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真正的道场在心田

020.真正******

00:00
23:47


圣贤所贵者,非语言所能形容,而可以形容的部分,容易让人们在对待里越陷越深,离本性越来越远。如此弊端,可有解决之道?在内心定静功夫还未稳定时,暂时远离容易诱发欲念的事物,让心性有喘口气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出世法。出世就要离群索居,遁入山林?什么才是定心的根本办法?

第三章 安民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我们看下一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贵”是看重的意思,贪爱的意思,贪爱当然是在心上,不是在外在的事情上。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物品,有人贪爱有人不贪爱,可见这个贪爱在心上。若是那个贪爱在物上,那谁看到它都贪爱,对不对?


,不光明之得曰“盗”。偷货财或偷名声都叫盗,偷精气也叫盗,精气反被天地夺,也叫盗。在经典里面,这个“盗”字用的是很广泛的,这一些的范围通通叫做“盗”。引申其意,则内心暗中滋长的邪念或情识,不当生而生,竟然生出来了,这个也叫“盗”。


我们看《庄子·马蹄》的这一篇: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马的性就是这样,在陆地上生活,不过就是吃吃草、喝喝水;喜则交颈相靡,高兴的时候,两匹马会用脖子互相摩擦;怒则分背相踢,生气的时候用屁股踹对方;马知已此矣,马的智慧和马的性不就是这样子吗?


夫加之以衡扼,最后有人把它加了“衡扼”,所有控制马的器材;齐之以月题,然后又用钢铁做一个马蹄;而马知介倪,马的心开始转变,马的纯真,仅止于此的纯真,开始会生出东西来。


闉扼,就是曲缩它的颈子,想要挣脱那个跨在颈子上的那个“扼”;鸷曼,讲它的气息跟那个鸷鸟一样,暴力的意思;诡衔,窃辔,诡衔,很诡诈的,想吐出衔在嘴里的那个绳索;窃辔,想要偷偷地脱掉套在头上的辔头。马的“知”本来天天只是知道吃草跟喝水,每天所用的心思也只有在这里,自从伯乐把它加了这些东西之后,它的心思天天在哪里?就在挣脱,挣脱,挣脱,趁主人不在,怎样怎样,它的心思完全都走了样。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这段就是告诉你什么是“盗”,马本来只有那样,现在却偷了一个东西进它的心坎里,那个东西就叫做“盗”。我们生出来的知见,生出来的比较,生出来的狡猾、诡诈之心,这些都叫做“


造成这个现象是谁的罪?伯乐,那个最尚贤的人的罪。为什么这一章一开始,不尚贤。那个伯乐去相马,百万匹中相一匹,那一匹在伯乐心中是最贤的,对吧?找了一个最贤,结果内心不断地生出端倪出来。


所以,不当的心思,在古经里面也叫做“盗”,当然还有很多的经论可以证明,吸这个气,吸那个气这也叫做“盗”,还有我们的心思,在紊乱的时候精气会反被天地所盗,这也叫做“盗不贵难得之货,百姓自然化为纯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宋之鄙人得璞玉献之子罕,宋国有一个很鄙俗的人,捡到了一块璞玉,他想着这个小人得了这个也没有用,这个人肚量又很大,他把它献给子罕,这是一个才学之士。


子罕不受,子罕不愿意接受,鄙人曰:此宝也,以为君子器。这是很大的宝,这应该给像你这种达官贵人来用。不宜为隙人用,说像我们这种人我是用不上,我知道它很宝贵,但是我实在是用不上,不知道用在哪里。


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各有所宝。子罕的宝是什么?我就以坚守我这个本份,我以这个为宝,你的宝是什么?我得了一个东西,以为宝,这个宝是不同。


