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坎坷北伐路

74.坎坷北伐路

00:00
29:33

第七十四集  坎坷北伐路


在蜀魏两军对阵期间,孔明从未因魏军的兵力众多而退却,却连续两次因为蜀军内部的原因而被迫退兵。


这使得孔明本来有机会一鼓作气恢复中原,却只得到来回奔波又痛失良机的厄运。那么孔明的这两次退兵,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呢?


而当孔明处理完军内事务,再次上奏刘禅要求北伐时,他的那种为了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九死无憾的态度,又能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怎样的一种精神传承呢?


得知曹真病重,孔明写信羞辱,嘲笑他是无学之辈,不会用兵,连遭惨败,无颜去见关中父老,曹真怒气填胸,当晚死于军中。


如果孔明仔细想一想,就应该知道气死曹真对自己是不利的。不过孔明还是这么做了,这可能是天意,不是孔明自己可以左右的,这种结局也很难预料。


因为曹真一死,司马懿会继任大都督,司马懿可比曹真难缠多了,倒不如留着曹真,让他与司马懿互相牵制,这样比较有利。但此时孔明的心情已经很乱了,觉得气死一个算一个,起码可以增加魏营内部的不安。


他也没想到曹真这么经不起打击,能被寥寥数语气死,成为第二个王朗,而且气死曹真是帮了司马懿一个大忙。


曹真死后,司马懿接任都督职位。就在孔明与司马懿即将开始新的较量之时,蜀军的将领苟安却延误了军粮,理当死罪,孔明却严加鞭打。结果非常糟糕。


孔明如果当场斩掉苟安,就不会有什么后患,可杨仪提醒说苟安是李严的人,李严也是托孤大臣,好歹要看看他的面子。孔明正忙于做其他事情,于是就答应了,说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就此留下祸患。


我们的社会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人,喜欢提醒别人,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也不去想当讲不当讲,更不去想后果如何,以致后患无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该严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宽松。


苟安受罚后觉得留在蜀国根本没有前途,倒不如投降司马懿,说不定还有机会提升。这样的案例,我们看过太多。


司马懿不相信苟安,说他可能是来诈降的。苟安连连表示诚意,司马懿便让他回成都散布谣言,说孔明想要取代阿斗,苟安当然赶紧从命。


偏偏有人将谣言传给阿斗,而阿斗偏偏又相信了。照理说,阿斗是没有理由相信的,如果孔明要取而代之,何必等到现在?


但事态往往转变于一念之间,阿斗原本不相信,或者认为相父取代自己也未尝不可,可转念又觉得当皇帝也蛮有意思,相父做了皇帝后,自己如何是好?


这么一来,情况就发生了逆转,曹真被气死后,北伐形势非常有利,孔明原本可以一鼓作气取得胜利,结果宦官趁机点火,让阿斗降诏把他召回,导致前功尽弃。


孔明当时正召集部下,准备做一番精神教育,把大家的士气激发起来,然后继续北伐,而且他很有信心,这次机会难得,一定可以克服中原,没想到话正讲到一半,圣旨就来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办法司马懿在讨伐孟达时就用过。但孔明没有资格这么做。


因为他的目标太显著了,随时都有人怀疑他要取代阿斗,就算他丝毫没有这种想法,别人也会添油加醋地说得很难听,因此他要格外地小心,格外地诚惶诚恐,每次见阿斗的时候,都毕恭毕敬地行君臣之礼。


按理说,他不必如此,可是他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变成董卓、曹操,变成历代所看到的那种倚老卖老的辅佐大臣,更会引起大家的疑心。


所以,孔明在接到圣旨后,决定还是回去,这是很明智的做法。孔明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修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孔明奉召退军,并让蜀军在途中陆续留下增加锅灶的痕迹。司马懿见状,不敢追赶。这个时候跟他的处境没有关系。


我们判断事情的时候,在原则方法上,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固守成规,要有一个既定的模式,但每一次都需灵活变动,这才是合理的应变态度。司马懿每次追赶孔明都惨遭失败,怎么还敢追赶?难道还嫌教训不够吗?


