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荀子丨从“人性论,天命观”看荀子

16-2 荀子丨从“人性论,天命观”看荀子

00:00
17:19




正文

这堂课我们集中围绕着荀子的两个思想来给大家做论述,一个是人性论,一个是天命观。人性论和天命观在荀子思想中,是一个大厦的根基,如果理解了这两个,就能更好地理解荀子思想的方方面面。


先说他的人性论。应该说人性论在中国文化里边是一个芽,在这个芽的基础上,生成出整个中国文化,或者某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大厦。人性论,孔子的话叫“性相近,习相远”,但是到底人性是什么?夫子没说,夫子只是说人就本性而言是比较相近的,只是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交的朋友等等,这些东西叫习,导致人与人之间差别越来越大。孟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他认为人性的内在里面有一个状态,就是良知、良能,人本来有这个。可是在生活中间,或者和别人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的本性迷失了。那么孟子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通过教育,或者通过后天的努力,让人本来就有的那种善良、纯美的天性发挥出来。所以也不能简单的说人性本善,孟子的原话就是人性里边有善的成分,应该说是可以为善,这是孟子的思想。


到了荀子这里,他对人性的看法,应该说有他非常鲜明的特点。荀子的关于人性的文章,有一篇就叫《性恶》,他开篇就说一句话,叫“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翻译过来就是人性是恶的,荀子就开明宗义,人性恶,可是我们希望人变得好,希望社会井然有序怎么办?下一句话其善者伪也。善者就是我们期待的一个好的状态,是怎么得来的?伪,这个伪是虚伪的伪,其实在这里是教化的意思,就是人性的美好状态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化得出来的。很显然这个思路和孔孟的思路,已经出现了根本的分歧。所以荀子你说他是儒家的大师,行不行?行,从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要建立一个“女有归,男有分”的大同社会,从目标方向上看荀子和孔子是一致的。而且荀子对整个先秦的思想家进行总结的时候,他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唯独对孔子非常赞成。也就是说从目标方向上,荀子和孔孟是一路,可是他们在论证的思路和逻辑上又是根本的不同。孟子认为人性里边本来就有那些纯美良善的东西叫良知、良能,只是被脏东西所覆盖了。我们通过教育、教化,把脏东西给清除掉,恢复了人的那个纯美的天性之后,就是讲的明德和止于至善。当恢复了人性的明德之后,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我们所憧憬期待的社会就能建立。


那么荀子也赞成,那种讲礼乐,彬彬有礼、人与人和睦,社会井然有序,可是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状态呢?他的判断不是说人性本来就有这些好东西,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性恶。他举例子,人天生的喜欢吃好东西,喜欢趋利避害、贪色,看见便宜都想占,荀子说这就是人的本性。可是如果依靠这些本性,就想实现那个美好的社会,是不可能的。那么美好的社会秩序怎么建立?荀子的看法,就是通过教育,叫善者伪也。通过教育还不够,和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有一个开拓,就是讲礼法。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对礼是强调的,可是法提得少,法是什么?它和礼又有不同,不同哪里?礼更多的作为人的规范方面,是出于人的自觉。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学生尊重老师,这种尊重是出于主动的,或者有主观的自觉。法就不是了,不管你认为合理或者不合理,无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是外在强制性的规范,你必须做。为什么荀子能开出一个法的概念来?其原因就是荀子看到了人性的恶,那就使得要想实现井然有序,人人和睦的那个美好社会,期待人自觉的能做到这一点,荀子认为是不可能的。那这个时候就必须有一个外在性的强制性规范,让人必须这么做。隆礼重法就成为荀子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特点,这一点应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治理思想的进程中,也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意义在哪里?就是人到底能不能自己管好自己?这个问题我抛给大家。我们人自己能够管好自己的人,极少,那么真正要实现良治、善治,一定是荀子指出来的,礼和法并重,这些是我们实现一个良好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东西。


所以荀子的人性论,提出人性之恶,应该说是对孔孟思想的一个重大的改变。但是从社会方向上和孔孟是一致的,但是荀子的思想就有一个大的漏洞。比如在孔孟那里,如果对人进行善的教育,让人恢复美好的德行,行不行呢?行。因为在孟子看来那是符合人性的,为什么符合人性?因为孟子认为人性里边本来就有那些好东西,“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在孔孟那里,对人进行道德教化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可是在荀子那里,贪财好色、趋利避害,人的天性是这样,荀子虽然也赞成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可是如果按照荀子自己的思想逻辑来看,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其实是违背人性的,因为荀子看来人性就是贪财好色。那么我们不免要问,既然人是贪财好色的,你凭什么不让人家贪财好色呢?这是不是一个思想的逻辑?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违背人性,这是个非常坏的评价。而孟子的思想,他的逻辑是自洽的,他认为人性里边本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我们对他进行道德教育是正当的,是符合人性的,因为他本来就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可是荀子的逻辑本身就有一个漏洞,既然人性是坏的,你凭什么把他变为好人?把他变为好人,改变了他的人性之坏,还符合不符合他的人性?就这一点,荀子思想应该说是有漏洞的。


而且荀子的思想还解决不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西方思想是相比较的。西方人对人性的判断和荀子有相通之处,大家读一读休谟、霍布斯、洛克,包括基督教,他对整个人性的恶也有清晰的判断。整个西方的思想从文艺复兴以来,基于人性的恶,对人性的贪、自私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肯定的。比如他的法律,包括他的宪政体系,都是对小我自私的肯定,他认为这就是人性。那么这个东西使得西方社会有一个无解的,就是西方社会一方面它要告诉人,要实现大我,要尊重社会秩序,要实现超越。可是西方的文化又告诉人,自私是正常的,自私是应该的,自私是合理的。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治国理政方面、社会治理方面一个巨大的悖论。表面上你要说一些符合社会规矩的话,可是内心里又做不到,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倡导和人性的判断之间,出现一个巨大的张力。


