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原生家庭特辑3;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成为原生家庭的觉察者

赠送原生家庭特辑3;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成为原生家庭的觉察者

00:00
17:17

赠送原生家庭特辑3: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成为原生家庭的觉察者

 本期内容:

1. 学会在生活中做一个觉察者,去观察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和自己。

2. 同时看到父母曾经的控制带给我们的收益,和对我们的自我的淹没。

3. 觉察到父母之所以如此,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从春节开始,我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比往年都要长。有一些平时忙碌的朋友说,疫情虽然可怕,不过宅家的日子倒是难得地增进了我和伴侣、孩子之间的感情;但也有人说,整天宅在家的这些日子,家庭中的矛盾反而更激化了。


每日相聚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关系也就更差,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在关系中缺少了一种观察者的视角。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我们与家人的关系里,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如何来做一个观察者,去主动地选择不被原生家庭影响。 

 


用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去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能会发现一些原来我们所以为的事情之下真实的东西。


我来举一个我生活中的例子,我的儿子8岁多,他不是一个特别好带的男孩子,而我妈妈并没有和我生活在一起,她没有在日常去帮我承担带孩子的这些事情,但是她也居住在我所在的城市,所以她可能会每周或者隔周抽一个时间过来看看她的外甥。


前不久在饭桌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上饭桌之前,我妈妈一如既往地跟我儿子讲了很多遍:你一定饭前要洗手,不洗手的话就会有很多的细菌,待会吃完饭你要记得刷牙,不刷牙就会怎样怎样。她会一直讲这些东西,然后我的儿子就会表现出一些烦躁的感觉,我没有在中间去立刻介入他们,我们就这样继续进行着往常的家庭生活。


当我的妈妈坐在我儿子的旁边开始吃饭的时候,当我儿子拿起筷子刚吃第一口饭的时候,我妈妈就说,吃放的时候背要挺直喔,她真的就是用这样的一个口气,既不是批评,也不是指责,听起来非常的温和。


然后我的儿子停了一下就继续开始吃饭,当他吃了一块肉,嚼了几下再咽进去的时候,我妈妈又说话了,我妈说我认识一个人,他吃饭太快,结果后来他就得了很严重的胃病。然后她看着我的儿子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我们最好是嚼30口再咽下去,这样比较健康。


其实当时饭桌上还有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家人,我妈妈也并没有直接地对着我儿子命令说你要怎样?她看起来只是用了一个既温和、又慈祥、又礼貌的语气在传递着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东西。


一般我们也都会认为我妈妈说的这些道理都是非常好的生活经验、健康理念,腰要挺直,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慢一点才健康,这些都没有错。


可是接下来我的儿子突然间就暴怒了,他冲着外婆大声说,你能不能不要说了?非常的简单粗暴。然后我妈妈就挺生气的,而且当时也有其他的人在,她可能面子上也过不去。


我第一时间就跟我儿子说,你这样跟外婆说话的态度不是很好,我们可以好好说的。


然后在事后我跟我的妈妈,也跟我的孩子分别做了一个单独的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我在这里不说,但我想大家听完这一节的分享,大概也就能知道我是做了怎样的沟通。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这一天的家庭生活的观察者,我当时看到的就是我的小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不断在控制的妈妈,和在控制中体验到自我丧失感的孩子。

 


其实当一个人去跟你说一件对你有好处的事情是没有问题的,他多半是善意的,我们不可能将他的善意硬当做恶意。


但是外婆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她会在你一开始吃饭的时候就这样说,而如果你没有根据她说的话立刻回应或者立刻调整,她可能就会一直不停的说,甚至每一次进到吃饭场景的时候她都会说。


她说话的态度是比较温和,可能就是相对唠叨一些,如果你这次不调整,她会在下次盯着你讲,而且她就是停不下来。


所以其实我能够理解我儿子那一天的暴怒,我也在那一刻看到了我小时候的某种缩影,那就是我和他同样都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也可以说我们体验到了我们被阉割了自我,整个人都被淹没了。