何况,这次孔明又出新花样,每退一次,都增加一些灶坑。司马懿自认为很精明,一般人只看到退兵,不去点灶坑的数量,而他却会根据灶坑的增减来判断对方的兵力。


孔明将司马懿的这种个性看得一清二楚。他用这种方法退兵,将伤亡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而司马懿又上当了。


孔明安全退回成都后,洗脱了阿斗对他的怀疑,杀掉了曾在阿斗面前煽风点火的宦官。


宦官已经清理了,苟安也逃到魏国去了,孔明仍旧回去继续作战,此时正好小麦成熟,小麦是重要的军粮,所以要抓紧收割。孔明和司马懿都料到对方一定不会放过这批粮食。


有人会想,他们凭什么收割老百姓辛苦耕种的小麦?这又算是哪门子的为百姓谋福利呢?其实不然。同样是割麦,孔明和司马懿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司马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收割麦子,孔明则不是,因为蜀军跟当地百姓感情较深,他就让蜀军帮忙收割,大部分麦子发给老百姓过日子,只是抽调一部分用做军粮。为了收割到小麦,双方开始斗智,看谁有办法胜出。


孔明正在想如何避过司马懿的注意力收割小麦,忽然听到一种很怪异的声音,经过询问得知,当地有一个地方叫怪树滩,那里地物非常奇特,经年刮风不断,树形怪异不说,还能发出恐怖的声音。


孔明听后灵机一动,想到可以利用怪树滩来转移司马懿的注意力。孔明这种临时起意的机智,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他出身世家,从小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脑筋当然动得很快。


孔明利用怪树滩的奇声异貌,命蜀军在里面装神弄鬼,吓唬附近的魏军。司马懿得知闹鬼之事,亲自率军前去查看。


他进入这个怪树滩的时候,一方面声音很奇怪,一方面地形曲折,使他有时候看得近,有时候看得远,再加上有时候看得很清楚,有时候看得不清楚。


一个人不了解状况,当然会加上很多主观的猜测,所以就更加疑神疑鬼。司马懿身为统帅,虽然嘴上说不相信这套,但心里也不免打鼓,不过他还是要采取行动,便叫士兵去抓,结果士兵怎么都抓不到,更加深了他内心的恐慌。


孔明用这种声东击西的方法,成功吸引住了司马懿的注意力,使之无暇顾及麦田的情况,蜀军则趁机帮助百姓收割小麦。鬼神闹得越凶,小麦割得越快。司马懿发现时,小麦早已收割完毕,这才追悔莫及,可为时已晚。


地形地物随时在变,因此这种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只能用一次,用第二次就根本没有效了。


所以,孔明一再说这种手法只能偶尔为之,空城计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要求一个人从小要培养高度的应变能力,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出差错。


世界上只有人类时常装神弄鬼,我觉得这种事情无关好坏。对于某些现象,若能用科学进行解释,人们当然会相信,可当科学无法解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何况不是每一个人都懂科学,有的知识只有少数科学家能精通,多数人比较迷糊,也有人一窍不通。


对于不懂的人,即使进行讲解,他们也未必能懂。而我们又必须要教育广大老百姓,与其进行毫无作用的讲解,不如投其所好,用一些很玄妙的东西将道理包装起来。


举一个放鞭炮的例子。古代政府无法强制老百姓过年过节进行大扫除以保持卫生清洁,老百姓不打扫,政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好在政府很高明,说过年过节时会有一些鬼怪出来,可以放鞭炮,一方面表示庆贺,一方面赶走鬼神。这么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效果却很好,老百姓会很热心地去做。


政府又很巧妙地在鞭炮里面装上硫黄,还说鞭炮放得越长越吉利。鞭炮一长就必须要挂得很高,这样爆炸时硫黄四处喷射,使环境得到充分的消毒。鞭炮碎屑散落一地,大家自然会进行清扫,这就产生了杀毒清扫的功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说法,其实是很恰当的。对老百姓讲道理,他们很难照办,但如果说这样做好处多多,他们虽不明就里,也会乐意去做,这就叫做“神道设教”。


很多人可能会说,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是不是应该清除神道设教呢?其实不然,科学再发达也是有限的,而宇宙则浩瀚无穷。


所以科学永远无法完全解开宇宙的奥秘,人类所知远远小于未知。科学越发达,我们发现不知道的东西越多,未知的部分有增无减。所以正常的、合理的装神弄鬼,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与效能。


就在蜀军用计抢割到小麦之后不久,孔明得到了吴军要来攻打蜀国的急报,于是下令立即退兵。吴国要去打魏国,多半是假的,可是当吴国要来打蜀国,大部分是真的。


孔明知道魏国强大,吴国势小,要不然,张昭怎么会每次听说魏军来打都主张投降?可见吴国对魏国有一种天生的惧怕,何谈伐魏?


