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睡平安】110.读书可能很危险,如果不能体验和感受

【睡睡平安】110.读书可能很危险,如果不能体验和感受

00:00
17:55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有一天,子贡很慨叹地说:“老师的文章(不是狭义的文章,如作文、论文等,而是一个人的品格和内在的修养而彰显在外化的言谈举止、行住坐卧的气象),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但老师对哲学的最根本层面的理解和体悟,我们是不可能得到或者听闻的,他也不会跟我们讲。”



真正重要的东西都不是借由语言传递的


曾经,有位学哲学的朋友引述黑格尔的话——如果《论语》没有被翻译到欧洲,或许人们对孔子有更高的期许。因为他们发现,《论语》里的孔子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哲学思想。


其实,当你读了下面这句话,你或许会认为“孔子没有什么哲学思想”这样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有一天,子贡很慨叹地说:“老师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但老师对哲学的最根本层面的理解和体悟,我们是不可能得到或者听闻的,他也不会跟我们讲。”


这里的文章,不是狭义的文章,如作文、论文等,而是孔子的品格和内在的修养,彰显在外化的言谈举止、行住坐卧的气象。


这是子贡修行到几十岁,做了生意;当了大政治家;天天跟师父泡在一起,也没听到老师跟他讲多么深入的东西,有一天自己突然感受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小梁觉得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孔子“行不言之教”。他认为真正深刻的、本体的、哲学层面终极的东西,是不可以说的。一说就变形了,偏离了它的本意。


因此,他只能在日常生活中看这个人有没有早起;看这个人吃饭是不是很快;看那个人说话是不是声音悦耳、语言平和……在那些最常见的行、住、坐、卧里点拨一下,然后让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状态。


其实,在后来的书里(《大学》《中庸》《孟子》等),包括孔子门生和后人的思想中,慢慢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些很深刻的东西。比如《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从哪里来,他的性格和什么东西有关。用现代话解释就是:你的上升星座、命盘、星盘……导致了你的性格,这叫“天命谓之性”;你顺着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南交”“北交”,理解自己的“太阳”“月亮”,这叫“率性谓之道”;把这条道路修炼得越来越纯熟,并且把它作为一种隐隐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在不知不觉中教化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改变了周遭的气场,这叫“修道之为教”。


其实,这些东西孔子早就已经了解了,但他不说,而是以很隐秘的方式告诉了最核心的弟子。用某些关键时刻的推动、契机的发起,帮他们意识到。


所以,小梁读孔门弟子的作品,比如《大学》《中庸》《孟子》,甚至《阳明心学》时,以往会觉得“哇,讲得好深刻。”但为什么孔子没有这样说呢?孔子上马就能和马对话;射箭时能把弓拉起来,不射箭时能体会拉弓的那口气;能对《易经》进行批注……怎么会不知道这些道理呢?


只是他不说罢了。他为什么不说?除了他怕说出来就错了之外,可能他意识到一件事,真正重要的东西都不是借由语言传递的。


我告诉你一百种巧克力的不同、一千款茅台的差别,都不如你亲自吃一块、喝一口。


所以,像孔子这样真正伟大的老师,都希望用一种非语言的、更全息的方式带动旁边的人。让他们发展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从经典里得以印证,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君子的爱不迫切,哪怕你很好


小梁读这一段时在想,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其实真的不用教给他们太多文字或者知识,而是应该带他们去体验。


他们要在与他人相处、与他人互动中,体验挫折;体验成功;体验交流的快乐;体验分享;体验因为别人更优秀而觉察到自己的不开心和妒忌。然后在某个合适的生命节点,告诉他们:“你体验的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资粮。”


那时你再去看《金刚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去看其他先贤的书,就会隐隐地体会到这些书也是这样讲的。


所以,不是先读书再去印证,而是应该先体验生活,然后学习知识,反复练习——“学而时习之”,来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会其中的乐趣。


小梁很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段,可以闭门两三年,认认真真地把自己早年没有读过的书系统地看一遍。我曾经一度认为,小时候没有读过很多书是一件很遗憾的事,现在发现也不尽然是坏事。


有可能上苍对我太好了,让我先去做事,得到一些碎片化的体会,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再系统性地在先贤的书里获得印证。那些得到印证的东西,才会根深蒂固地确立在我的生命里。


子贡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突然发出这种感慨:“老师真的没有讲一些大道理,而是对我们饱含了深刻的爱与温暖,教会我们要深刻地理解人性,深刻地去同情,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帮助。”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师关于天性与天道的论述,我们只能发展自己的天性与天道后,才能得到,而不是他告诉我们的。


小梁越来越喜欢孔子了,因为我发现他不仅自己知道,而且克制了表达的欲望,尽可能地让自己活成一位朴素的,甚至有点儿世俗普通老人的样子。


想象一下,你体会了几十年后,才知道一个人最开始对你的爱就是那么深沉,又那么不迫切,那么勇于等待,并且有智慧地等着你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他的回向,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我儿子的学校有一位校长,他是南非人,哪怕自己得了癌症,每天早上仍然风雨无阻地站在校门口,跟每个小朋友打招呼。而且坚持每天换不同的领带,告诉大家:“这里是大象,这里是狮子……”借由他的领带,给孩子们建立一种世界观。


有的小朋友会跟他打招呼,有的小朋友觉得不打招呼好像校长也不会生气,于是默然地走过去。看到学生不跟校长打招呼,班主任们讨论:“我们要不要让小孩子们学会讲礼貌,当校长跟他say hi的时候,也回应校长一个微笑。”


校长知道这件事后,非常严肃地告诉每个班主任:“请不要干预孩子们的行为,我希望有一天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想和我打招呼的欲望,而不是基于被要求。因为那一刻他们和我打招呼的爱,才是属于他们的。”


小梁觉得最后和大家分享的这个故事很切题——君子的爱不迫切,哪怕你很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丛瑾

    梁冬真是悟性很强又愿意拿出来分享的人,他一定是有福之人!

  • 本照平怀

    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故尽信书不如无书。

  • 1398601zxmb

    最喜欢梁冬的声音,非常治愈!

  • 張慌張

    感谢梁老师

  • 钟秀_dt

    君子不迫切,这话没错。自然而发的才是真的,被动的是反人性的。

  • 蘇俊傑

    讲的真好,真实,淳朴。

  • 隨緣即安

    老梁讲得真好。

  • 4km7ci914qqx9zyb4ogp

    渐入佳境了!越来越好了!

  • 18624986jhe

    等回向很好可太漫长没悟性的可能要等一辈子

  • 其乐融融HHH

    好的行为先让他做,做着做着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