闻子罕之风者无不哗,听到这样故事的,内心的贪爱好象无形中都被消去了两三重,但人们却喜欢看中贵重的东西,所以这个“盗”禁无可禁,不断地正在发生。


看《 胠箧》这一段:“胠”是动词,“箧”是篮子,箱子,“胠箧”就是打开箱子。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你现在家中有很多宝贝,你认为它很宝贝,你为了预防将要来打开你的贵重的箱子而去窃取里面的宝贝,然后你做了很多守备。则必摄缄縢,“缄”和“縢”都是绳子,你就会把你的箱子外面用缄、用縢,短的绳索、硬的铁链都好,把它给重重的牢固着。固扃鐍,“扃”就是给它加个门栓,加个门锁。“鐍”就是门锁。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这就是你看中的很最宝贵的东西,而你为了防备它被偷你所用的智慧,对不对?世俗的智慧,不就是这样吗?然而巨盗至,巨盗是什么样的盗呢?那个小盗就是开你的锁,想办法弄一个洞,给劈开,弄得声音你都听到,然后把他抓起来,那是小盗。巨盗不是这样,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巨盗是把你整个已经用绳索捆好的、门拴拴好了、锁匙都锁好了,整个箱子直接背走。


你现在看过偷摩托车的吗?他是开那个吊车,你用大锁小锁锁了十几个,给你怎样?整个吊上来了,那种才是真正的大盗。在偷的时候,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你把它上了很多锁,他在背的时候、在跑的时候,他还很怕那个锁会不够牢固,越牢固越好,有没有?越保证我的所得会不少。如果你用的绳子烂烂的,跑到一半断了,那还要漏掉不少。所以对大盗而言,不怕你锁,锁得越牢越好,也不怕你门锁装得多,装得越多越好,越知道里面有钱。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那么说来,刚刚所谓的智慧,用了很多铁链,用了很多绳索,用了很多的栓子,把它给牢固了,那这种智慧算是真的智慧吗?不是智慧,它是培养了一个更大的盗,它将要造成更大的、更大的一个伤害,这是“贵物”而培养的一个盗。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一般的世俗所谓的智,我知道这样是高,我知道这样是美,我知道这样是最好的,最妙的,知道这是最好听的,这是最好看的,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有不沦为更深的陷阱的吗?很少、很少。


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那些所谓的最智慧的,最高的,最好的德性的,如果只是看他不懂得看门道,只是看热闹的话,很少不堕入更深的陷阱,很少、很少。


是故贵货而盗甚益,当然也可以说尚贤而盗甚矣,也可以这样子说,这就是对待之害。我们了解去除对待这件事情对于修心的重要,可是这个只能够当一个口头禅来喊,喊口号一样,我们已经喊了很久,要去除对待,要去除对待。可是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你说:不要执着这个美。你可能会顿一下,美就是美啊!怎么不美呢?顿一下,然后你会想到,要去除对待之害,哦!是有道理。


可是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说:不要执着那个善的时候。你会先顿一下,然后一股怒气油然而生,难道你叫我为恶吗?大家所提倡的修行不就是行善吗?你会有很多很多焦灼。你说不要贪傲这个名,你说不是说要争第一吗?大家告诉我要这样的努力,以后才会,那不是尚贤吗?难道你要叫我不打拼吗?难道你要叫我自甘堕落吗?


我们都是会不断地往对待的两头去钻......你用对待的两头一起去抨击一个告诉你怎么样逃脱对待、进入无相的人,这两者永远是没有交集的,这样了解吗?所以很多人看到《庄子》的时候你会觉得不能看,这样看的不行。实际上不是,他所指有很深的意涵。


像《南华经》这一段,真的他是大盗,他把仁、义、礼、智通通偷了,现在也不只是讲获财,我们看盗跖怎么样偷盗:跖之徒问跖曰:盗跖就是柳下惠的哥哥,柳下惠当圣贤,在白道这一块领域很出名的。在黑道那个部分,他的弟弟也很出名的。你知道吗?跟随他的人有十万人,他是江洋大盗,跟随他的有十万人,哪一个国家可以经得起这个江洋大盗踹一脚?是很少很少的,看看他这么成功,他真的很成功。


你看,盗跖之徒问盗跖:盗亦有道乎?说你身为江洋大盗,我请问你,江洋大盗也有道吗?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怎么没有道呢?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说我还没先进去,我就先揣测而且被我料中这一家才有钱,这是圣。


先入,勇也。一群人去,我第一个踹门进去,你们都不敢,这表示什么?勇啊!


