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神秀作偈未见性

7. 神秀作偈未见性

00:00
16:52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这首偈语,家喻户晓,几乎对禅学有一丁点兴趣的人都可以朗朗上口,那它所包涵的意义究竟为何?五祖为何凭该偈语直断神秀尚未见性呢?且听张讲师为大家一一解析…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上一回《六祖坛经》,我们谈到神秀的这一首偈语。三更半夜,他想要把他的内心所见,不敢去找五组,他把写在这个南廊的壁间,他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一首偈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乎对禅学有一丁点兴趣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朗朗上口,但究竟他所谈的内涵为何?我们一一来加以说明。


“身是菩提树”,这个“菩提”其实是“觉”,觉悟的觉,也有清净,高贵的意思。通常一般的翻译书本会把“菩提”翻译成“无上的佛果”,或“无上佛道”做这样的翻译。其实是自性本源清净的意思,就是这个菩提。


“菩提树”的这个“树”,是比喻我们的身体,但是这个“树”,也有“树立”的树,有建立的意思,树立的意思。说“身是菩提树”,神秀是把身体比喻成一棵高贵、清净的菩提树。这“菩提树”之所以被认为高贵,那是因为如来佛在觉悟的在修炼的六年过程中,就是专心定志在菩提树下修练打坐。因此,后来就把这个“菩提树”形容为“非常高贵”的象征。神秀把身体比喻成高贵的菩提树,他认为自性的样貌,就是整个身体应该保持在很庄严、很高贵,或者身中的感受“一波不起、毫无动荡”的那种祥和、清净的感觉之中,所以他才说“身是菩提树”。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子解释它呢?因为他后面有一句“时时勤拂拭”,有没有?之所以要时时勤拂拭,拂拭到最后就是要像菩提树。那可见得,他是把这个身体极尽清净,极尽安详,脑袋甚至都不动,这样的境界下为他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或者是一个境界。


其实《心经》里面所说的“净相”,正是指这一个,掉入了一个非常明白的净相,但自己呢还不自知。《心经》是说:“无垢无净。”不垢不净,净相的问题。


再谈“心如明镜台”,说这个心要保持得跟明镜一样,怎么样呢?一尘不染,一点点的念头或一点点的知见或一点点的心情起伏都不能有,如果一有就要赶快把它转移,把它抚平,这个念头在头脑里面动来动去呢?要尽快地把它给放下把它忘记,这一些的做法,这也是相对于后面那一句“时时勤拂拭”。


所以我们知道神秀他的心境是如此,而佛家有一个执着叫做“顽空”,顽空的执着就是指这一种的心境,认为内心不能有念头,头脑不能有想法,不能有一点点波荡的痕迹。这个叫做有智而无慧。能够定,而不能发,喜怒哀乐不能发。《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未发之未中”,对不对?然后后面那一句是什么?“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那可见喜怒哀乐可不可以发?那当然是可以发,这实在是大好的消息,对神秀来说,啊?可以发,是这样吗?我以前一发,就想办法怎么样?把它给弄不见,所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他认为要维护他刚刚所追求的那种心境或那种感受,他要时时刻刻都要小心惕栗地去防范,不要让身心有一点点的喜怒动荡去发生,一有发生呢?立刻要把它给消除,或把它给转移,使它返回一尘不染的清净,就是他说,时时勤拂拭,要把它擦掉,把它拔掉。他认为有污染,才要去擦掉,一点点都不能发生,而那一丁点的发生是什么东西呢?不外乎是他刚刚所谈到的身心,举凡身内或心内有所发生,他都认为是不应该的,是违反我的清净的,所以他已经既定假设了一个状态,那是神佛的状态,那是觉悟者的状态,但他也不了解他这样假设对不对,就是因为不知道对不对,所以五祖才对他们说,你们写首偈语来吧,呈心所见,对不对?把你想像的到底对不对,你也不知道啊,你写出来我才知道你对不对啊?如果对了呢,把六祖的位置要让给他了,然后神秀写下来呢是如此。大意是身心最好不动,最好没有一点点的波浪,一点点的喜怒都不要,一点点的想法都不要,若是有的话呢赶快转移,有没有?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走的路线,其实跟神秀是一模一样的。


