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章】“道”让人懂得如何平衡

【七七章】“道”让人懂得如何平衡

00:00
14:3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保持动态的平衡,我们要介绍《老子•第77章》。这一章的特色是它里面提出来“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立。我们还是把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xiàn)贤。


我们把这一章先用白话文来说一遍。我们把“天之道”就直接翻成“自然的法则”,“人之道”就翻成“人世的作风”。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过满了就减少一些,不够满就补足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这章谈到了天之道。在前面《老子•第73章》说过了,“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我们说那是自然界的一种平衡的规律。然后最后到《老子》最后一章81章,老子也说“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界的法则对万物都有利,它不会伤害万物。所以在这里讲到天之道的“天”,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个自然界,而“天之道”就变成自然的法则了。


老子在这一章说什么呢?老子这边用一个比喻,就是说自然的法则就像拉开弓弦一样。拉开弓弦是为了射箭,射箭要怎么射?要按照目标的位置而调整你的弓弦。所以后面讲了四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这样才能射中目标。至于说过满了与不够满,前面你就要减少了,后面就要补足。说实在,这个听起来我们今天觉得有点模糊了。因为今天去参加射箭比赛的人,他们的弓和箭都是特殊设计的,在古代的情况显然不一样,古代没那么样的复杂精密。有关这一方面,我们就要简单介绍一位最早的《老子》本的注解了。


在西汉有位学者叫做严遵,又名严君平,他写了一本《老子指归》,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注解。严遵这个人是很特殊的一个人,他每天上街给人家占几个卦,赚一点钱过日子就好了,从来不在乎财富。结果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做官呢?”他说:“我对这一方面兴趣不大,我只要活得下去就觉得蛮好了。”他说过一句名言,他说:“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他说,凡是让我增加各种财货的,就会损伤我的神(精神),让我得到很多名声的话,最后可能会让我牺牲生命的,所以他不去做官。他教了一个学生,很有名,叫做杨雄。杨雄就是写了《法言》这本书的西汉的学者。


我们为什么在介绍《老子》全书的一些观念的时候,很少提到严遵的《老子指归》这本书呢?主要是因为严遵虽然说是介绍老子,但是他里面只是把老子的原文放在前面,后面连篇累牍地都发挥他个人的思想,表达个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并没有对老子的思想做逐字逐句,或是非常明确的一种阐述跟发挥,所以有时候你很难引用他的材料。


比如说在这一章提到张弓,他的注解怎么说呢?他提到说:“弦高急者,宽而缓之”,这个弦如果又高又急,就把它放宽一点,缓一点;“弦驰下者,摄而上之”,这个弦如果松了,往下垂了,就把它提起来拉高一点;然后,“其有余者,削而损之”,就是说这个弦恐怕太长了,把它削短一些;最后,“其不足者,补而益之”,如果它不够的话,就要补充,让它拉长一点。


事实上这四句话讲了跟没讲一样。老子这四句话我们看原文,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所以这边讲的张弓之道,事实上只是射箭的方法。弓与弦要如何配合,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让它恰到好处,才能射中目标。一定要注意到弓与弦本身的平衡与和谐。


但是重要的是这边提到一句话,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天之道的特色——把多余的减少一点,不够的就增加一点。其实这种天之道,我们以前常常讲春夏秋冬四季的替嬗,本来就是如此。夏天太热了,热过头了,怎么办?让它到秋天,凉一点。冬天冷了,冷过头了,又到春天了,开始春暖花开了。像这个就是天之道,它自然有一种规律在里面。


那么人间也能做到。在《孟子•梁惠王篇》里面提到一段资料,他说,夏朝的谚语曾经说过,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呢?我王不出来走动,我们哪会得到补助呢?这里所说的天子出来巡游、走动这些,可以作为诸侯的榜样。为什么?因为好的帝王春天视察耕种情况,帮助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成情况,周济缺粮的人。这段资料讲得非常好,就是很标准的天子效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大家都可以活得下去,活得好一点。


但是后面说到“人之道”就完全相反了,叫做“损不足以奉有余”。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你还要去苛捐杂税,把他剩一点点还要加以减少,然后去奉养有余的人。等于上面统治者本身已经是财富很多了,或者用的时候非常浪费,把金钱像泥沙一样地滥用,所以穷困的人就越来越穷,然后上面的统治者或富贵人家就越来越有资源了。后代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不就是人间可能发生的情况吗?