出后,义也。你们都已经出去,拿了钱就赶快跑了,我还帮你们断后,这是我之所以成为盗跖,值得你们信服,这是因为什么?我有这个义啊!


知可否,知也。我还没有进入这个村庄,我就判断我能不能安全地出来,判断好了我才进去,你看我每次都安全出来,智不智?智呀!


分均,仁也。回来你看,你后进去,而且你还跑前面,我还分给你一样,仁不仁?仁啊!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知仁勇通通有了,仁、义、礼、智、信通通有了,没有这样能成大盗的很少。哇他的徒弟,鼓掌鼓掌,你看我们的大王,仁、义、礼、智、信俱全,对不对?智被偷了?被偷了!


古代你也曾经听过这样的话:偷钩者诛,偷国者得天下。偷东西,偷小的,被砍手,被砍头的;偷大的呢?成诸侯,吓死人,偷得大不大?偷得大,而且他上去之后还仁、义、礼、智、信俱全。他连仁义礼智信都偷,不是只是偷那个位置啊!


影射在我们的修行上是一样的。你把所有的对待最好的那些词,全部用最坚硬的绳索给捆起来,一个锁加一个锁,你是一肩背的,而且背一辈子,然后你离本性越远还是越近?越远,一直走远。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出这些“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不尚贤”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是指则知,圣贤所贵者,亦贤亦不悖大盗,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圣贤所贵的东西虽然都对,但是他要讲的东西,言外之意,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可以形容的那个部分,越上锁越紧,而被那个大盗怎么样?整肩都背走了,被功德会也背走了,有没有?被什么什么山也背走了,全部都背走了,一大袋,然后上锁上得很紧很紧很紧。离本性呢?越来越远!所以解决之道,不贵难得之货,则名不为盗


你认为的德性,你在内在的心性里实践看看,外在的一切先请看淡,内在实验看看,等待它自然的流露,做出来,没有一点点的造作,很自然的,不觉得一点点的苦楚,等待这天的来临。


于内而言,好比静坐工程有一时的进展,正逢如痴如醉的感受之时,便成人们的贪爱。往后每坐,皆以此为追求的目标,甚至造作此种感受的发生,想尽办法,再挤挤看,能不能像那天一样,轻飘飘啊!


同学常常在问,“老师啊,我跟你打坐学这样那一堂,非常非常好,可是这一堂为什么我退步了呢?或者那一次,我在某一个道场某一棵树下,坐的这样得好,我曾经经历过,而现在为什么还不能发生呢?这是贵难得之货


或者不务本性造化之自然,终日以到灵山胜地吸收精华为物,此意贵货为盗,指广义所包。不一定指货财。所有的一切你想象得到的,也不只是凡夫俗子,所有一切修为也都是涵盖在内的。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句所说的是修持的过程中的一个方便法。在内心定静功夫还未稳定的时候,暂时远离容易引发欲念的事物,容易造成内心动荡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出世法”。最好能够保持相当的时间。古人会借重环境,借重道场,或者一个人独居山林等等,都是做这样的准备。让心中保持平静不乱,让心性有喘口气的机会,因为我觉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我觉得要消匿我的引诱,能够平静我的心是非常困难。所以用一个办法,让我的心性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待定静功夫稍稳,再谈怎么样入世或度世,或治世的问题。如此,才有益于修为的进行。


这个便是古人创出“出世法的用心,并非叫人一辈子逃世离群以为高傲,亦非入世、治世以为低俗。也不认为入世、治世是低俗,因为你出世的功夫培养好了之后是做什么用的?就是入世跟治世要用的!