那么荀子的人性论优点是什么?就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引进了一个外在的强制性规范,不简单依靠道德的教化,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人人都成为好人,这是一个理想,但是现实中我们一定通过各种制度的建构,给人性的恶打上篱笆,使得人性的恶不可能去危害社会秩序、伤害别人。


那么他的天命观,也有一个极大的特点。中国人对天命的看法跟西方文化有个极大的区别,西方人他的基督教和他的犹太教非常清楚,一切都是上帝造的,这我们就不说了。中国人是怎么看的呢?夏朝之前,中国人就隐约的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就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个在《尚书》里也是有的。在商朝的时候,中国人的天命观出现了一个反复,商人重鬼,就重视神秘的力量对人的控制。所以以至于在商纣王的时候,别人都劝他说你这样不行,你这样容易把这个国家给毁了,商纣王的理由就是凭什么呀?我就是王,老天让我当王,我怎么造作那我也能当王,因为这是天命所归。把人类的命运寄托在鬼神那里,这是商代一个特点。


周朝以后中国人对天命什么看法呢?没有否定天命,仍然有天命。可是天命在谁身上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就是说一个人天命在谁那里,就看谁最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倾听人民的声音。他既没有否定天命,同时又把人民的重要性给突出出来。到了《易经》那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个时候天命和神秘的力量进一步弱化。到了孔子那里,很明确,“敬鬼神而远之”,翻译出来就是我们尊重鬼神,敬完之后,为什么远之呢?远之的背后就是防止人们陷入狂热的迷信,和盲目的崇拜,从而建立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把握自己命运的基础。


到了荀子这里,天命观又一个变化,荀子的天命观,就把人和天之间的那一丝联系,给切断了。什么意思?在孔子那里,虽然说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天命跟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说有一次孔子身体不好,他的学生就问说老师你祈祷了没有?孔子说我祈祷了,我祈求老天能够保护我的身体。这在《论语》里面讲的很清楚,孔子虽然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力,但是孔子也认为天是很重要的,叫自助者天助,自助者人助。天作为一种力量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力量发挥作用要通过人的努力。可是到了荀子这里,《天论》这一篇里面,荀子开篇就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什么意思呢?天有它自己的规律,跟人没什么关系,不因为有尧这样的明君,它就存在;也不因为有桀这样的昏君,它就不存在。那么人应该怎么办呢?“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如果人遵循这个规律,叫应之以治,就可以顺利吉祥;如果说你不懂得遵循这个规律,就会倒霉,这叫应之以乱则凶。


那么荀子的天命观和中国哲学的天命观相比,他走的远了一些。虽然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个体的力量或者人的力量,但是一直认为人和天的这种关联是有的。可是荀子的看法就是天的规律,和人的规律是两个,那种微妙的关联就去掉,这种思想更符合近代以来某些人的看法。我们去神秘化或者去昧之后,很多人就认为天就是天,人就是人,或者从某种程度上,和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这个主客二分有点相像。这个好处就是去神秘化,在这一方面应该说荀子走得比较远。可是从某一方面他也有他的问题,如果说完全切断了人和天之间的关联或者联系,(就)容易造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且人类在自我约束方面,就失去了一个强大的监督力量。人如果是和天在一起,和自然界在一起,使得人类的道德约束和自我约束方面,就有一个力量。海德格尔曾经专门写文章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海德格尔讲近代以来人类病了,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自然科学高度发达以后,人类以为可以是天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界,一切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就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猖狂和自大,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极大的危险。到今天为止,这一点我们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国文化重要,就是很多人看到了中国文化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把人放在天地之间,这种观点对救治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过度膨胀带来的各种弊端有重大启发。


所以荀子的天命观,既然是天人相分,天是天,人是人,那么他有一句话叫“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说与其跪在天的面前,对天歌功颂德,这种状态就是对天的迷信了,那么就不如“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人要站起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去为自己谋福,比跪下来对天进行歌功颂德要强得多。荀子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有天干的事,人有人干的事,人在天的面前不要迷信,如果想幸福,想物质发达,想过得好,就应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荀子的话。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荀子的天命观,我们反对人跪在天命面前的迷信和愚昧,我们要把命运放在自己的基点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这是荀子的伟大。同时我们人和天,人和宇宙的这种关联是不能切断,人和宇宙是一体的,我们既重视人的作用,又重视天的作用,这种天人一体的思想,应该说更符合他的本来状态。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靜心寂寂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他们不同的论断。 孟子言性善是发扬了孔子的不论现行论流弊的思想主旨。 荀子的性恶论见解独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善的一念就是恶。所以儒家讲中庸,不偏不倚、时时处中,所以致中和是最好的状态。 当下的社会治理是儒法并用的,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用法家思想警戒世人。各有利弊,各有所长。 读经典、悟经典,智慧的学以致用。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

  • 静静燃烧

    擦亮人生的镜子

  • 郭棉青

    要看到自强不息,也要敬畏天,要发挥自己的力量,也要遵循天道。天道和人道相通,天人合一才是生存法则。

  • 1365584xuwa

    感恩老师的精彩分享

  • 雪晖雪

    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修正。除了自身的意志力克制力,还需要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多听听老师的话,融入正能量的大环境。 人对待“天命”要敬畏,也要自强。

  • 清荷_3d4

    感恩老师!

  • 清荷_3d4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