这个人是爸爸或者妈妈,或者长辈,他们是如此的权威、如此的强大、如此的正确,如果他们不断地去跟你说,你这样做比较好,你应该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而且他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是绝对不可以的。


在这样的一个强有力的、压倒性的控制面前,我们是没有自由的,甚至我们失去了呼吸的能力,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去反抗的力量,因为他们说的太权威、太对了,所以你似乎找不到理由去表达拒绝,去表达你的不舒服。


作为一个孩子,比如说就像我儿子这样,他不可能去跟外婆好声好气地沟通说,外婆,我知道了,你说饭要嚼30口是好的,但是呢我不想这样做,因为我只想嚼10口,或者5口,而且我的理由是……


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这样去说的,他没有办法将那种不舒服的感受表达出来,也没有办法用他的道理去说服长辈。


那么我的妈妈所做的这一切,对我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侵入性的控制,他没有东西可以抵挡,如果没有其他人去把外婆和孩子之间分出一个界限的话,可能孩子就会不断地暴怒,用这种方式来维护他的自我,否则孩子的自我就要长时间处在一种被淹没的状态里。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跟我说过,他常年都做一个梦,在梦里他和他的妈妈是不停地吵架的,每一次吵架他都想打他妈妈,可是他好像总是被什么东西紧紧地压住,他没有力气,没法呼吸,没法移动,他的身体动弹不得,他甚至无法举起手来抓住旁边的任何东西,他说他总是想抓起一个东西去砸向他的妈妈。


这样的梦他做了很多很多年,直到慢慢地,我们在咨询中对于他的原生家庭的部分有了更多的探讨和看见,我们终于得出了一个有点类似定义这样的东西,就是我跟他说,可能原来你的自我是一直处在一种被淹没的感觉里的,你的自我被母亲的强势控制所阉割了,你没有办法表达,你不可以表达。


逐渐的他这个梦开始变得没有,不再做这样的梦,而且很神奇的是,在咨询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他说,他有一次竟然能够在梦中有力气抓起了一件东西,砸向了他母亲,这意味着他在自己的人格深处,有了叫做自我的这个东西。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们如何划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的一篇公众号的文章,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周小宽】公众号看一看,我觉得这篇文章拿来去和自己的父母,和那些所谓的你必须接受的好的传统、好的习惯去做一些抗争还蛮有用的,文章的题目是《可以不对才是自由》。


我在里面说了好几个例子,就是如果你所说的全都是对的,而我又要按照这个对的去全部做到,那么我如何证明我在活我自己而不是活你呢?我如何去体验到我的的自主意识在哪里呢?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所说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归到一个点,那就是为你好。为你好也是他们一向的、理直气壮地来控制孩子的理由。


当然这个为你好里面,你也是有一些获益的,比如说你可能在父母这样的养育之下,可能会成绩很好,你可能考上了名校,可能工作出色,可能结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婚等等,我想这是我们生活第1层的真实。


但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我们需要去看到的是,这个第1层的下面还有什么?比如说在我刚才说的那个故事里,下面发生了什么呢?


一个孩子体验到他的的自我被淹没了,这么痛苦的感觉他又无法表达,他很愤怒,这种感觉就跟我要被杀死了是一样的意思,在那个时候,他很可能体验到的是一种我快要死了的感觉。


如果这样的感觉在生活中一再地重复,如果控制者的控制欲又特别强的话,那么这个被控制的人就会长时间地活在一种我的自我即将要被杀死的边缘,那种无力感、屈辱感是我们要看到的第2层的真相,当然后面可能还会有第3层、第4层。


比如说在这个外婆的身上,也就是我母亲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呢,当时是什么东西促使她要这样去做?而且她必须要这样做,根本就无法停不下来?


