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他因为年轻成为欧阳修的知己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朝中措》是欧阳修在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写的一首送别词。这一年闰三月,刘敞(刘原父)出知扬州,欧阳修在汴京自己的府中设家宴专门为刘敞饯行。

欧阳修我们都很熟悉,一代大儒,文坛宗主,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刘敞这个人,估计大多数人都不怎么认识。

刘敞是谁?他既是欧阳修的同事,也是朋友。而且欧阳修能够以家宴的形式款待他,并且专门写一首词送行,可见两人的关系还不是一般的泛泛之交,而是属于可以推心置腹的那种好朋友。

这首词显示出了三大特别的内容:

别出心裁地夸奖。一般来说,夸奖别人,尤其是夸奖同事,很容易落到阿谀奉承的俗套里去,很容易让别人觉得虚伪。

可是欧阳修的夸奖却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欧阳修这么不遗余力地夸刘敞,我们很可能记不住历史上的刘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欧阳修与扬州早有渊源,现在刘敞也要去赴任了,这又变成了两人之间冥冥之中的缘分。

第三,这首词流露出来的情绪,与我们一般印象中那个豪迈洒脱的欧阳修很不一样,反而显得有些无奈和消极,这又是怎么回事?

先来看一下欧阳修在这首词当中是怎么夸刘敞的,在欧阳修看来,刘敞有三好:学问好、才情好、身体好,这三好分别包含在三句词当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学问好

刘敞这一次是去做扬州知州,是扬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了。

而且刘敞可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僚,他还是一个大学问家。刘敞的学问好到什么程度?前人评价他的学识文章和欧阳修不相上下,这是刘敞的第一好。

可是别人评价还不算数,关键是欧阳修自己他对刘敞的学问服不服气?当然是服气的,所以他才给刘敞送了个别号“文章太守”。

刘敞的名气远比不上欧阳修,但有时候欧阳修写文章碰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还要专门去向刘敞讨教,态度特别谦虚。而刘敞总是能够及时地给出正确的答案。

欧阳修撰写著作,在正式出版之前,也会去向刘敞虚心求教,请他批评指正。所以欧阳修心悦诚服地说过这么一句话,原父的博学是我远远比不上的。

更有意思的是,“朝中措”这个词牌就是欧阳修首创的,措很可能就是“措大”的意思,古意是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因为欧阳修是个孤儿,小时候家境很困难,所以“朝中措”很可能就是欧阳修一种很谦虚的自称,他把刘敞抬得那么高,可自己又这么谦虚,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欧阳修对刘敞确实是青睐有加的。

刘敞比欧阳修还要小12岁,在文坛上只能算是晚辈。可是刘敞对欧阳修又是如何评价的?他说好个欧九,文章写得漂亮极了,可惜就是读书不怎么多。

敢说欧阳修读书不多的人,从古至今,反正我知道的就只有刘敞这一位。作为一个晚辈后学居然敢说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书不多,简直让人为他捏了一把冷汗。

这话说得太不客气,就连欧阳修的学生苏轼都听不下去了,他很惭愧地说,如果连欧公都算读书不多的话,那我们这些人又算什么?而欧阳修竟然还心服口服认同了刘敞的说法。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是欧阳修特别佩服刘敞的博学;第二是欧阳修和刘敞的私交确实很好,彼此之间非常信任,来往密切。

所以这次刘敞要离开京城去扬州做官了,他能够享受到欧阳修特意为他设家宴饯行的这样一种特殊待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敞的第二好是才情好,欧阳修说他“挥毫万字”。

刘敞,不仅学问好,而且还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情豪迈的人,不管多长的文章总是能够下笔如神,一挥而就。

这一点也是欧阳修自愧不如的地方,因为欧阳修自己是属于那种写文章反反复复推敲斟酌,出手特别慢的一个人,所以他才很佩服刘敞才思那么敏捷。

有一次刘敞下班之后临时接到一个任务,要写九篇追封皇子公主的敕文。换作旁人肯定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质量还可能不见得很好。

而刘敞只是略作思索,一挥九敕成,每一篇都写得文采飞扬,而且还绝不雷同,把欧阳修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他感慨,都说唐朝的大才子王勃一天可以写五篇王策,可是王勃要是跟咱们的天才刘原父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身体好

刘敞的第三好是身体好。

一饮千钟,这一句是夸刘敞酒量好、性格豪爽的。

按说和学问好、才情好比起来,酒量好似乎算不上是什么优点,反倒还有一些上不了台面。那么欧阳修为什么要专门夸一下刘敞的酒量大?这一点还是要和欧阳修自己来进行一下比较。