相比于魏国,蜀国就弱多了,比较容易打,吴国极有可能真的来打。何况现在魏蜀交战,形势对吴国极其有利。所以孔明说,我们经不起魏、吴的两面包抄,退兵好了。


孔明退兵后,发现是李严供不上军粮,又怕受罚,所以才借口说吴军要来攻打。李严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妨碍军务,理当同苟安一样问斩。


可李严毕竟跟孔明一样,都是刘备亲自指定的顾命大臣,孔明若把李严杀掉,岂不是会遭到更多的曲解,让人说他是想排除异己,垄断政务?所以未等他人求情,孔明就主动请求刘禅降李严为庶民,不要斩他。


李严是有羞耻心的,他此次能逃过一死,完全是孔明开恩,所以他逼迫儿子将自己捆绑起来,父子同去向孔明请罪。


可见,李严身为辅佐大臣,虽然犯了错,但忠义耿直,敢作敢当。以此可以推断,孔明当时如果把苟安斩掉,李严也不会怎么样。


倒是孔明旁边的人多嘴,说苟安是李严的人,要看李严的面子,不能杀他。听到这样的话,一般人通常会觉得李严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所以,这个意见是不可取的。如果当时就斩掉苟安,会免掉很多后遗症。


孔明死后,哭得最伤心的其实是李严。我们常说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很有道理。不要根据一点表象来妄加断定一个人,要进行长期观察来判断。经过观察,我们知道李严不是坏人。


蜀军退回汉中后,得到了长时间的养精蓄锐。孔明见时机成熟,再次上奏阿斗,想要继续北伐。


孔明说此番若不荡平魏军,誓不回成都。我们一路走来,知道发重誓是很不好的,多数人一发重誓,其后果都让人心惊胆跳,可见重誓总有一天会兑现。这次,孔明很少有地发了重誓,这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既然尽人事以听天命,就不能下重誓,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是决定不了结果的。发此重誓,就好像要老天听从于你,这是不好的现象。


众臣劝阻北伐,谯周说天象有不祥之兆。然而孔明却说天象是虚幻之象,不足为信。他不是十分相信天文现象吗?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同样的天文气象,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呢?当孔明要运用气象知识的时候,他告诉大家说天象清楚,结果昭然,最后也印证他的推测是正确的。可是当孔明要否定天象的时候,又说这些都是虚幻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不然,同样一种学问,被不同实力的人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资讯,被不同的人研读,会得到不同的心得和结果。


孔明说不要相信天象,并不是说天象不能相信,而是说对此一知半解就说东道西,这是很不好的。而孔明长期研究天象,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做有把握地解释,所以每次都可以用。


只有像孔明这样的人,才够资格解说天文地理的变化,一般人做不到。一招半式走江湖,会害死很多人。


中国社会有很多一招半式走江湖的人,他们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在有生之年,多多少少都会遭遇这样的人,他们通过虚名骗财骗色,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安,这是很可恶的。


董侍中也劝孔明不要明知不可而为之,孔明说虽九死亦无憾。在我们局外人看来,孔明是固执的。


他为什么不去想想老子所说的“功成不必在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呢?难道这个使命一定要他自己去完成,不能留些给后代去做吗?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孔明的角度,当然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我们现在冷静地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攻魏国,大家都像刘后主一样,见三国已定,就安分守己,安居乐业,那样的话,中国就分裂了。


而只有天下一统,孔明才能心安,所以他才不断地北伐。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版图完整,他不能忍受国家在他手上一分为三。


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始终存在孔明这种“固本安边”的精神,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最伟大的传承,我们应该好好加以珍惜。


而且,后代子孙也应该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才是炎黄子孙应该做的事情。


孔明六出祁山,就是为了固本,汉朝疆土广大辽阔,孔明不能眼看着它分裂开来。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钦佩、敬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默尧

    不到最后谁知道啊?但是,该狠必须要狠,不留情面。

  • 爱猪猪爱阳阳

  • 高香子

    心疼诸葛亮

  • 牛奶蛋糕夹心饼干

    奇门遁甲

  • 喜欢三国的小萝莉

    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