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三天假期的来历:寒食与清明柳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清明节快到了,很多人都沉浸在三天小长假的欢乐中。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清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祭祖扫墓的节日,它是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并成为中国三大鬼节,所以可不要因为自己的盲目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哦。

有人经常开玩笑说:端午节大家应该感谢屈原同志,给我们带来了三天假期。那么清明节我们应该感谢哪位古人呢?

重耳逃难,介子推割肉喂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计毒害了太子申生,最后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就出逃到了外国。

在重耳出逃期间可谓是饱受了世间的屈辱,原来跟着他一起的大臣,大多都树倒猢狲散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没过多久,追兵杀来,重耳一行人无奈被困于深山老林之中。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弹尽粮绝,重耳饿得奄奄一息,队伍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害怕重耳饿死,于是他为了救重耳,就从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经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就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猛然想起了介子推割肉救自己的事,心中十分愧疚,马上就派人去请介子推。

可是晋文公派去的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肯来,他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到介子推家的时候,只见他家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晋文公又派出士兵进绵山搜索,但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他。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去路,大火着起来的时候,介子推自己就会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个意见,下令放火烧山。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后,大家仍然没有见到介子推。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后来发现介子推身后的树洞有一片衣服碎片,上面有一句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于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安葬在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立了介子推的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位寒食节,每年这天都要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着手下,粗衣土布地去祭奠,走到介子推的坟前,看到那棵烧死的柳树复活。

晋文公望着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就掐了一支枝条,然后编了一个圈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条称为鬼怖木。清明节是鬼节,也正是柳条发芽的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清明小长假的由来

正常来说,清明是我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方法来播种、收成。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以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了清明节,原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清明小长假更是由来已久。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唐代,清明节和寒食节一起成为公务员的法定节假日之一,而且不需要安排轮休。

到了唐玄宗时期,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于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清明节到了宋代时,更是增加到了七天的法定休息。在当时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到了清明的时候,都要去祭扫,于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清明扫墓习俗。

清明节扫墓要清除墓穴上的杂草,修理陵墓的周围,以及往坟上添些新土陪护。清明去祭扫的时候,在阳光充足时最好,切记不可晚上去,最好选择在上午九点以后到下午一点之前,如果是先天体质弱的人,最好有人陪同。

扫墓之时也要注意脚下,以免踏到别人家的坟头,切勿用脚去碰别人家的墓碑,这样不仅是对对方的家人不礼貌,也会对自己不利。

另外,清明家人八字比较轻的人晚上最好不要出门,否则会给自己找麻烦。清明节这天不要在道路上捡东西,无论是钱还是其他的东西都不要去捡,容易带一些不好的东西回家。

清明节的晚上也不要洗衣服,因为这天晚上洗衣服的话容易被某些东西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它的味道。

另外,熬夜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人气最虚的时候就是在深夜,而清明也是鬼气最旺的时候,很容易被趁虚而入。

清明小长假应该感谢哪位古人呢?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