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赏析:最漂亮的女子才唱凉州词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最漂亮的那个美人会唱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就非常著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据说王之涣和他的好朋友高适、王昌龄坐在一起喝酒,远远的看到一些歌姬在那里跳舞,于是他们三个人打赌,谁高谁下,且看这些歌妓唱谁的诗多,谁就胜出。

歌妓开始演唱,一个歌妓打着节拍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非常得意,拿起笔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

一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稿,高适非常高兴,拿起笔来,在墙壁上划了一道杠。

这时王之涣坐不住了,他对两位朋友说,刚才唱你们这些诗的女人都是下里巴人,她用手指着其中一个最漂亮的歌女说:“如果这个最漂亮的女子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从此不再写诗,甘拜你们为老师。”

这位最漂亮的歌妓终于发声也唱,他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个人放声大笑。这个著名的故事被后人叫做旗亭听唱。

黄河为何去了“白云间”?

凉州词,这是唐代的一种曲调的名称,并不是诗的题目。

凉州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市,唐玄宗开元时期,凉州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敬献给了玄宗,玄宗把它交给皇家教坊,翻唱成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且将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作为曲调的名称,这就是凉州词的来历。

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曲调,用他填写了很多的边塞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首诗前两句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气象真的非常的远大,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就像一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白云紧紧弦接在一起,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

诗仙李白曾经在诗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黄河水如此的浩淼汹涌,就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这是李白自上而下来写。

而王之涣这首诗是由下向上写,黄河一路奔涌,都飘到天上去了,都跟云朵连在一起了。前者是写黄河的壮大,后者是写黄河的悠远。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比李白的诗句,当然更符合边塞的风景。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一张照片儿一样,是个一片,这是唐代的口语,其实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加上孤城,的确给人感觉非常的单薄,非常的瘦弱,非常的孤独,他要突出的是西域大漠无力的孤独感。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自然之景,“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人文之景,虽然都没有点出将士的名字,但已经暗含着戍边的将士了,套了三四句,将士们就出现了。

玉门关外无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写得尤为巧妙,羌笛指的就是胡笛,是唐代时期少数民族吹奏音乐使用的笛子。

而杨柳则有两个含义:第一,在西域边陲,“折杨柳枝”是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曲调,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折柳之曲;第二,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朋友将要远行,折下一枝杨柳,为她送别。

古人在长安的东边的灞桥送别客人的时候,往往折下一支柳枝来表达自己恋恋不舍的心情,所以折杨柳既是一个曲调的名称,也是当时送别友人流行的风俗。

羌笛何须怨杨柳,这意思是说在这遥远的边塞,那羌笛吹起了,可是要在这里折下一枝杨柳送别也是不能够的,因为此间茫茫的大漠怎么会有杨柳呢?这样非常奇特而又孤独的情景下,似乎连这笛声也在埋怨杨柳。

为什么要埋怨杨柳呢?因为在这个地方,是留不住人的,所以何须怨杨柳,实际上是在自我宽解,意思是说不要在发出怨恨之词了。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边远的荒漠,连春风都吹不到,春风吹到了玉门关的关口上就止步不前了,戍守边陲的人想要感觉到春风都很难。

想当初东汉时期著名的将军班超,长期戍守西域,开拓西域疆土。到了晚年,他给皇上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意思是说我这一辈子把我的全部都献给了边关,我现在好想回我的家乡,可是我岁数大了,身体不好,我都不敢说,我能走到酒泉郡,我能活着走进玉门关就很不错了。

可见,对古人来讲,玉门关,那就是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点,只要进了玉门关,就离家乡不远了,离长安也就不远了,可是只要出了玉门关,那就离家乡越来越远,连春风都吹不到了。

这首诗虽然使用了“一片孤城”,“何须怨杨柳”,“不度玉门关”,看上去似乎是比较落寞,比较悲观。但从整首诗来看,其实这种悲观的情绪并不很强烈,他内在的反而有一种壮大的气象。

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