她又为什么要用这种我为你好的方式,去不断地控制身边的人呢?那么有一种可能就是她的价值感比较低,她需要能够去证明我对你们是非常有用的;


而第2种可能就是她非常非常的焦虑,她无法接受生活中糟糕的事情和任何一件事的失控,所以她需要不断的在生活中控制别些她在意的人,让那些人按照她说的去做,去体验掌控感,体验确定感,去体验不管怎样我的孩子都不会出现胃病,或者是牙不好的情况,否则她就会觉得非常失控。


当我们看到了这些真相,也许我们就可以主动去沟通,去表达拒绝,或选择不被影响。所以宅在家里,和家人近距离相处的日子,除了争吵,除了痛苦的冲突,我们也许也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机会让自己有心灵的收获。我想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现在的我们不只是一个被动者,我们也是可以去选择的。


另外在今天分享的最后,想跟大家说我的第二本书《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现在已经上市了,并且在喜马拉雅的平台里,《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有声书版也已经上线了,那么大家可以去关注纸质版的书和有声书的系列。


在这样的一本新书中,我会谈到关于我们自我认知如何去塑造,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不被他人的标准捆绑,我们又如何从原生家庭对我们深远的影响中,慢慢地以观察者的姿态去看到更多真相,从而渐渐地走出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纯熙微岚

    谢谢小宽老师,这堂课很符合我最近的经历。我也有一个高焦虑爱控制的母亲,最近她经常把我唠叨到崩溃。我庆幸自己学过心理学,和母亲表达了我的痛苦,也感谢母亲愿意为我做出了改变,现在我们的关系慢慢融洽了一些了。

    范范_xiq 回复 @纯熙微岚: 啊啊啊啊啊啊叭叭叭擦擦擦啊啊AC11: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叭叭叭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啊2爸爸b4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啊啊啊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吧吧吧吧叭叭叭巴巴爸爸巴巴爸爸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吧吧吧吧阿爸AA啊2爸爸b4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啊啊啊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吧吧吧吧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擦阿巴阿巴阿巴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啊啊啊吧吧吧吧吧吧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擦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巴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啊啊啊吧吧吧吧吧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猫咪音乐MY

    每一个看似不太美妙的人生经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也许都是埋藏着成就我们人生使命的礼物 原来很多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人都是“久病成医”

  • 刘政妈妈

    特别有感悟 我是深有体会 我已经是没有了自我的40岁的人 太有同感啦

  • 熊本奈绪

    一直唠叨确实挺烦的。。。。

  • juulii2000

    感谢小宽老师,那种不可名状的痛苦过程,终于被描述出来了。

  • 那橄榄

    所以不是我有问题,是入侵的那个人有问题!我的婆婆是这样的人,和她一起带小孩,每天二十四小时相处的那几年真的有我不能呼吸!我快死了,快爆炸了的感觉!我看到了我婆婆的低价值感,因为她这辈子没有工作过,她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就是她能好好照顾家人。她也很焦虑!孩子感冒一下她会觉得天塌了……和她相处我会觉得自己是提线木偶。连吃饭用哪根勺子,早上孩子出门穿哪双袜子她都要渗透。我看到了这些,然后呢?怎样沟通?我现在唯一就是只能选择和周老师儿子一样的方式,暴怒!但是我很不喜欢自己暴怒的状态!我觉得这是最差的方式。

  • 听友211893949

    周小宽老师的心理课把我从不知觉的阴影深渊中解救出来,谢谢老师

  • 哭泣的王子

    小宽老师!这课程你一定去听听哦

  • 热血冷锋_

    我听您的课程的时候,情绪总会失控!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 哭泣的王子

    听到很多人说抑郁症要去多做些运动多和人交往培养爱好等等。。。其实我觉的抑郁症他对很多事情已经失去了意义,如果给自己很多要和正常人那样,多与人交往去听歌如果这都是他想做的喜欢的就会行成强迫压力,一个人还有几样爱好可以专注的事就会成为抑郁症,只能是有抑郁情绪。内心强大了化解根源的结才是要做的事,不是抑郁的人沒有爱好兴趣了,只是是暂时给封闭了,有的人可以自己打开,有的就没有这种能了可这时专业心理医生才可以帮他们慢慢打开。和自己和世界和解小宽老师说的很好,当我们真正和解了,就会从新对事物从新感兴趣,在本能和理性不在纠结冲突,也是本我和超我可以让自我掌控的时候,佛家说的觉者可以活在当下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