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宠,越宠他就越不开心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在美国,在加拿大,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他们的父母也为儿童教育在头疼。不只在中国有熊孩子,美国也有;不只中国人是不知所措的父母,美国人也是!找到了战友有没有?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自己的身边,甚至专家那里,也找不到好的育儿方法。而被一位居住在法国的美国妈妈误打误撞的找到了法国儿童教育的秘密。

你去法国旅游,或居住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为什么法国的熊孩子就少。为什么法国女人可以在做了妈妈之后还能优雅的喝咖啡,还能去朋友家吃饭,还能与老公有二人世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经常在法国看见一个大人可以带3个小孩出门,一个宝宝在婴儿车里,两边各一个会走路的小孩扶着婴儿车,或者拉着大人的衣服,很安静的在街上走。



我常常想,怎么在中国就很难看到这种场面,还有就是我看到法国3岁以下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安静的吃饭时,我也很惊讶。我觉得中国都是小朋友很少能在吃饭时坐下来,自己完成吃饭的过程。总是出去玩一会,回来吃两口,或者父母保姆给他们喂,他们吃饭的时候也经常心不在焉,手里还拿着玩具,或注意力在手机里的动画片上才能保持安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我们的小朋友天生淘气吗?

1有小孩的家庭的夫妻关系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让家庭的其他关系得到最好的平衡。我这里指的是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就不存在夫妻之间的关系,但是存在父亲或母亲与自身的关系的处理。道理是一样的,也是相通的。但实际情况是,有了小孩之后夫妻间的节奏,本来习惯的节奏就完全被打破了。

特别是母亲,由于天性,母亲很容易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之上,从而引出很多家庭问题。你可能以为这是中国夫妻容易出现的问题,但是《法国妈妈育儿经》有提到,美国夫妻也是一样。书里有这几段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

双胞胎出生后的几个月里,我和西蒙口角不断。有一次吵架,他说我“令人讨厌”(rébarbatif)。我也去查询这个词的意思了,字典上说:“不吸引人并且令人不快”。之后,我对西蒙回嘴。

“我不吸引人?”我问道。即使是在法国,这种说法也很过分。

“好吧,你不过就是令人不快。”他说

 

这段描写就很可爱,她老公是荷兰人,法语比她好。所以吵架过程中出现她不懂的词,她要去查字典。两种语言的人,吵架很难流利的进行。然后就像所有女人一样,说她令人不快她能接受,说她不吸引人她不能忍。而且她老公也肯定了她的驳回,他说:“好吧,你不过就是令人不快。”就等于承认了,你还是吸引人的。

这是一个很甜蜜的片段,老婆吵架的过程中还得去查字典,感觉萌萌哒;老公也还是会顺着她,认为她还是吸引人的。这种缓冲,暂停,让双方回归到理性,同时唤出心里的爱。我觉得这个瞬间特别甜。

2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伴随着界限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变得有创造力,并容易受到“启发”。

在《允许服从》一书中,马尔切利举了一个孩子拿尖刀的例子。他的妈妈看着他,她的脸色“严肃”,她的音调坚定而平静,微微皱眉,说“放下刀子”!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看看他的妈妈但无动于衷。15秒过后,他的妈妈用一种更加坚定的语调说把那个东西放下,然后10秒钟过后,她又说,“你明白我说的话了吗?”。

根据马尔切利的话,这个小男孩最后将刀子放在桌上。这位妈妈的脸色好了些,声音也变得温柔,对他说“非常好”。然后向他解释这非常危险,他可能会被刀子划到。

马尔切利指出,虽然这个小男孩在最后顺从了,但是他依然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这里有着相互的尊重。这个孩子听从了指示,他的妈妈适当地感谢他,孩子也意识到了她的权威,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具备语言、时间、耐心和相互重视这几个因素。如果他的妈妈不停催促他,从他手中抢走刀子,就不会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国很多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互动紧密,甚至老师都直接给家长布置作业。这种作法我觉得是一种模糊边界的作法,甚至是一种侵犯。好像老师和家长都团结起来对付孩子。

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老师需要让孩子喘口气,也需要让家长喘口气。家长需要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孩子的保护者,家是避风港。但老师与家长的无缝接轨,使孩子变成暴露在双方眼前的透明人,没有任何可逃的空间。我觉得这很悲哀。

美法文化上的不同还包括比如保守秘密的文化。到底是“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真相”的态度正确呢,还是保守秘密,保护朋友或不是朋友的人受到最小伤害的态度正确呢?这对成年人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都可以上奇葩说进行辩论了。但很显然,法国文化的态度得到了美国妈妈的认可。也让她学习到,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是最重要的。

法国妈妈育儿经,改变孩子一生?

晓霏说联手喜马拉雅FM推出《晓霏说法国:法国妈妈育儿经,改变孩子一生?》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