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单子论

58 单子论

00:00
12:47

莱布尼茨(1646—1716年),德国人,他的生活方式与斯宾诺莎正好相反,斯宾诺莎过着隐者般的生活,而莱布尼茨则是一位公众人士,并且和许多朝廷、王公们都有来往。他对许多问题都很感兴趣,还喜欢旅游。在理论层面上,莱布尼茨讨论了哲学、神学、法律、物理学、数学、医学和语言学等,是一位通才,也有人把他与达·芬奇相对比,称莱布尼茨为“最后的一位全才”。

严格来说,莱布尼茨所处的时代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而属于启蒙运动时期。但是,作为欧陆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为了人类思想史叙述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我们就在这个部分来介绍他了。下文的经验主义代表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也都是如此,他们几个在时间上都属于启蒙时代。特此说明。

在莱布尼茨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牛顿的主要对手。他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这件事情让他名扬天下。在科学史上,由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各自独立做出发明和发现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达尔文和华莱士,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莱布尼茨的主要思想有单子论、前定和谐、充足理由律、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他还发明了二进制,传说是从中国的《易经》中得到的灵感。

当时出现的机械论世界观,和基督教传统的关于一个目的性宇宙的观念是有冲突的,莱布尼茨设法将二者调和起来,方法就是将二者分属表层和深层原因,从而避免直接的矛盾冲突。他指出,机械论说明是一种表层的说明,而宇宙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是有目的的、带有目的性的。那些盲目的、机械论的原因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说到底它们还是来源于神的目的。同样的,那些表面上给人印象是物质的、被动的东西,其实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有目的性的力量。

他同意笛卡尔的观点,认为存在着多种实体。但他也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认为实体之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如何调和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呢?于是莱布尼茨假设存在一个具有很多实体的世界,上帝是所有这些实体的创造者。莱布尼茨把这些非物质的实体称作“单子”。

单子作为实体,它们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单子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这些单子具有不同等级的意识,从无机的元素一直到人类灵魂,单子构成一个等级序列。我们也可以把上帝当作一个单子,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超单子”。

莱布尼茨用他的想象力构筑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并以此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基础。斯宾诺莎认为所有东西都是一个整体,个体性并不存在,而莱布尼茨却是一个个体主义者。由于此,单子多元论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问题来了,既然单子之间并不发生相互作用,那为什么世界看起来是由相互作用着的实体组成的呢?身心关系和相互作用又该如何解释呢?

莱布尼茨的解释是,所有单子都没有物理实体,只是某种类似于个体心灵的东西,存在的只是单子的显现。各个单子和谐地运行着,之所以在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是因为所有单子都被上帝以同样的方式“编制程序”了。它们都是由同一个计划,即上帝的计划所推动的。这样,上帝就成了一位确保单子和谐运行的宇宙工程师和程序员。这就是所谓的“前定和谐”。

上帝确保了灵魂与肉体协调一致,万事万物,全部的单子,都通过上帝而产生交往。这种交往并不是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上帝的中介,维持了彼此之间的和谐运动,因此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好像是在发生相互作用。

所以,通过“前定和谐”,身心关系的问题得到了解释。意识和心灵在上帝的安排下,与身体的运动保持一种预先确定的和谐关系。两者做到了天衣无缝般的默契配合,我们完全看不出其中的破绽,因此认为身心之间好像有相互作用,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错觉。

根据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他关于身心问题的理论在心灵哲学中被称为“副现象论”,也可以称为“逻辑附随性”。也就是说,意识只是大脑运动的一个副现象,是伴随着大脑生理上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并精准和谐地配合着大脑和身体的运动。在莱布尼茨看来,意识在逻辑上附随着物质大脑,上帝确保了意识与大脑的协调一致。

当然,意识之谜至今依然没有解开,这是最艰难、最深邃的问题,单靠哲学猜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依靠意识科学的进步,以及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在哲学的辅助下,寄希望于将来有一天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毕竟,以人脑来认识人脑,用心灵来了解心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涉及了集合论中的“自指悖论”。

