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禅定解脱非见性

21. 禅定解脱非见性

00:00
18:51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听他讲这个话,言简义当,非常有礼貌的延至上席,请他坐比他还高的位置,他刚刚讲经说法的位置他自己下来,请他坐上去,这样叫做延至上席。然后在群弟子面前征诘奥义,“征诘”就是请问,请问他在《涅槃经》里面过去所不能懂的,虽然他在讲经,但哪一个地方,他是有疑问的,讲经的人最清楚,对吧?他就把他有疑问的提出来,再请六祖说明。为什么你说风动幡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为什么?以及其它的问题一一再请问他。


见惠能言简理当,惠能的话都很短,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佛经都讲心性两个字而已。而六祖的解答,虽然他不识字,但一定要识字才能懂心吗?有没有说要读到什么博士才叫比较懂喜怒哀乐?有这个事吗?这个跟那个学问是完全毫无关系的,是不是?要学到什么博士才知道内在的气血的攀附、内在气血的自在?没有啊,这个跟那个毫无关系。他的字话语很短,语义都切合经要,叫做言简理当。


不由文字。为什么?因为六祖所说的都是一种感受,清净是不是一种感受啊?是一种感受。清净跟学问有关吗?清净跟学问有关吗?还是跟财富有关吗?谁懂清净?是那个皇帝还是乞丐?根本就跟我问的这些问题毫无关系。它是一种感觉,谁才有权力可以接近清净的感觉?谁有权力可以接近解脱的感觉?谁规定读多少佛经会如何翻译会怎么样查字典这样就懂清净呢?有吗?有这个意义吗?跟这个意义是毫无关联的。当你清净那一刹那谁都可以解释清净,对不对?谁都可以把握那个清净。


这个我们刚刚在看这一段,说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我们这样读过,是不容易了解经典的。读经典,我一再强调,你要跟古人交朋友,怎样叫与古人交朋友?就是你要想象你就在身旁,就在当场。不然就这样子想象你就是印宗好了,你正在讲经说法,来了一个人,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一听你就觉得这个人讲话并非常人,然后就把他请到你的位置上,你的徒弟还在哪里啊?还坐在下面。各位你从小到大到现在你碰到几个这样气度的人?举手说说看。通常都是只要放空就好了嘛?对吧?两个在那边测程度一句来一句去,辩论来辩论去,高来高去没有一句是实情,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


所以,当我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哎,这个印宗才是定非常人,你知道吗?当然非常人碰到非常人就有这样美好的故事我们可以去学习。它的群弟子在下面瞪着眼睛看,我们师父好像要变人了,对吧?印宗一点都没有眷恋为人师表的位置,他内心准备随时碰到人就换人,他是这样想的,不然当下怎么做得出来,这是真正修行人。先不要讲六祖多深,我们讲这个印宗并非常人,知道吗?他是做好修行的准备,不是要来卖关子,不是要来占位置。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说行者这位师父你一定不是平常修行人,听说五祖黄梅的衣钵已经传给六祖惠能,而六祖惠能逃难了,从岭南来,莫是行者否?难道就是阁下吗?


惠能曰:“不敢!”不敢的意思就是正是在下的意思。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印宗就给他行礼,准备拜他为师了,就给他说,那五祖传来的衣钵请拿出来给大家印证一下,然后六祖就出示给大家看一看。其实真正的程度不在衣钵,对不对?就在他的内心里面。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说这个黄梅就是指五祖,五祖弘法的地方在黄梅。六祖弘法地方在哪里?曹溪。以后听到曹溪就是指六祖,听到黄梅就是指五祖。说五祖弘忍在传道给你的时候所付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指授是没有,但五祖不论他的学问言说怎么绕、怎么说,然而他所说的主轴不离见性这两个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其实明心也是为了见性,对不对?那见性才是踏上成佛之路。所以教的不是成佛,而是什么?见性。因为你只要做好见性,成佛之路是自自然然的嘛。可是这个见性又卡在明心,所以很多的学问就专门从心来立论。其实心还是为了性,所以,指授即无,说指哪里指哪里,讲什么机密都没有,就讲说什么是性,如何照见你的本性?不论禅定解脱。至于禅定解脱这些也都是为了见性而设,不单独谈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如果失去见性的这个目的,那这个禅定解脱也毫无目的。


那我们现在先来谈一下见性的这个性这个字。每一部经典几乎我都会解释到这个字。性,《诗经》是这样说,有物必有则。有物有则就叫做性。有物,是什么叫有物?人类为同一类叫一物;树木为同一类这样叫做一物;花草同一类这样叫一物;凡同类者必有相似之性叫做有物有则。那同样的木都会往上生长,砍下来丢在水里都会漂,同一类的性质都一样。绝对不会同一类的木,这一根丢下去是漂,那一根丢下去是沉。各位,我这样讲对不对?是没有错,有那种黑檀木丢到水里是沉的,但是同类的黑檀木呢?丢下去都沉,各位,这样听得懂我意思吗?


