;庞大,是指大之中最大的。


所谓精细与粗大,都一定是有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不能用数量来区分;不可界定范围的东西,不能用数量来穷尽。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是粗大的事物;可以用意念来传达的,是精细的事物;至于言语所不能谈论,意念所不能传达的,就不属于精粗的领域了。


所以大人的作为,不存着害人之心,也不表扬仁慈恩惠;行动不为了利益,也不看轻守门仆役;不争夺财货,也不鼓励辞让;凡事不借重别人的力量,也不标榜劳苦自己;不鄙夷贪污的举动;行事与流俗不同,也不称许乖僻怪异;作为顺从众人的要求,也不轻视奉承谄媚的话。世间的高官厚禄不足以使他振奋,刑罚与耻辱也不足以使他蒙羞;他知道是与非并没有定论,小与大也没有标准。


我曾听说:『有道之人没有名声,至高的德一无所得,大人化解自己。』这就是安于本分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啊!


这段的描写,前面一半在说什么?万物的精细跟粗大,你根本是没有必要去比较。可以用言语来描写的,都算是粗大的;只能用意念来传达的,是比较精细的;但是言语跟意念也都有它的限制,他是讲这个。等于让你停下来不要去比较,比较这些没有什么样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必要。比较完了之后,你还是要接受它真实的情况啊!大跟小各有它的作用,各有它的条件跟价值。


接着,提到大人的作为很有意思,《庄子》外篇里面提到大人,有很多的地方,都跟我们前面讲到的神人、至人类似。譬如说这边最后提到大人化解自己。大人无己。还记得在《庄子逍遥游1.7》提到至人无己。这边讲大人,完全一样的描述。


而这个大人的作为,连续讲了14。又来了!不怎么样不怎么样,因为人间的做法都是要这样要那样。大人的做法就是连续十几个。你看他的作为不存着害人之心,也不会去表扬仁慈恩惠;行动不为了利益,也不会看轻守门仆役;不争夺财货,也不鼓励辞让;凡事不借重别人的力量,也不标榜劳苦自己。


你看!都取得中间的路,不鄙夷贪污;行事跟流俗不同,也不会称许乖僻怪异,像这些都让人觉得难以想像。世间的高官厚禄不足以使他振奋,刑罚跟耻辱也不足以使他蒙羞。又让我们想起在〈逍遥游1.7〉里面提到的:天下人称赞他,不会使他振奋,天下人批评他,不会使他沮丧。


在〈逍遥游1.7〉里面,最后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边(〈秋水17.4)提到的是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道人不闻,什么意思?有道之人没有名声。那不是跟圣人无名一样吗?至德不得,是至高的德一无所得,那不是跟神人无功一样吗?因为神人的作为是他什么都没做,就让天下就变好了。至人无己,刚刚讲过,就是大人化解自己。


庄子的思想前后一贯,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出来。在外篇,我们所念到的〈秋水〉篇,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再用不同的方式,去描写悟道的个人怎么回事。


至于这边提到大人,你要常常想,他是外化而内不化。外化,就跟世俗人都差不多,不会去标新立异;内不化,就可以走到中间的路,世间一般人如何如何,他就跟他们不一样。你可以想像吗?短短的一段文章,用了14这种否定词,来描写大人特定的作为。


学道家之后,对于人间的各种观念跟行为,确实是经常要去思考要去对照。别人都这么做,很好!我们没有必要反对,但是我们自己要有另外一个对照的观念,知道说他那样做,我不见得要那样做。


但是,我要怎么样走在中间的路上?为什么要走在中间的路上,因为我内心里面悟道了。有道做为万物的来源跟归宿,我对许多事情都没有非怎么样不可的一种做法。


下一集就会提到第四个问题了,会出现一个重要的观念。

也就是下一集的主题: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之大盗

    看透了就活得恬淡虚无了。谢谢老师

  • 无名20220623

    没有比较就没有那么多烦恼,区分是智力发展的必然也是烦恼的开端,所以要超越达到无分别心的境界,顺其自然,恬淡安适

  • 梦姊

    内化而外不化

  • 治人事天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治人事天

    求背景音乐是什么????

  • 治人事天

    求bgm

  • 听友376468418

    由河伯与海若的对话,庄子让人们了解到俗世普通人与悟道的人两者在意识与行为上的差别在哪里。悟道之人已化解了自我,与“道”相应了。

  • 容容读故事

    以极其渺小的生命去探索极其庞大的领域,难怪会陷于迷惑混乱而无法安然自得啊!

  • 文言学社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