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见性是名不二法

22. 见性是名不二法

00:00
23:57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那到底什么是不二呢?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涅槃经》里面呢也有这样的例子,说佛法是不二之法。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好比《涅槃经》里面这一段,因为它经过这个法会的会场,刚好听印宗在上面讲经就讲到高贵德王菩萨等等这一段,他一听就知道意思啦,这里面有高贵德王菩萨请问,这个白是请问,请意跟如来佛请问说,像犯四重禁这种罪的、做五逆罪、犯这种罪的、及一阐提这种不信佛法的,是不是应当彻底断了他的善根佛性?


我们先来把这几个名词稍微解释一下,什么叫四重禁?杀盗淫妄叫做四重禁,就是重罪啦,又舍正法、舍菩提心、悭吝胜法、扰害众生也叫做四重禁,反正就是说在修行里面的戒律里面随便挑几个,无论哪一种啦,挑几个是比较主要的,我们都可以称它为四重禁。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僧血,这一些呢都称为五逆罪。


好比达摩祖师度神光,神光正在讲经说法,然后达摩说佛法在哪里?黑的是字,白的是纸,画饼又不能充饥,哪有佛法?神光很生气啊,我讲经说法这么多年,功德参天,你尽然跟我说毫无佛法。他很生气啊,然后拿着他的手上一百零八颗铁树珠嘛,一串,徒弟送他的,一甩,刚好打掉他的两颗门牙,流了一口的血。这个达摩不敢吐出来,佛血吐出来当地灾难有多少年啊,不敢吐。攉着血跟两颗门牙往里面吞,就吞下去啦。这种叫做出佛僧血啦,罪重不重?是很重的。罪恶及逆于理,故谓之逆叫做五逆罪。是谓赶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这个罪呢可以堕到非常非常深的地狱里面。在我们凡世间有一个人杀他的父母,我们就觉得这个人罪不可赦了,像类似像这样的罪。


一阐提是不信佛法之意,《涅槃经》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这谁哪一个佛说了什么戒律,他一概不听的。如是之人,诸佛世尊,所不能治。谁也教不来的,那个叫做一阐提。


当断善根佛性否?说像以上这三恶徒的人应当灭除了他那个原本善良的佛性吗?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本具佛性,对不对?我们知道佛性呢本来是至善的,那这个人已经犯了这么重的罪呢,应该把他的佛性给灭掉。


佛言:善根有二,这个二,看这样的话你很容易翻译成善根有两种,对不对?可是我刚才已经讲过了,不二之法不是没有两种的法,它是没有对待。二在佛经里面看到这个,你要连接上下文,你要研究一下到底它是在说两种呢还是没有对待?你必须稍微澄清一下。说二是对待的专业术语,无二就是超脱对待之意。在经典中凡高下、好坏、美丑,尊卑等等啦,对的上的这些字,有所分别的知见的都称为二。因此二这个字不可以解释成两种,要看上下文的。当然有的时候是解两种啦。


譬如六祖在另外一段里面提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这个就是一个例子啦。说明跟无明在凡夫的认知里面啊是对待,彻底的对待。很光荣跟被人瞧不起是同一件事吗?在我们凡夫里面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啊,对不对?你一辈子的努力为了什么?为了光荣还是被瞧不起?你可能花了三五十年就是为了什么?为了不存在的什么?光荣!这样讲会很令人伤心吗?不存在的。凡夫见二在凡夫里面的生活的价值里面是确实存在的。可是智者知道呢其性无二,所以以前的修行人故意不往光荣里面钻,往那个最被瞧不起里面钻。拿着钵就去要饭,穿的破破烂烂像个乞丐,头也不洗澡也不洗,有没有?然后走到哪里都被人家嫌恶,吐口水,他在那样的境遇下,他去历练。当然你今天学佛法是不必这样,不要明天变这样。


不二之性即是实性,在你的内心里面,在你的本性里面去印证什么叫做了脱对待的那份感受、那份知见,就是所谓的无二之性,那个是实性所在的地方。


不要训练到后来说,我看很多人都体会错误,在外面不二。我问你这是什么颜色啊?你说,不二的人应该不能说黑。那我们还怎么沟通?外面的事是固然是有对待的,但是那个对待不妨碍心性,对不对?不妨碍心性的在经典里面的意义就是无二,所以说这是黑色的,这是无二哦。为什么?因为你说有二无二是指我的心还是指这个黑色?你指的是心啊,经典讲的是心还是讲外物啊?讲心啊,所以你不要怕外物怎么分别,不要堕入那个陷阱,那个顽空的知见。外物就尽量分别,可是我在分别的时候,我的内在呢?却是那样的纯真。什么叫纯真呀?与老天赐给我的本性造化规则完全是没有紊乱的,ok啦,这样了解吗?


