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怀才不遇是历史上与现实中常有的事,在工作中没有被重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是不如你,甚至是远不如你的人,因为种种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受到的重用超过你,获得的待遇超过你。
我很怀疑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因为这实在算是人生的常态。
遇到这种情况,你的反应是很正常的,但要是一味沉溺在委屈、难过、焦虑、愤怒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不但于事无补,你恐怕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时间长了,还可能会对你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而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值得参考的意见。
要说怀才不遇,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他有那样丰厚的学养,他有那样济世的热情,可惜他生不逢时,一生吃尽辛苦,仍然不受重用,反而受到很多的排挤,甚至打击。
以致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不但有时候断粮挨饿,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过威胁,只好既无奈又幽默地向学生承认,自己就像一条丧家狗。
用今天的成功人士的标准来衡量,至少孔子在他活着的时候,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算不上是成功人士。但他却有精神魅力,吸引那么一批各具才能的学生追随着他。
我们以前一再说过,把孔子抬上神坛是后来人的事,孔子自己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神,也没有成为神的愿望。所以,《论语》里的孔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当然也有委屈和牢骚,《论语》里也留下了相关的文字记录。
比如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如果在中原这么发达的地区,各国统治者都不愿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他不排除去偏远地区,甚至蛮荒地带,宣传他的主张。
他的年轻的学生们自然更会为他们的老师,为他们自己打抱不平。但牢骚虽然难免,孔子还是很忠实地奉行了他自己定下的“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的原则,要求学生少抱怨外力的不公,向外求不如向内求。
与其在不满与愤怒中沉沦,不如沉下心来,努力地夯实自己的根基,增加自己的实力,更要时时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到底是别人的眼力不够,不能赏识你,还是你自己的能力不够,还不配得到别人的赏识。
《里仁》篇里记载,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就是指在社会上,在众人前树立起的形象。不要怕自己没有职位,而要怕自己用来履职的能力不够,不要怕没有人知道你,而要追求值得让人知道你的本领。这话实在是至理名言。
我们常常说,人的成功除了能力的因素,机会也很重要,而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人非常有才,但一生都没有碰到好的机会,以致默默无闻,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肯定都是存在的。
但我们又说,机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创造的。这恐怕主要指你得优先修炼好自身的内功,积攒够自己的资本,等机会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去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而这种机会有可能是稍纵即逝的。
俗话不是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吗?你有了足够的内功,有了足够的资本,才有可能抓住机会,不让它流逝。
比如,法国的一流高校,像巴黎高师,来两个研究生交流学习的名额,多好的机会啊,那么历史丰富至极,景色美丽至极的城市,那么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学校,能去一年开开眼界,当然是非常好。
但是你掌握法语了吗?你的专业够优秀吗?你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吗?
你不能听说有了这样的机会,再来准备啊。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时临时抱佛脚也多少有些效果,但你要总是临时抱佛脚,作为你生活的常态,那你收获最多的一定是教训,而不会是成功。
以此类推,在很多场合,对很多情况,孔子的教导都是适用的。《宪问》篇里记载,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就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
《卫灵公》篇里又记载,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这里的两个“病”字,跟上面的两个“患”字的意思是一样的,也是担心、忧虑的意识。
孔子的态度是,在没有知遇者的时候,也不怨天尤人,用后世诗人的话说,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只要我们的内心充实,只要我的能力足够,外界怎么看我,就不是我的事情,而是他们的事情了。
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荀子,把孔子的这个观点阐发地更加系统了,他说: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比贵已;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以;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已;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迟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断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意思是,君子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是不能做到的,君子能做到值得被人推崇,但不能做到让别人一定推崇自己;能做到值得被人相信,但不能做到让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做到值得被人任用,但不能做到让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所以,一个君子会把品德有污当作耻辱,但不会把被人污蔑当做耻辱;会把诚信不足当做耻辱,但不会把不被信任当然耻辱;会把能力欠缺当做耻辱,但不会把不被任用当做耻辱。
所以,他不要虚的名誉,也不怕不实的诽谤,行事遵循道义,严格要求自己,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搞得神魂颠倒,这才叫做真君子。
的确,一个人有了让人佩服的本领,哪怕没有教授之称,最终也会赢得尊敬。没有让人佩服的本领,哪怕拥有院士头衔,最终也会落下笑柄。
所以我们头脑清醒的人,最好不要通过歪门邪道,去攫取自己的实力不能与之相配的职位,有了这样的职位,最好也别洋洋自得,更别不可一世。不妨遵循孔子的教导,多看看自己的“位”与“所以立”之间的差距。
复旦大学物理系里有一位首席教授是资深院士叫王迅,他是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曾经在《文汇报》上发表谈话说,一个好的教授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出色地主讲本科生基础课,能独立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有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能经常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能给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对话。
进而他毫不含糊地宣称,如果以美国伯克利分校之类的世界名校的标准来衡量,复旦大学物理系够得上教授水平的一个也没有,包括他这个堂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
对于队伍在不断壮大中的博士、教授乃至院士来说,从孔子的教导,到王迅教授的针砭,都是我们值得时时回味,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要自觉天下之美尽在于自己,这是孔子到王迅教授给我们的有益的教诲。
名誉对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具有参考价值。有的人为名誉所累,有的人在前行中自然收获了名誉。它可以是结果,但不能是目的。
总之,它激励我们前行,却不该成为追逐的直接目标。它是对一个人,一段事业的最高肯定,它指引我们画下生命灿烂的轨迹。
最重要的并不是名誉,而是追求名誉付出的正当的、不懈的努力。名誉不仅仅是来自外在,最高的名誉来自自我肯定,给自己加冕。
049| 如何让你的才能配上你的荣誉?生命,有限。读书,要精一点。 《论语》,你我无法绕过的一部国学经典。 傅杰说,《论语》可以锻造气质,获得传统智慧的力量。 可是,我们读《论语》难。 一难:不通古文。 二难:不知该听谁的。 三难:读了之后连不成体系。 四难:不知道古代文化如何才能改变自己。 复旦大学傅杰教授,糅合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数百种《论语》研究著作的精华,为你解读《论语》和中国文化。不灌心灵鸡汤,不传道德训诫,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