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是非】13:孩子总欺负别人怎么办

【辨别是非】13:孩子总欺负别人怎么办

00:00
12:11

孩子总欺负别人怎么办



你好,我是付小平,欢迎来到我的喜马课堂。


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打打闹闹的情况,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跟别人闹着玩的。碰到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最尴尬的往往是家长,一方面要安抚对方的小孩甚至家长,另一方面还得想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打人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一种攻击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目的就是为了伤害别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损坏的是什么,都属于敌意性攻击。什么是工具性攻击?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抢同伴的玩具,不小心把他撞倒在地,这种就属于工具性攻击。也就是说孩子的本意是为了抢玩具,而不是为了把同伴推到在地。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我们来分别讲讲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第一,对敌意性攻击要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


很多大一点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除了天性、气质等生理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待攻击行为的态度。如果家长从小对待孩子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总是纵容,甚至是鼓励,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会把攻击作为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关注、争取更多的资源等方面的“常规武器”。


当孩子出现敌意性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需要有所不同:


1、1岁前,温柔地推开。当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打人、抓人、咬人、踢人等情况时,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手脚或嘴巴温柔地推开。这个阶段,禁止的语言没有任何效果,通过制止的动作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或放弃。


2、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1岁后的孩子已经可以初步听懂大人对他说的一些话,但还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采取语言(对孩子说“不”)和行动(适当地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在态度上越是坚决,孩子越容易住手。


3、3岁后,耐心地引导。3岁后的孩子,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语言攻击逐渐增多,同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个阶段,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举动。


当然,在3岁前,如果父母从来就没有坚定地制止过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者3岁后的攻击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把坚决制止和耐心引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制服那些肆意妄为的“小霸王”。


 


第二,对待男孩的工具性攻击要静观其变,该出手时再出手。


当你家儿子正和另一个小男孩在一起玩得很嗨时,不经意间,你突然发现他俩已经开打起来了。仔细一看,你儿子手里居然高举着一把塑料玩具枪,似乎就要劈头盖脸地砸向对方……


一般呢,父母会用两种方法应对。第一种,你很生气地跑到孩子前面,大声呵斥:“住手,你要干什么?”第二种,你缓慢地走到孩子身边,轻轻地按住他的小手,温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能拿这个玩具枪打人呢?如果用这个东西打了小朋友,小朋友就会受伤的,你想过没有?你再好好想想吧。”


这两种做法对不对呢?


很遗憾,上面这两种做法其实都不是最期恰当的。而更好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说,静观其变!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你的儿子用玩具枪打了对方,那个小男孩感到被打痛,放声大哭起来。可这时,过去劝架还不是最好的时机。还请你继续静观其变。


突然之间,那个大哭的小男孩,使出全身力气,把你家儿子推倒在地,还狠狠地对你家儿子拳打脚踢。此时,你家儿子就会一边大哭,一边站起来,冲向那个小朋友,两个人于是边哭边打,好不热闹……


这时,才是父母应该出场的时候了。因为两个孩子已经收不住手了,再不制止就可能进一步升级,甚至导致比较严重的互相伤害。当然,如果孩子此前就已经出现了比较危险的动作时,父母就不能静观其变了。如果觉得自家孩子可能会使对方受伤,就要立刻冲上去制止孩子的行为了。


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如果不让孩子打打架、发发飙,往往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如果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疼痛的程度”或“打架的力度”,那么长大以后,当真的跟别人打起架来,力度就不容易把握得好,很可能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大家会疑惑,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普天下的男孩有个特点,就是只要不是自己经历过的,靠身体记住的,就不能理解那种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前面讲的那两个孩子打架的事情,如果主角换作两个女孩的话,她们就会事先想象一下如果用东西打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一旦明白会带来严重后果,她们自然也就不会付诸行动了。


为了让孩子积累更多的通过身体进行学习的经验,请把因为危险、所以不能做的事情尽量降到最低限度。可以说,有了类似于前面讲的那些切身经历,小男孩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具有丰富灵活性,同时回避危险能力又很强的男人。


当然,我并非怂恿男孩父母从此就纵容儿子的各种打架甚至暴力行为。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允许儿子跟别人打架,但不要总是鼓励甚至放纵孩子的这种打架行为。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当场向对方道歉、暂时剥夺某项权利(看电视、玩游戏)等。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他体验犯错的后果。


 


第三,怎样将这种攻击性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呢?需要我们避免“家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父母打架时,孩子往往感到极度悲伤,家庭内部持续的冲突,可能使孩子与兄弟姐妹、同伴形成敌意、攻击的互动模式。那些经常目睹父母之间争斗的孩子,更有可能变成主动型攻击者;而那些自己也是家庭斗争受害者的孩子,会变得对人不信任,容易变成反应型攻击者。


因此,父母之间需要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如果大人之间已经发生了冲突甚至攻击,在冲突后不要互相回避,而是应该冷静之后互相反省和赔礼道歉。这也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体验大人如何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的机会。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部分家长首先想到的惩罚措施就是对他进行一顿毒打或者一通臭骂。国外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暴力惩罚不仅无助于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反倒还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第四,远离暴力,营造非攻击的成长环境。


减少儿童攻击性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非攻击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远离暴力的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行为。作为家长,面对目前那些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动画片和游戏,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把好审核关


如果家长觉得某些动画片或游戏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不适合孩子收看或玩耍,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觉得更好的动画片和游戏。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由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我们只要平时和孩子沟通顺畅,也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欣赏更好的动画片和游戏。


另外,对于孩子对动画片或游戏中的一些模仿行为,如果是不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其实,很多不良的语言、不好的举动,都能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电视或游戏里面的某些语言和行为不适用于现实社会,让孩子把虚拟和现实区分开来。


2、事先定规则


由于孩子的自控力和约束力不够,需要大人适当进行引导和管束。对于孩子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规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约定:1)大人对于动画片和游戏内容需要了解,如有色情、暴力的内容,绝不允许孩子涉足;2)讲好每一次观看或玩耍的时间,比如半小时到一小时,并严格遵守;3)看动画片或玩游戏之前,必须先完成作业;4)不让幼小的孩子单独看动画片或玩游戏,尽量在父母的视线之内。


 


以上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讲讲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应该怎么办。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