二乘将身心中的气机起伏感受误以为有好坏的区别,或有烦恼的意义存在,因此整日致力于扫除身心中不喜欢的那些感受,而后呢扫平了,他那一霎那才感觉到清净,可是,身心毕竟是老天爷所造的物啊,并非你全部可以控制的,它有它的自然生态,好像这个地球,你把门窗关一关,这里面暂时没有风,可是你可以阻挡外面的风吗?那是没办法的,你终其一生你都做不到啦,因为它有一个大自然。那我们的身心是不是像一个生态啊?有一个小地球,一个生态啊?偶尔你转移它好像有用,因此才让我们一辈子都误以为你转移它是有用的,实际上并不然,因为它有一个自然的生态存在,并不是你人为造作可以发生效用的。


神秀的认知里面必须要去经营出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特定的感觉,一种很清净,很曼妙的感受,才是自性所能够允许的,是一个觉者所当有的,他的认知是这样的。如此一来,他一定要在心清净,意清净,事也清净的条件下才能够有片刻的清净。在生活中,这个不仅不可能达成,也因而把自己弄得整日战战兢兢,奔忙得不得了。因为他如果以这样子既定,是以这一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的话,那我敢讲,那身心的动荡那是时时会发生的,会超过他允许的范围。所以呢就必须在堕入了重新再转移,再抚平,整天都在做这件事。他岂能得到一刻的清闲?


各位这样子想想啊,如果你屋子旁边有一些花草树木,偶尔清风会徐徐吹来,然后那些花草树木会摇曳生姿。如果你不能够允许这一些的话,你每一个叶子要去把它绑起来,对不对?然后要用很大的帘幕把庭院统统遮围起来,那你还有清闲的时刻吗?没有清闲的时刻的。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奔忙啊,因为它又何妨呢?你只是放它去又怎么样呢?它其实很安宁,对不对?只是花草摇曳有什么吵闹的呢?它一点都不吵。


这个错误的见解使得神秀身为教授师数十年,仍然一无所得,因为一开始方向就错误了。这个学佛啊这件事情很奇特,没有先到先赢的,从来没这个事情,没有说你书读得多然后就一定懂的,也没这个事,也没有说你打坐久了就一定比较能够受屈辱,也没这个事,这个跟方向有关,而跟努力多久没多大关系,很遗憾的,这跟你过去所学的看法都不一样。方向对了一切入一种感觉而已。像学太极拳,很多人说松腰落胯,然后学了十年了松不了。有的说发劲,劲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我发不了?学了十年二十年,拳架第一流很漂亮,表演都第一名,然后都不会发劲的多不多?那是多得不得了啊。可是那个会发劲的也许拳架还没,还没学会,然后他劲发出来已经吓死人。然后那老师傅都会笑他,你还学不会?实际上他会了没?学拳架那么久是为了要发那一股劲。那是一个感觉,未必一定是学了很久的人才能懂的事情。


秀书偈了,写完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没有人看到啊,他也不好意思讲,怕说啊大家都知道是我写的,五祖知道是我写的,然后写得却不对头,那岂不是给人家笑死了吗?枉费我在山中当了教授师数十年啊。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如果明天五祖看到这首偈语说是对的,那就是我已经进入了五祖说的意境,我跟这个佛法是有缘的。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如果五祖看完了这首诗说:这个写得不对。那这个是我业障深重,没有那个福气能够坐到六祖的位置。


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他就想着这个事情,内心不安的情绪呢一直起来,气血呢不断地翻腾,睡也睡不着,就在那一边翻腾到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那个五祖早就知道他写好了,并且也早就知道他未见性,因为见性的人言下须见,当下就要见。我上次举那个例子,你吃过莲雾吗?我现在问你,莲雾长什么样子?你还要再想三天吗?不必的,你只要跟我讲莲雾什么颜色,莲雾头大尾巴比较小,莲雾前面有四个爪,你是不是一下就可以朗朗上口,对不对?这两个人去奔忙事业了,去征战奔波去了,很奔波的时候我忽然问你莲雾长什么样?你还要想半天吗?不用,你再怎么忙你会朗朗上口跟我讲莲雾长什么样,因为你见过,因为你吃过,因为你尝过,这样对不对?不必再想的,见性的人需要他这样想了几天,三四天,然后想得满头大汗,“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对不对?各位还记得吗?走到五祖房前,搞得满头汗又赶快跑回来。所以五祖在他还没有写偈语之前其实早已知道了,这个人未见性。


然后呢,天亮了,他本来想在南廊的壁间,有三间嘛,对不对?想要画这个图,他就把很出名的画家给叫来,叫卢供奉,向南廊壁间绘画,他说,你叫他来,然后呢,你到南廊壁间去画图吧,其实五祖早知道神秀写好了,但他不亲自去看,就要借这个机会,然后让别人来告诉他。


