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都有哪些坑

4-5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都有哪些坑

00:00
07:5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金李,欢迎来到我的财富课。


在2009年至2016年的金融创新大旗下,新兴的金融机构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2017年以来,信托、债券、P2P等违约事件频发,监管也随之收紧和完善。在监管完善、市场革新的同时,金融类机构参与者势必面临大洗牌。作为投资人,你要在这个过程中增加财富管理知识、提升风险控制意识。


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对于广大新中产投资者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防范风险永远比博取收益更重要。


上节课,我为大家讲解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优势,这节课我来介绍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告诉你如何避开那些不靠谱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


问题一:承诺高收益,实则旁氏骗局。


号称管理着数百亿资产的某上海财富管理公司,在2018年1月出现了兑付困难,总计1300多位投资者合计近4亿元的本息。这些投资者的本金少则20万元,多则200多万元,最终都血本无归。


一些投资人回忆说,当初这家公司通过多种手段向他们展现资本实力,比如时常组织聚餐、旅游,再加上高达16%的收益率诱惑和保本保息的承诺,他们就心动了。


过去几年,有多少大类资产的收益率可以高达16%,并且保本本息?答案是凤毛麟角,多数都不可能。以上证综指为例,2008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它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7.24%,而对应的最近250周的波动率是23.24%。也就是说,收益的背后是巨大的风险。


问题二:渠道为王,销售为王。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业务员往往都拥有证监部门的认可资质,被称为“财富管理师”。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方案,或者资产全权委托的管理业务,也就是我们上一节课介绍财富管理2.0和3.0版本的业务模式。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向客户收取咨询费或管理费,通常是整体管理资产的1%到2%。


如果一些特别优秀的理财师的资产管理业绩能达到甚至超过承诺预期,那么还有机会获得超额业绩奖励。比如,他管理的资产一年增值了20%,那么根据超额奖金的约定,投资人可能会将这20%中的20%拿出来作为超额业绩奖励。


然而,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业务员更多被称为“产品经理”或“产品销售”,盈利模式主要是向产品提供方收取销售佣金,费用在千分之几至百分之几不等


虽然我们不否认一些有良知的财富管理公司,即便处于1.0时代的产品导向的业务模式,但是依然在尽可能向客户推荐良心产品,但是总体来说,这种以销售为导向的业务模式,使得财富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决策依据变成了佣金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


财富管理行业中一个全民皆知的秘密是“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付不起的佣金”,也就是说只要你出的起佣金,我就能把不管多烂的产品都能卖出去。这就像是年轻人喜欢的名牌球鞋、智能手机,尽管它们不会给销售代理很高的回扣,但是各大销售平台都愿意卖。而那些质量没那么好、又不很知名的商品,它们可能要给销售代理很高的回扣,才能驱使销售把更多产品销售出去。


不过,大家也不要太悲观。国内一些大型财富管理机构正从代销产品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转型,比如未来监管会要求财富管理的资质,从而驱使第三方成立具有资质和牌照的财富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2018年5月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要求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具备主动管理能力,弱化销售渠道功能,以及杜绝“通道+资金池”、“期限错配+刚性兑付”的伪资管业务。在监管的加强与市场的净化下,国内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它们的创始人大多拥有多年一线行业经验,注重客户需求研究和资产配置建议,也就是从产品导向转为以客户为导向,业务模式多是资产配置顶层设计,也就是以2.0版本为主。


问题三:业务人员“飞单”。


新闻媒体中不时会出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业务员飞单事件,那么什么是飞单呢?举个例子,假设你看中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某款产品,希望买到一些它参与设计的资产管理产品,但是实际接待你的业务员却引诱你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一旦另一家公司的产品违约,原来公司就会认为这是业务员的个人行为,选择不予负责、不予赔偿,而业务员也不知所踪,最终的损失只能由客户个人承担了。


为什么飞单事件屡见不鲜呢?一个原因是行业整体的“销售为王”氛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业务员的考核方式。一位供职于某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客户经理表示,他们的薪水构成是“底薪+销售分成”,团队成员按照每月千分之三的比例拿销售提成。市场好的时候,他们的月薪可以轻松过万,有的王牌甚至可以达到年薪百万。然而近两年,由于监管趋严,市场多年掩藏的风险暴露,以及打破刚性兑付、减少通道业务等原因,销售业绩一落千丈。无论是困于生计还是心存侥幸,替别的机构销售并且再挣一份钱的飞单现象往往发生,而最终买单的是财富客户。


回顾今天的内容,财富管理市场净化过程中,既有希望也存在陷阱。根据成熟市场的实践经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拥有许多优势,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市场存在着我们必须要警惕的“坑”:


第一,我们需要警惕利用高收益作为诱饵的陷阱,要知道收益背后的风险往往比想象中要高;第二,财富管理产品导向的1.0版本容易最出现利益冲突,但不意味着否定所有处于1.0版本的财富管理机构,只是提醒我们始终要有风险防范意识;第三,我们要警惕业务员飞单埋下的隐患,仔细检查相关的合同。如果有任何疑惑,需要进一步咨询相关机构,否则一旦出现违约,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我是金李,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刘hehe

    资金池咋理解?

  • LOVE1889155HOPE

  • 爱走爱听

    听听就好!

  • 福星高照1111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