人类大脑就是一个小宇宙,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拥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恒星数量,因此被称为“第二自然”。根据复杂系统科学的理论,意识就是大脑中1000亿个神经元彼此之间存在复杂连接,在这种高度的复杂性中产生的一个“涌现”。“涌现”这个词是该学科的一个专业术语。关于人类心灵或者意识的形象比喻,也由最早的钟表、自动机器变成了电脑,最新的是互联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意识也许真的如莱布尼茨所说,是一种“副现象”。而且,我们自以为拥有的自由意志其实只是一个幻觉。20世纪80年代,美国认知科学家本杰明·里贝特做过一个著名的“时间延迟实验”。他发现,我们的大脑先发出指令,然后我们的意识才“觉知”到,这个时间有约300毫秒的延迟。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是自己命令手在动,实际上是手先动,我们才后知后觉。这就相当于给自由意志判了死刑,自由意志原来只是我们的一个幻觉,虽然是很有用很强大的幻觉。我们不过是赖尔所说的“机器中的鬼魂”。

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心灵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关于意识的理论,即“意识的时空理论”,用物理学的立场对这个历史悠久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他说:“意识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创建一个世界模型的过程,在创建过程中要用到多个反馈回路和多个参数。”

他强调一个思想,即动物主要是凭借它和空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创建一个世界模型,而人类在创建一个世界模型时不仅需要这些,还需要关联时间,既包括过去,也包括未来。他还对意识进行了层级分类:零级意识是植物或恒温器,一级意识是爬行动物,二级意识是哺乳动物。只有人类具备三级意识,也就是—模拟未来的能力,这是一个特殊的类型。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尚无定论,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我们离意识之谜的真正解答距离还很远,有关意识和心灵的理论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争论不断,我们需要的是耐心。

言归正传,如果既善良又合理的上帝是指引宇宙万物的工程师,那么邪恶又怎么会存在呢?莱布尼茨区别了两种真理,一个是“必然如此”的真理,另一个是“可能如此”的真理。必然真理(逻辑)是不可能被上帝否定的,至于那些可能真理(经验真理),上帝作为一个善良合理的存在,就会选择尽可能好的组合。

如果单从我们人类的孤立角度去看,人们会觉得某些状况还可以有所改进,也应该改进。但是,如果我们能像上帝那样看到整个宇宙整体的话,就会知道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上帝所选择的那个组合,是所有可能的组合中最好的一种。

万物都有其理由,要么它是逻辑上必然的,要么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是为了使整体成为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因此,莱布尼茨说,我们生活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世界。

上帝等同于宇宙,同时又会脱离宇宙,站到一边去关注着宇宙。为了保证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上帝需要时刻关注宇宙,就好像一个父亲照看自己的孩子那样。这就是莱布尼茨用来解决基督教神学中最令人棘手的“恶的问题”的方案,他设法开脱了上帝对世界上邪恶存在的责任。

在逻辑学上,我们都知道,形式逻辑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莱布尼茨做出了一大贡献,提出增加另一个定律,也就是“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说,每个判断都必须有一个可以证明其真理性的充足根据或理由。在莱布尼茨看来,只有通过固有的先天推理,理性知识才会成为可能。充足理由律是经验领域中的真理标尺,其对于莱布尼茨而言不仅仅具有逻辑学的意义,也是一个形而上学原理,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

作为技术理性的关键性内容,充足理由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地位独特。海德格尔认为,假如不存在充足理由律,科学技术就不能成为可能。叔本华则表示,充足理由律可分解为四种形式,即“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并对此加以详细阐述。

宇宙是理性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存在充足的理由。莱布尼茨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是相互影响的,他的个人主义属于一种目的论的解释,并不属于宇宙的必然逻辑结论。在他看来,个人的产生是神圣的创造意志的目标,而且个人可以在上帝的善和完满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终极理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惯看秋月春风云云众生

    好!

    大吕说书 回复 @惯看秋月春风云云众生: 谢谢夸奖

  • 铁乐_a3

    意识的起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类终极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