然后呢,正在出世的时候,因为凡夫俗子看不懂,那个山林里面的人很高啊,对不对?就会把那种逃离世间的人认为是很高超的一种行径。他天天在庙里面吵架,所以出来的时候一副高人的样子,他却视那种入世跟治世以为低俗。平心而论,整个社会大众的价值观里面,总认为孔夫子的入世跟治世,是低于如来佛的出世一大截的。大家的知见是这样子设定的,然而其实并非如此。


《淮南子·说林训》里面这一段:饥马在厩,厩是马房,饿饿的马,在他的马房里。寂然无声,没有声、没有息,为什么?因为我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饿就是饿了,对不对?投刍其旁,丢一把最爱吃的干草丢在旁边。争心乃生,他就怎么样?要抓那个啊!这个之前之后差一个哪里?一个“可欲


他如果丢得很远很远,它肯定拿不到呢,虽然不至于寂然无声,起码声音也很小,对吧?如果丢在他跟脚快要踩的到的地方、快要够得到的地方呢?那声音就会很大。可欲的时候,声音会很大,欲望会很大。不可欲的时候呢?拿不到的时候,它会减小,这是自然的现象。


再看这一段:令尹子佩请饮庄王, 子佩要请庄王喝酒,请饮庄王,宴请他的意思。庄王许诺,庄王答应他了。子佩期之与京台,一个风景很好的高台。子佩就把所有宴请他的东西在那个高台上准备好,排班排好。庄王不往,庄王没有去。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就光着脚丫,因为君王是南面,他是北面,立于殿下,就是向着君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 说我邀请你,我要摆个宴会来宴请您,竟然答应了,但是最后竟然没有来,是不是我有什么过错吗?


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就是指京台,就是风景最好的、最为殊胜的、引人的。强台者,南望料山,这是一个山名;以临方皇,是一个水名,就是有山有水;左江而右淮,一边是长江,一边是淮水;其乐忘死,它的景致之美,让人乐而忘返。在那边怡然自得,还有说不尽的乐事,乐而忘死。


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我自己扪心自问,像我这样薄德的人,这样定性这么差的人,恐怕是经不起时常有这样的诱惑的;恐留而不能返,恐怕去了不想回来。所以后来他有没有去? 他没去。


他没去,那不见可欲。那个明明可欲,四处都是他可以唾手可得的各种的乐趣,什么都有。他唾手可得,才叫可欲。所以他去那里,一定会乐而不返。他自己有自知自明:我一定乐而不返,虽然我很心动,但是我可不可以去啊?不能去!吃了秤砣铁了心,不要去。虽然已经约好了。所以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举庄王的这一段,高不高明?高明!


在我心性不稳的时候,不见可欲,心就可以不乱。所以不见则心易于出世,内心不能出世,则入世变成混世、治世变成欺世。各位现在看到那些“议员”,“立委”,不是全部都混蛋,但是这么乱,那归罪给谁啊?就他们的职责,不然是谁啊?不是全部都乱,但是大半乱,起码票选之后是乱的结果,对吧?心不能出世,一上了有位置的地方,有权利的地方,他做些什么事?绝对不是为百姓。他心还不能出世,他直接已经治世了,对不对?那不欺世的是很少、很少。


是以古人虽身在方内,就在这个礼俗之内,在这个世俗枷锁之内,仍以心在方外为修为之始。修行一开始讲什么呢?不是劝每个人都遁入山林,但是要劝每个人怎么样从心头一点可欲的地方去观照,去放下。这个就是从心头来出世。不一定要从身体来出世。


出世的心灵,在各种物欲的引诱下,还能够自在轻灵的心灵,这一点修为,这是所有修行一开始都是要从这里着力。心在方外,便是见可欲。而不见可欲,正是观照心田气机无贪无嗔的实相,不让一丁点的气机起伏,变成贪嗔的动力


这一点我一再提起,气机起伏越明显,越强烈,贪嗔的力量则越大。这个才是的真正道场。在哪里啊?在观照心田处一丁点气机起伏,能不能实相,也才是出世的真正所在。


所以出世,是不是一定要在山林某一个有名的寺庙?这个不在这个地方。当然,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因此,唯有闭上眼睛,观照心田的实相,才是定心的大法。所以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可欲的“欲”字在哪里?就在心田那股气血上,它一起,欲才出来。所以可欲在哪里?倒也不在物上,在哪里?在心上!因此,真正的道场在哪里?在你的心田,一方寸而已。