他说善根有二,然后接着说:一者常,二者无常。然后你可不要中计,你会说果然是两种,第一种是常,第二种是无常。可是如果你这样解的话呢,你跟下一句对不上。下面还说一者善,二者不善。那这样等于四种,不是两种,各位对吧?所以你必须要回到这个本文里面来,这个本文的二是指对待,说像常跟无常两个是对待的、相对立名的,立了一端常,另外一端呢就要立无常。


佛性非常非无常这样不好体会吗?很好体会的,你不要以为这很难,我刚刚说桌子是高级还是低级?桌子呢不在高级低级里面啦,它就是这个形象,你摸摸嘛,你摸摸这是高级还是低级啊?摸的时候有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感觉,但是你不要去区分它说这样叫高级还是低级,这样懂吗?观照佛性也是一样,观照到本来的清真不要用善恶、高下、好坏这个字眼去套它,它只是一种纯然天真的感觉,没有任何知见攀附之下的感觉,原来本来就在。


是故不断。所以断不了,你用善跟恶包含断这个字,它也是对待的。用对待的东西要去解析你的佛性是没有办法的。就算有一天这个人死了,六道轮回去了,检验那个六道轮回的畜生里面身上的一股气,它还是没有对待的。气不气人啊?你气死也没用,它还是没有对待的。表示天地之间的能量放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对待的。说有没有办法断它呢?你没有办法断它,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对待。就好像我说这个桌子,它本来是无尊无卑,你硬要破掉这个定律有可能吗?那只是你高兴就好,你说我认为它很尊贵,你认为破掉了吗?还是没,它的实相还在,你永远无法影响它的,所以说这叫做不断,你无法断,任谁也断不掉。你可以判它到六道轮回,但是它的佛性、它的无二谁也断不了。


名为不二。这个佛性是特殊的,这个能量是特殊的,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迫害它,可以使它堕入对待,唯有你的知见,其他东西都没办法。



一者善,二者不善。如果一端立了善,另外一端呢?就要立不善,这两者是相对的。


佛性非善非不善。不在善恶,然后你说这可怪了。孟子曰:性善还是性恶啊?性善。荀子曰:性善还是性恶啊?性恶。对不对?然后有的人就比较投机取巧说:性可善可恶,非善和非恶,不善不恶,有没有?好,这比较投机取巧啦。很多方式可以说,不过这一些学者、这一些有智慧的人不论怎么辩论,有没有危害到性的本身?永远没办法,它还是走它的路啊。我们怎么样辩论天上的云是好是坏,对它有影响吗?你永远无法影响它。佛性,非善非不善。它是一种能量啦。


是名不二。它不受对待的价值观所改变,所枷锁。不可能的。以上六祖举了两个例子来解释什么是恶、善、不善,常、无常,有没有?当然可以说高下美丑,这样举例都可以的。当然所有的对待都可以拿出来列比。譬如说一者尊、二者不尊或一者美、二者不美,这样子都可以写到无限种啦,都可以的。因此这个二字不宜解为两种,因为对待始有无数种,这个知见有几种啊?无数的,只是二必与一来相对,所以叫一者常二者无常,一者善二者不善,有没有?用这样子来相对立名。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蕴,我们先解释一下,蕴就是五蕴,由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心中的感受才叫做蕴。心中感受才叫蕴,蕴藏的蕴,蕴酿的蕴。有一种心情正在发生,在哪里啊?蕴酿、在里面蕴酿、在里面蕴藏,这才叫做蕴。外物不叫做蕴,叫做色,不叫色蕴。那个颜色那个形色那个美好的样子,那个叫做色。但在里面呢有感觉的,在内心有感觉才变成色蕴。想只是想,不叫想蕴。想想想,想某人某事想到内心有心情了,那个时候叫什么啊?叫想蕴。受,冷热那也叫做受啊。受不一定有心情啊,有了感受然后开始影响到心情,那时候就变成受蕴。那这个我们在《心经》的CD里面对这一段有很详细的说明,各位去参考这一段就可以了。


界,范围的划分词叫做界。分别之叫做界,不相含混也叫作界,界限的界。譬如学术界、商业界等等也叫做界。又有捆绑之意,好像执着在这里,然后跟那一边就划清界限,有没有?这种就叫做界、界限。佛家以境遇为界,譬如欲界、色界、无色界、十八界等等这一些呢都称为界。此处的界指的是十八界,就是身上有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境上有六尘,六尘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心上呢有六识界,这个分别叫做识,眼识界、耳识界,那为什么说眼怎么跑到心来啊?各位,眼是看东西,可是眼看东西,开始内心分别感觉的时候是从眼睛分别还是心啊?是心啊,所以说眼识界。耳也是一样啊,听音乐听到内心有感动叫做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好,这个就是心经所谓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我刚刚所念过的这个十八界。在《心经》CD里面我们有很详细的说明了。