所以在这一章里面,老子特别对照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相反的情况。如果你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人的世界是人在生活,而人有认知能力,这个认知通常都是在区分。就是先不管我这边饮食是不是丰盛,资源是不是够多,会不会因为生生之厚而造成提早生命的结束,他不管那么多,他的区分造成他的欲望,就一直要发展下去,到最后结果如何呢?他也想不了那么远。所以人的世界就是如此,损不足以奉有余,实在是不公平之至。


所以这一章在结论的时候,老子很感叹,他说,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呢?就是谁能够在人间,让这一切生活的需求稍微平均一点呢?一个社会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说资源不够,大家都穷困,不在于这个,而在于贫富差距太大。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你说人类会从制度上,会用外在的力量加以干预吗?恐怕很难。你只能够期望那些富裕的人稍微节俭一点,就好像老子说他三个法宝,第二个叫做俭。有钱人稍微节俭一点,就可以让更多人过一个太平日子了。这就是俭故能广,节俭就可以让你可以推扩,让资源大家都分享一些,都可以活得下去。这样做就是有余以奉天下。


这种理想当然太好了,所以老子一再肯定天之道的这种均衡的现象,在人类里面就是“有道者”他可以做到。接着就直接说“圣人”如何了,代表什么?在《老子》书里面“有道者、圣人”联在一起用的。所以圣人是谁呢?是悟道的统治者。有时候直接说“我”、说“吾”,都是一样的意思。所以我们对于老子的圣人这个观念要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它就是悟道的统治者,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方面他是统治者,但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哪一个地方没有统治者?一个接一个。但是能够悟道的有几人呢?所以要记得这两个条件并存,它才能够成为老子虚拟的圣人,这就是老子一种心中最高的愿望了。


那这圣人怎么做呢?三句话,“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先说“为而不恃”,圣人把天下治好了,但他绝对不仗恃自己的力量。我们以前提到“玄德”的时候,一再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你做成许多事情都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而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


第二点叫做“功成而不处”。你治理百姓治得很好,你不会自居有功,这是老子说的“长而不宰”,对不对?我治得很好,劳而谦,我有功劳,但是我谦虚,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第三点比较特别了,“其不欲见贤”,我们把它翻成他不会表现自己有过人之处。为什么我说这一点比较有趣呢?因为有些专家说在《说文》这本书里面,就是古代一本重要的字典,他说“贤”这个字就是多财,多财就是很多钱,所以这边把它讲成是老子不想去显示很多钱财。我觉得讲到钱财的话,在老子书里面到处在用。这边特别讲贤,你把它讲成贤就是财,事实上这个才应该是古代才华的“才”,那就比较通了。就是他不要显示自己能力过人,才华过人,等于是什么?我做任何事都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我有能力做这些事,这是我的能力或才华所在。所以其不欲见贤,不是说他不愿意去表现自己很多钱,而是说他不愿意表现自己有任何过人之处。


古代讲到“贤”这个字,用法最多的是什么?三方面:能力过人叫做贤能,聪明过人叫做贤明,德行过人叫做贤良。到汉代的时候,还有推举贤良的人出来做官的制度,叫做举贤良。所以圣人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样的翻译还是比较适当的。


在老子这一章第77章,我们学到什么?我们学到了天之道跟人之道的对立,最主要的观念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一种稳定平衡和谐的状态。而“天”这个字一般来说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因为天无所不覆盖,有它的全面性与稳定性。而人之道就是,没有悟道的人在人间就要小心,往往做的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最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结果当然是天下造成乱局了。


【课后思考】

在这一集里面,你听到这些之后,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学学天之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让所有的一切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衡,我相信对于人际相处的和谐关系应该会有帮助的。这一方面不知道你以为如何?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容容读故事

    悟道之后的个人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会使情况更复杂,或是南辕北辙设的其反。

    林工_wn 回复 @容容读故事: 纸上悟道,永是一无所获。

  • 罗斌028

    感觉到应该学习天之道。平衡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反省自己。如性格退缩畏难就应该勇于进取主动,反之亦然。

  • 努力的胖达

    天之道,忌过度。

  • 王雪_co

    感恩遇见

  • 曲径通幽2623

    这么讲来,圣经讲的是人之道

  • winnieTW

    两千多年共同富裕的理念。……

  • 男儿当自强_FQ

    用现代话说,应该就是均值回归吧

  • 郭原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xiàn)贤。

  • 荡相遣执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自然的法则,就象拉弓射箭的道理一样。仰高的压低一些,过低了再仰高一些;总体来说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是而奉有余。 人世的习惯就不是这样,往往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而不欲见坚。 谁能拿出自己多余的去奉献天下人?只有那些悟道的圣人才能够做得到。圣人就是有所作为也不仗恃其力,做成一些事也不自居其功,他就是不愿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 蒙以养正YJ

    傅老师好,老子“知”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孔子价值观的三个层级(自我中心、人我互动、超越自我)与人的身、心、灵架构可以分别对照理解吗?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