凡同类的东西一定有完全一致的性。不然那就不会归类同一类,各位,这样讲对不对?那个才叫做性。现在我们谈到性都会想到什么?圆坨坨光灼灼,对吧?你讲的都是未来的事啦。现在啦,现在的性在哪里?各位现在应不应该有性?应该吧,见性要见你现在的性还是未来的性?那要问你是活在现在还是未来?你是活在现在。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活在未来,见性就见你现在的性,现在你可不可以见性?可以见性。你没有什么好谦虚的。这也不是什么自大。


万物的当下都有一个性,如何让那个性自在的展开,见性是显现本来天赋的自性里的那个造化,自性是做什么用的?造化用的。蛋为什么变鸡?造化出来的。蛹为什么变蝶?造化跑出来的。造化不好说,可以理解一下就可以了,要了解里面的精密,无法说啦,那个造化的机能,每一个同类的物都一致,那个叫做该物的自性。我们算不算同一类啊?同一类啊。我们跟如来佛,跟尧舜禹汤算不算同一类?是同一类啊。


所以如果照见本性的话,照见的应不应当一致啊?那是一致的啊。见性只在当下,是见性后,才迈向成佛的路,而不是在成佛之后才见性,这个各位一定要了解这个先后次序的关系。先见性,再成佛,不是先成佛再见性。所以见性是说给凡夫听的,还是成佛者听的啊?说给凡夫听的,就是说给我们来听的。这个定义我们要慢慢一步一步了解它们的意义。五祖跟大众这样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当下就要见,现在就要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在最动乱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往内观照得法,每个人都可以显现他内在的本性,所以不是挑时刻的。


他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我们现在谈禅定解脱,意思是用禅坐的方法,而去除烦恼妄想,而获得定静。这个是时时勤拂拭的这种定静,而非在抡刀上阵中的自在跟见性。所以说,不论禅定解脱。不是谈那个方法,而是谈各种动态静态中,如何照见自我本来的本性?只谈那个本性。本性不论动态中也有本性,静态中也有本性。


好比说水,静态中的水才有水性,还是奔流中的水才有水性,各位?那都是水,不是吗?对吧?


那我们人是在动态中才有我们的佛性,还是在静坐禅坐中才有佛性呢?那是都有的。所以,也许禅坐是一个方法,但是谈“性”这个字的时候,却不避讳谈动静。因为他在动静中,其实都是可以见性的。五祖所教的是直指身中心性实相的一个学问,直接借由认识心性本来清静的实相而来获得究竟的清净的,而不是只是着意在八万四千外法的安排,去创造短暂而脆弱的安宁,所以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为什么他要把这两句话装在一起呢?原因是一般人认为的见性都是在什么时刻?都是在禅坐中。那就是等于代表你以为要研究水性,只有在静静的那一潭湖水里面才看得到,你并不承认那个台风后奔流狂泻的水里面有水性,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所以不是说禅定解脱见不了性,而是说谈见性这个问题,不能狭隘在禅定解脱这么狭隘的范围里面。


然而,这并不非告诉我们说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都不可以用,而是运用任何法门时,都必须直指自己的本性,否则便沦为术流动静的旁门左道。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内在的精髓,就会被圣贤打入左道旁门。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修行不就为了禅定吗?说五祖交给你的东西,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对待之法,叫做二法。二就是对待,是对待建立起来的法,不是佛法;佛法是绝对的法,没有对待的法。佛法不是对待的,所以说是不二之法。二法是对待相立的对治办法。


例如说你因为过动而失去了性,那我就叫你静下来静下来,用这个静其实要对治哪个字?对治那个动。说因为已经过恶了,所以我就教你怎么善怎么善。教善就是矫正你的恶,这就是对待相立的东西。但是其实这两者都是错的。如果善善善,善过头了,过于拘逼过于拘守,那我们要教你什么?活泼一点、开朗一点、大胆一点,有没有?试试看。而如果已经很喜欢试试试,试过头了,我们就说小心一点,保守一点,对吧?这个就是对待相立,只是为了要治某一种病,让它回到中道上来。那已经在中道上的,各位,请问你要用善来治他,还是恶是动还是静?那些都觉得太粗糙,了解吗?他已经在中道上,那些对他都不适合。