忽见其偈,卢供奉看到偈语,然后来跟五祖说。然后五祖就告大众说:供奉却不用画,说供奉啊,卢供奉你不用画了,我有一首诗比你这个画还要好。

劳尔远来,实在是让你大老远跑来,不好意思,不用画了。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所说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的执着,凡有相的执着,这一切呢都离现实已经很远,都是虚妄的,不实的。所以所有相,相不在外,相是你对于心头气机的一种贪嗔知见,万法唯心,相不在外。你说这个东西很美,美是你说的,但另外一个人看却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对不对?那个不一定有这种感受的人内心就没有什么感觉,而觉得很美的内心必有感觉,对吧?所以美不美的这个贪执在哪里呀?在内在的那一股感觉上。在那个感觉里面呢?仔细观察,本无意义,它是一种能量,能量有什么美不美呢?能量永远没有美丑,但我们对它有僵化的知见,所以人对心头内的一丁点气机起了分别贪嗔的知见,那才是相的所在。他说,能量本是没有意义,万物静观本皆自得,而去分别好坏取舍而造成烦恼是谁干的事啊?是人,人怎么做出来呢?在心头分别。这就是虚妄。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得大利益。说好吧,本来想要画个图,什么《楞伽经变相》图,对不对?现在不要画了,这一首偈语比那个图还要有益处,我们留给大家来诵读吧。那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是神秀所写的,如果直接说他尚未见性,未免太伤了这个教授师,对不对?以后还如何领导这个大众呢?所以为了维护神秀的尊严呢,就故意这样子说,这个偈留着,让人家来诵读,这个偈这么好,每一个诵读的人都可以得到很大很大的利益。这个就是任何一任的道统祖师,都会有这样权宜的设施,当然每一个人都会觉得道统祖师所讲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是一定对的,实际上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权宜在里面。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然后呢请门人在这个上面摆下了香炉,插上了香,日日都有人在这一边炷香礼敬,在烧香,门人诵偈,皆叹:“善哉!”每一个人唱诵完这一首偈语,都说“太好了,太好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依照这样的修持来照见自己的性,然而写下这一首偈语的人有没有见性啊?是没有的。那五祖岂不是撒了一个大谎吗?不是的,因为他写的偈语没有入顿法,但其实是切合渐法的需求,渐法就是要用那样的方式,时时刻刻不断地检点自己,反省自己,让自己有一个定静的能力,而后慢慢深入。所以他倒不是说一无所用,倒也不是,只不过并不是所谓的言下见性。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他就把神秀找来,三更半夜找来,又怕大众看到不好意思,说这个偈语是你作的吗?神秀说:“实是秀作,不敢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多少智慧否?”实际上是我作的,他也很诚实,但我作这个偈语,不是为了求六祖的位置,只是希望请和尚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智慧和见解正不正确。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说你作这首偈语,写的是接近本性的方法,对不对?“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吧?没有写到本性的本身啦。说这个偈语到了门外,没有进到门内,这样的见解,这样的时时勤拂拭的知见,想要觅这个无上的佛道,这个本性的实相,这个是永远一辈子都不可能的,因为这方向上的错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红尘书院

    谢谢老师。那些吐槽老师普通话不标准的人,你们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挑毛病的?普通话不标准又不缺德也不犯法,有什么可吐槽的??

    言非名 回复 @红尘书院: 口音分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 有梦想的种子

    时时勤拂拭~是未见实相,未见心性。人为万物之灵,心性本有七情,是感而遂通的。时时都要想着如何去抚平它,转移它。这真的是方向错了,切记勿走错呀。

  • 确是瑜伽

    老师讲得特别入我心

  • 义剑斩情魔

    记得小学课本上这首偈语,朗朗上口,没想到三十年后竟然有缘聆听正法,感恩讲师!

  • 1803605imij

    感谢老师!感谢喜马拉雅FM!

  • apple_ssp

    琅琅上口的偈语原来出自这里,确是我等凡夫刚入禅学的坑。

  • 共渡难关抗击疫情

    普通话都说不明白

    咖啡鸭 回复 @共渡难关抗击疫情: 老师是台湾人,自然有那边的口音,但我觉得声音洪亮清晰,蛮好听的

  • 觀丨自在

    大有收获,谢谢!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2

  • 徐琨南京

    老师讲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