由于身心与外物的互动从因果而言,这个感受的来源可以分为十八界。当然这十八界触及心识分别的时候仍然不外乎胸中一气的作用。在你的胸口黄庭一窍、方寸一窍的里面的小小的晃动。不论从眼睛来耳朵来,从六根来从六尘来都是最后落脚在哪里啊?在你的心坎里才能够发生作用。所以你可以不必管这十八界啦,管这五蕴,五蕴最后也都落脚在哪里啊?在你心坎里,十八界最后落脚也在心坎里。从来源来说,你可以说十八个、八十个随便你,但是从落脚处呢?就是这一个。所以学者只需专注于观照你的方寸一气的清真跟自在,那么十八界尽得自在,无所分别。



凡夫每当心头一气正在跟五蕴感应着,或正在与十八界感应着,那么他们对于心头这一丁点本无对待意义的气机来去变化,一直都难以逃脱对待取舍的知见,攀附的模式。一动就有喜怒哀乐的枷锁,微微动都有心情,大大的动呢就有非常的愤怒,非常的爱恨交织,对不对?难以逃脱这个模式啦,连老阿姨都知道在这里。你研究佛法可能二十年,你会知道这里有秘密吗?偶尔你会摸到地方,但是你不知道它这里通往一个非常幽深的学问,佛教叫心轮,非常非常幽深的学问。这个便是凡夫所以堕入烦恼挂碍的主要原因,因此呢称为凡夫见二,从哪里见啊?从心坎、从你的心头才有办法见二。


智者表达其性无二。智者观照身心中的真相,不外皆是一股气机在动静起伏,在感应作用。何来什么高下好坏等等的对待烦恼的意义存在呢?它其实没有的。智者知道五蕴只是心头一股气的感应作用,十八界最后也只是心头一股气的感应作用。而一股气不论如何感应起伏,它的性质依然和水的奔流一样,本无对待意义存在其间。


有的同学会怀疑这个话,同学说:气本无意义这个话我有置疑,我如果问你怎么样的水有什么样的意义?你开始又会说没有意义,然后我问你说那气的流动该怎么样有意义,你说有啊。例如说我站在悬崖边我就会颤抖,我就知道这个叫做害怕,这不是意义吗?如果你这样讲这是对的,如果你不知道站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闪红灯的时候应该停下来,那个智慧何在?你的智慧就不见了。


那红灯有什么意义?红灯该停是谁下的定义啊?是人类共同的规则而已。是习惯的认知而已,当红绿灯坏了那个去修理的人,电一通,哦!亮了,他那个一亮,他就说:哦,该停下来,还是说:哦,会亮了。各位,说:哦,修好了,对吧。它的意义是哦,修好了。各位你开车看到红灯是什么意义?哦,是修好了嘛?不是说,哦,该停了。意义谁下的?是后天下的,在红灯一闪一闪的时候就是它会亮,它只是会亮,它有什么意义?丝毫没有意义。你的内心黄庭里面的气机在动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意义?看它实相就没有意义,当你要了解意义的时候,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你已经早就知道你现在应该怎么取舍,外在取舍永远不违背内在本性,唯独你对内在一丁点发生开始有分别贪嗔的时候,本性才开始逆流的。这样了解意思吗?


所以智跟慧两个字是并存的,那个智看他的真相,那个慧了解他的活泼玲珑跟应用。所以气血有没有意义啊?红灯到底有没有意义吗?都通。但是你现在是想要从烦恼挂碍里面解脱出来,请问各位你现在是要了解他有意义还是没意义?了解他有意义的部分你已经比我行了,不必我教。各位对不对?你现在学不来的是到底是要学有意义还是没意义?是学没意义。你很怕学了没意义之后,然后呢就体会不到没意义了是吗?不会的,那一点你很行的。我知道的。你到底现在在担心什么?你学不来的是没意义,我坦白告诉你,对吧。智者因照见这个心头气机本来清真的实相,因此不受内在气机起伏形态的左右跟愚弄,故而能解脱所有对待知见的挂碍跟束缚,因此说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当内心毫无对待知见毫无干扰的情况下,那时身心中所显现的自然的造化即是佛性的所在。说无二的时候,内心无二的时候,佛性已经存在、佛性已经圆满。你说他在哪里?你甚至可以不必知道,因为内在正在造化的那一股气已经清真,造化已经走在老天爷的道路上。你说我怎么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走在老天爷的道路上?你只管你内心有没有对待知见,OK?因为再深的东西你无法深入,科学家搞了半天他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这样啦。他只了解根据实验的数据是这样啦。各位对不对?也就是我们的心中一有分别,佛性便失去了,所以想要见性必先由明心下手。这个便是如来佛直指人心的根由。