佛法是从本性建立起来的直接办法,不二之法是在对待之外的办法,不用对待,叫做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字面上的好像是说只有我这个法门,有没有?然后如来佛所创的法门,所教出去的人,每一个人都说他是不二法门,然后他们就要开始吵架了,为什么?因为到底他不二还是我不二?这有点误会不二的意思。不二就是超脱对待,我们用的办法都不在对待利赢上面,是以直接体会我们本来佛性的绝对法门。不是对待的法门。


禅定解脱是用定静对治动乱的法门;用停止思想对治妄想纷纷的法门;是经营轻妙感受去对治那种浮躁感受的法门。不是这样吗?你觉得很浮躁的时候,然后就找一个禅修营躲三天,各位对不对?然后就觉得你好像重生,可是明天一会去就后悔了,还是一样嘛,对不对?那是因为你的浮躁我用什么给你代替,用一种轻快曼妙的、安宁的感受把你取代掉了。只是这样而已,这个叫做对待利赢的法门,这都是人为的经营造作,而非本来清净的办法,是忽得忽失的安宁,而非永恒究竟的安宁。所以叫做为是二法。这是对待的法,不是佛法,不是绝对的法。


佛法是从自性本来安宁的实相上建立的。观照水的性,静中也是见性的,动中也是见性的。那是本来这个水里面它本来的质,就已经具有安宁的水性。因为它是没有意义的,奔乱中的水并不烦恼,烦恼的只有谁啊?在看水的人,对吧?


看那个云雾啊山中的云雾啊飘来飘去,本来是没事的,有的人就会从黄鹤楼上看云雾栽下去。山峦本来是不烦恼,谁在烦恼?人啦,人在烦恼。大陆上有一个塔很出名,那个自杀的人很多,一年说自杀的三百多个,几乎每天都要去抬人,你就知道那一种景色是多么迷人,迷到很想跳下去。自性为什么本来安宁呢?就跟云雾一样,怎么飘都是安宁的,怎么飘都没有烦恼,因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却有一个自在的生命,那就是它的性的所在。因为自性是由一股能量所构成。体验你的生命,眼睛闭上,里面的那个感觉,所有的感觉,不论什么感觉,都是性的能量的一种显现。而能量不论是动是静,总是没有高下好坏,没有得失荣辱等对待的意义夹杂在期间。什么样的速度叫做光荣?什么样的速度叫做屈辱?没有这个意义。内在能量也是一样,不论你外在受到什么感应,而心头升起什么样的感觉,那个感觉是本无意义的。而习惯性有意义是因为知见所造成的。这个可以经过训练认识观照,而慢慢得到解脱。


因此,只要在心性能量或动或静的当下,照见这个超脱对待的实相,便立即能感受到自在跟安宁。因此说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法是直接观照它本来的样子,因为本来样子里面就没有对待,它的实相就没有对待,所以用它的实相来破除所有一切对待的捆绑,照见自性本来清净立即可以得到隽永的安宁。为什么是隽永的、永不退转的?因为佛性历经千秋万载是永远不变的。水怎么流啊?在最安宁的世代流,在最动乱的世代流,它还是实相,不是吗?对吧?你不论六道轮回滚多久,那个性的实相还是没变。


变的是什么?知见,是你的知见一直在上面打转。实相还是一直都没有变,所以佛法是在对待之外,它是不二之法。


好比我们现在随便指一个东西,就这个桌子吧,你说高级还低级?来各位说说看,你用什么名称都无妨,因为根本不会影响它,对吧?它是超脱这个意义之外。那意义是谁给的?人的共业,人给的,对吧?你买了什么桌子,人家说,哇!好高级,到你家,哇好高级啊!过不到几年,人家说一般啦,你就会说那时候很高级啦,对吧?那显而易见,这个价值观是一个不变的定则吗?没有啊,它从来是没有啊,它从来没有任何价值的,但它只是一个现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真境子

  • 1859903fzyp

    很棒

  • 海中小鱼儿

  • 田野_田野

    感恩

  • 一以贯之_道

    清晰透彻

  • 服务体现价值

    感谢讲师!

  • 一味_nd

    谢谢老师,听了很受益。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幻影之影

    5年前听了传习录,没听坛经,兜兜转转,今年有缘听了,原来见性这么简单

  • 言观观言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