写这首词的时候,欧阳修50岁,当然按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50岁还正当壮年。

可是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一直是属于那种文弱书生。早在他24岁的时候,他去参加科举考试时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瘦弱少年,而且还是一个高度近视。

到了50岁的时候,欧阳修更是落下了一身的毛病,糖尿病、眩晕病,甚至还很有可能患有帕金森病,因为史书记录晚年他总是手颤。

而就在50岁这一年,他还写过一封信给王安石,说他已经病得不成人形了,很担心自己会一事无成,就这样碌碌无为地死去。

所以欧阳修在这一年毅然下决心要辞去翰林学士的职务,希望能够用余生完成《唐书》的修撰工作。

就在朝廷批准他辞职之后的第四天,刘敞出知扬州,欧阳修设家宴为好友饯行,写下了这首《朝中措》。

了解了欧阳修当时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的状态,我们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那么羡慕刘敞,能够一饮千钟了。因为酒量大,就意味着身体好。

刘敞还只有38岁,正是一生当中最好的年华。

所以虽然欧阳修不住口地夸奖刘敞学问好、才情好,但是真正让欧阳修最羡慕,而他自己又最最不可能拥有的就是刘敞的年轻身体好。

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他会谆谆告诫刘敞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了!

按我们一般的逻辑推测,年轻人要去当官了,为官一任,作为领导朋友送行应该说些什么?通常的想法应该是给年轻人加油鼓劲,比如前程似锦、要勤政爱民、要清正廉洁等等。

可是在这首词当中,欧阳修省略了这些加油鼓劲的话,因为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并不是以一个文坛上的长辈,官场上的领导的身份来和刘敞说话的。

他只是以一个衰弱的老年人的身份,以一个私密的好朋友的身份来羡慕着刘敞的年轻,并且还告诫年轻人一定要爱惜身体,珍惜青春,可别等到老了才知道后悔。

所以换成老人的角度去理解这首词,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不是告诫刘敞要刻苦工作,而是要他珍惜青春、享受生命。

工作当然很重要,但身体健康才是追求一切的基础。

衰老和疾病的交相逼迫,让欧阳修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古人一样,有了那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的感慨。

看上去好像是消极颓废,实际上他是触及到了非常具有悲剧色彩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表达了对于自己欣赏的晚辈的关心和羡慕。

抚今追昔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词当中,欧阳修对刘敞的关心,还有另外一层深意。

因为他们俩还有一种特殊的缘分,那就是同在扬州为官。现在刘敞是要去扬州赴任,而八年前,欧阳修也做过扬州的太守。

平山栏槛倚晴空,这个平山堂就是当年欧阳修在做扬州太守的时候主持修建的。

所以欧阳修这也是在借送别在回忆他心目当中的扬州。平山堂建在扬州地势最高的地方。

晴空万里的时候,如果登上平山堂,几乎可以俯瞰扬州全景,还能够远眺长江两岸的山川美景。

平时就是欧阳修和朋友们雅集唱和的地方,即便后来他离开了扬州,平山堂因为欧阳修的影响力,也还是扬州的一张最靓的文化名片。

到1056年,刘敞在去扬州任职的时候,离欧阳修知扬州已经过去八年了。所以欧阳修才会感慨,时光飞逝如电,那亲手种下的堂前垂柳,经历了别后的几个春秋,应该已是郁郁青青了。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这两句词夕是欧阳修对扬州的怀念,更是他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而刘敞当然是完全领悟到了欧阳修在词中表达出的深意的。所以后来到了扬州之后,刘敞专程去游览平山堂,还写了首《游平山堂寄欧阳永叔内翰》寄给欧阳修:芜城此地远人寰,尽借江南万迭山。水气横浮飞鸟外,岚光平堕酒杯间。

这首诗描写站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江南美景,完全呼应了欧阳修词当中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这样看来,刘敞还真不愧是欧阳修的知己。

当然,在欧阳修逝世十年的时候,学生苏轼来到扬州平山堂,作诗言: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也是感慨时光易逝,和欧阳修在《朝中措》里的“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不谋而合,但在此基础上更多了不能再接受恩师指点的怅然和悲伤。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从晚辈刘敞和苏轼的诗句里,我们也不难想见作为前辈的欧阳修,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千载而下,依然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欧阳修《朝中措》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欧阳修《朝中措》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