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014 道德伦理:网络真人秀和心理学实验,谁更道德?

《社会心理学》 014 道德伦理:网络真人秀和心理学实验,谁更道德?

00:00
08:38

更新说明:

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点击图片,通过左下角分享按钮,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社会心理学。


课程原文:

在上一期讲到电视暴力与儿童行为的实验案例中,有同学问到,难道用儿童做这样的实验不是在伤害儿童吗?这就是今天我要谈论的心理学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实验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实际上,社会心理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可能让一组儿童长期地观看暴力的电视节目,他们只是短时间内参与了这个实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经历会有一定的改变,他们改变后的结果会被记录下来。


很多时候,整个实验过程都是无害的,参与实验的人也会从中感到精神愉悦。当然,他们有时候会徘徊在无害和冒险之间的灰色地带。比如,有的儿童自制能力差,在参与实验后,可能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心理学家在设计和进行一些能够引发个体强烈思想与情感的实验时,他们经常在道德灰色的地带中游走。


讲到这里就要提到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社会心理学家卡尔史密斯提出的【现世实在论】。什么是现世实在论的呢?就是实验行为并非要与真实生活中的行为一摸一样。因为在很多研究者看来,那是一种对生活日常的写实主义,对于实验来说只需要高度还原,最大程度地接近现实即可。但是参与实验的人不能刻意,或者有意识地进行表演,他们的身心和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要符合日常生活形态下的标准。


举个例子,实验者进行电击实验,对参与实验的人实施重度电击,还是中度电击,都要参考现实生活中正常人所能接受的电击量,如果超越了正常人的承受能力,这个实验就有了危险性,显然会吓退参与实验的人。因此,实验乾释放的电击量必须以正常人能够接受的最大电击为上限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现实。


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研究者往往要采取一些“蒙骗”的手段。比如,研究者会编个可信度较强的故事。在开展攻击行为实验时,隔壁房间的人没有接受电击,研究者自然也不会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否则的话,开展这项实验就失去了价值。


所以,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实验现实主义,近三分之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开展实验时都会或多或少地采用欺骗手段,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善意的谎言却会带来一些美好的结果,就好像医生告诉癌症患者,你还能再活20年,事实上,他只能再活半年,结果却是癌症患者在欺瞒之下活了18年。对于科学实验来说,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往往能让实验效果更为理想。


除此之外,研究者在实验的过程中,还会隐藏他们的实验意图,这是为了防止实验参与者过度表现,或者是表现出研究者所希望的行为,或者是表现出与研究者希望相反的行为。无论哪一种,实验结果都不会理想。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在1990年的苏联时代,仅有15%的乌克兰人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但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竟然有70%的乌克兰人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而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仅仅是因为研究者在措辞、语调、手势等方面,做出一些微妙的暗示,这些暗示让实验参与者做出研究者期望的行为。更有趣的是,不光人会这样,就连训练有素的警犬也会如此。比如说,当误导用一些类似于语调、手势误导警犬时,警犬误报的概率就会明显的增加。


所以,在实验中,为了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研究者通常会标准化的使用指导语,甚至借助计算机呈现指导语。即使是这样谨慎,还是会有人质疑,研究者究竟真的有必要使用蒙骗的手段吗?


这里我想说的是,相比现实生活的残酷、歪曲事实的真人秀电视节目,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蒙骗手段,不仅短暂,而且方式比较温和,即便引发参与者的不适,也会在实验后得到相应的心理调理。


曾经就有一个网络真人秀节目,就欺骗了所有参与节目的女性。这些女性按照要求,要为得到一个英俊的“百万富翁”而展开竞争。她们为了得到所谓的“百万富翁”的青睐,而施展各种手段,而事实上那个百万富翁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而已。这种节目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当然除了研究者自身的一些严格操作之外,像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的心理学协会,也出台了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比如要求参与者有知情权,要告知他们有关的实验情况。所采取的实验,要获得他们的同意,不得强制。在开展实验时,非必要,不得采取欺骗手段。只有为了达到必要的实验目的,且非常重要时,方可使用欺骗手段。


要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整个实验过程,要确定是安全的,不能给参与者,哪怕是旁观者带来身心上的严重不适。要尊重参与者的隐私权。每个参考者都享受人权的保护,对他们的个人信息,一定要保密。


还有就是事后要向参与者解释。在实验结束后,研究者要向参与者对整个实验作出全面的解释,包括实验过程中采用的欺骗手段。如果参与者在得知一些实情后,可能会感到痛苦或困扰,或者,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愚蠢,亦或是残忍时,则不必向他们进行事后解释。


总而言之,研究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充分,并且方方面面考虑到们,能够保证参与者在离开时心情愉悦。当然,如果参与者表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收获很多,那就非常理想了。如果参与者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即便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欺骗,他们也不会介怀。事实上,教授们举办考试给学生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的程度,远胜过研究者在实验中引发的焦虑。


全篇总结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所学的内容,在这一期,我们讲了实验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有时会不可避免地采用蒙骗的手段。这可能会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为了避免参与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或不适,防止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为此,实验者必须遵守一些道德准则,比如,要尊重参与者的知情权、隐私权,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必要时对他们进行事后解释。


现在,又到了说再见的时间,在下一期内容中,我会为你讲解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好了今天的书就讲到这里了,请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61067747

    为什么不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