这章这个可欲的“欲”字,正是第一章有欲、无欲的这个字,它是一样的,就是内心气机的动荡。而此句更可以看出,这个“”字确实与心有关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心跟欲将这个句子给串联起来。


可见,第一章老子特意以一个“欲”字加在有无之后,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加在有无之后。目的正是要我们了解这个大道有无的观照,就在这个心窍之上。前后来纵观,第一章第三章前后纵观,意义非常明,在心上。有欲无欲的观照在哪里?就在你的心上。


而此章以“不见”两个字,更要我们收起眼根,方便“”的观照,这个便是“不见”这两个字的弦外之音。不见就是眼光不要再外漏,不要再往外看。问题不在外物,要开始往内。


《性命圭旨》这段:意虽为六识之主帅,眼实为五贼之先锋。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在那六根,意当然是主人,可是,眼根还主宰着所有一切。因为眼睛看到就想到,眼睛看到就想到,对不对?好像那个意根还有个主人。所以,眼识为五贼之先锋


《阴符经》曰:机在目。说意虽然会动,可是,这个眼还有其他五根,连包含意根都受它控制。所以,定心的机的关键在哪里?在目。


《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要见。有玄牝之门,意止于眼,使归心。眼睛先闭上,那个时候的心意才容易控制,才容易观照。严守此窍不离,守哪个窍?可欲的那个窍,就是心,黄中一窍。即如来正法眼藏之意,正法眼藏,”正法“,眼睛要先收起来、藏起来。就是正法眼藏的玄外之音,就在这个地方。


是以圣人之治,我们常常将此句解为“所以圣人怎么治理世人”,但是这个可能只是最表面的一个解法,因为它与自我修行的方向并不切身。从第一章,从第二章,一直讲,讲到现在来,甚至讲到“不尚贤”,也都是讲内心的事情,对不对?所以怎么治理世人呢?这样讲的说法,已经是站在一个修行成功的人怎么治理世人,而不是在教导我们怎么修身,并不切身。


然而,从第一章到现在,稍加留心我们都可以发现,老子所说的经文,一直围绕在每个人最切身的内在心性为其主轴。故与其将此句往外解为如何去治理纷乱的世界,不如往内解为内在心性。所以,圣贤当初之所以成就圣贤的办法是什么呢?这才是这句话的意思。


圣人之治那个“治”,就是修为。他之所以成为圣人的修为的办法是什么?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靠的是什么?这样比较切身,是你自己身上的事。如此一来,以下这一段经文便不仅可以拿来自度,也可以拿来度人,会出现两重意思。


如果你只是拿来说怎么样治人,那以下的经文都是只剩下一重意思。不仅可以拿来治世,也可以拿来出世。这段经文于是成为全方位的经文,不是一定只能往内。经文偶尔也可以往内,也可以往外。很少很少只有往外不能往内。但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可以往内,偶尔可以比喻为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0926再来一遍

  • 笨笨的素素

    身在方内,心在方外。身体在世俗枷锁之内,从心头那一点可欲的地方去观照,去放下,便可心在方外。

  • 梦_osd

    感恩讲师传道授业解惑

  • 赶路的明一

    心不出世,入世变混世,治世变欺世

  • 青青毛豆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原来有里外两层意思呢:一是外在围好栅栏,远离诱惑。二是观照心田无贪无嗔的实相,不让一丁点气机起伏变成贪嗔的动力!真正的出世不是身体的出世,而是心灵的出世!

  • 爱吃素的使者

    在心性不稳的时候,不见可欲,给心围好栅栏,心就可以不乱。

  • 金奂师兄

    能补全所有文字内容吗?

  • 闲来忙往

    引经据典

  • 听友103699481

    感恩!

  • 其琼84

    感恩讲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