讲经说法明明讲见性嘛,重点是见性,为什么跑出个直指人心呢?怎么性又跑来心呢?因为性显不显现是谁在牵制他啊?就是我们的心。人心就在我们的心轮、方寸一窍之内。就是我们的道家的中丹田,佛家的心轮,老祖宗说的黄庭。在《失落的内心》里面各位多读几遍就会懂了。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他非常非常高兴,你看他在这么多徒弟面前他没有觉得丢脸,我想很多人一定丢脸,真是丢脸,我讲经说法这么多年,被他几句话把我打败了,我的徒弟眼光都朝向他,都不看我,有没有。他没有这种得失心啦。他说:你讲经真的是犹如正经一般啦。我讲的那些跟瓦砾都不如啊,相比之下,这个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很诚实很虚心,很好的典范。我每次讲到六祖坛经,我都会恭维印宗,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效仿跟学习。我们求学问的人也是一样。懂就懂嘛,不懂就不懂。不必辩论、不必掩饰,都不必。


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看,帮他剃发。惠能在猎人堆躲了十几年啦,然后剃完发像个样啦,坐在中间正位上,然后率领群弟子拜他为师。以后大家都是他的弟子啦。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所以东山法门就是讲曹溪的六祖所开的这个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这是惠能他第一品是他自述他的讲经说法的因缘嘛,第一品已经快讲完了。惠能就说我在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今日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说我们三生有缘今天才能够在这里相会。这也真是三生有缘,都是天定的定数啦。


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就是有关八万四千多法,怎么样去悟你的本性的所有一切的方法,那八万四千多种,各个都不同。


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所以我们常常很自我谦虚说:哎呀,那个佛是多么伟大,多么的尊贵,我们凡夫啊怎么配跟他相称,有没有?但先圣先佛的交代不是这样,他说如果你能够依照这个先圣所传的法,自己尽了自己的心,把有疑问的放一旁,没疑问的开始实行,那么实行得来的时候是跟先圣是没有差别的。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这是第一篇在印宗这个地方开始说法,他来说他当时得法的因由啦,详细说一遍让大家知道他修行的整个因缘,他的过程,也顺便把修行里面最重要的所谓明心见性的问题啊,做一个非常直接、简单的表述。那么更深的范围在第二品以后,慢慢、慢慢尤其到第七品、第八品、第九品,师徒之间的问题的对答,就更能够突显出我们一般人修行中所常常会碰到的一些置疑、一些误解、一些法执。那六祖呢,透过每一品里面呢都会给我们做非常精辟的解说。


我比较喜欢鼓励新人,刚学法呢第一步经就读《六祖坛经》,主要是因为六祖是中国人,他使用的是中国语言,那不表示中国就比较好,而是说跟我们的隔阂比较少。然后他还不是研究文学的,所以他的话就是简单、扼要、明了、直指人心,直接表述他所感觉。这个对我们的帮助才非常的大,尤其是修行之初的人啦,法执非常多、根深蒂固的知见也不少,以前道听途说啦一箩筐,对不对?然后呢也不一定了解,就用你的知见开始要辩论,我想不如大家先学印宗啦,听到比较有理的,先静下心来、先听,无理的、不了解、不贯彻的、未透彻的,先不要急着说嘛,对不对?先听,这对我们大家呢会很有好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tcsijz

    老师的心经,在哪里能找到?谢谢

    黄庭心学 回复 @ctcsijz: 您好!感谢您的收听,老师的心经~《张庆祥讲心经》,在喜马拉雅首页里搜索一下就有哦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627感谢讲师

  • 禾苗_w0

    老师用红灯这个比喻真贴切,跟随老师声音学习的快一年,受益匪浅感恩张讲师

  • 我爱keep

    印宗也是真修行人

  • 陆路开心

    万物不动只有心动,张老师讲的太好了

  • 如是000000

    万法同一炁,无物谁有蕴? 方寸括九界,菩提无挂碍。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风清扬反传销

    明师

  • 诺诺的富爸爸

    张师是大彻大悟之人,现世活菩萨,我已按照张师讲解开悟,莫要怀疑

  • 武海清

    能把心和性讲透的人不多、老师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