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知 | 为什么我们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新认知 | 为什么我们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00:00
07:20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为什么我们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Hi,你好!


欢迎打开今天的新知日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见闻,周末我在外面吃饭,邻桌的一位男士接了一个电话,这位男士礼貌地讲完电话后,他妈妈随口问了一句:“儿子,是不是工作上又有事儿了?”


令人意外的是,男士突然提高了嗓门儿,不耐烦地说:“唉!妈你就别管了!我都烦死了!”


话音一落,邻桌突然就安静了,没人再说话。


你看,这种情况是不是还挺常见的?


平常我们和同事、陌生人相处的时候耐心细致、客客气气,但对身边亲近的人,交流起来反而会感觉很不耐烦,有时甚至会大发脾气。



严重的时候,还可能脱口而出一些嘲讽、羞辱性的词句,给身边人带来伤害。


发完脾气后又感觉很自责很后悔,但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发脾气,继续自责,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不止是你,这种情况其实还困扰着很多人,轻易对身边亲近的人发脾气,在心理层面上是有原因的。


首先,在我们所有的社交关系中,亲近的人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最稳固、最安全。


从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在心里盘算成本、收益和风险,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我们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它的后果对我们的成本、收益影响很小,而且不用担心有什么风险。


也就是说,我们在潜意识里会认定即使对亲近的人发脾气,他们也不会因此抛弃我们。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随便对外人发脾气,很有可能要付出代价,比如造成关系的破裂、物质利益的损失等等。


第二个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多面性。



在人格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大五模式”(OCEAN),它是指人格的五种特质。


研究者们发现,这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具体包括开放性(open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这五项。


比如开放性具有想象、情感丰富、创造等特质;责任心显示公正、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外倾性则表现出热情、社交、活跃、冒险等特质;宜人性具有直率、依从、谦虚等特质;


神经质呢就包含平衡敌对、压抑、冲动、脆弱等情绪特质。


众多研究认为这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各个特质还有很多组合形态。


比如有的人活跃直率又富有创造力,有的人谦虚谨慎很克制;还有的人可能冲动冒险容易与人敌对。


这些不同的人格特质组合促使我们会下意识地根据环境和地位,用不同的面孔来和不同的人群相处。



对外面的人,我们往往想留下好印象,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揣摩别人的心思、酝酿沟通的技术、权衡话语的后果。


但这种沟通方式消耗的情绪能量巨大,这使我们回到日常沟通后,完全放松下来,对亲近的人,我们就展现出没有经过修饰和掩盖的样子。


而这也促使我们很少去思考对方的心思,选择合适的词句,也很少评估语言对对方的伤害。


容易对身边的人发火,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亲近的人期望过高。



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是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需要充分沟通。


但在亲近的人面前,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身边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自己也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身边亲近的人。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就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我呢?”这样就会越想越生气,导致情绪的爆发。


其实,对陌生人客气,对身边人发脾气这个问题是可以从沟通入手解决的。


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enter for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CNVC”)的创始人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 )写了一本名叫《非暴力沟通》的书。


这本书从最基础的与家人、朋友、爱人的日常沟通入手,告诉我们沟通可以有某些固定的模式,通过刻意练习一些技巧,能够防止用语言暴力伤害身边的人。



大致来说,要做到非暴力沟通,可以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用“客观的观察”来代替“主观的评价”。


大家可以体会下这两种表达,第一种表达——“小伙子,你怎么不给老年人让个座呢?”第二种表达——“小伙子,这位老年人需要一个座位。”


对了!第一种表达包含评价的意思,第二种表达只呈现了观察的结果。



大家可能体会到了,这两种表达,不仅仅在传达信息,也在传递不同的情绪,而包含评价的表达容易让人产生抵抗情绪。


第二,可以尝试真实地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可以激起对方的情感链接,因为人脑中存在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


它是一种镜像机制,能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或产生同样的情绪。


比如我们常说打哈欠是会“传染”的,或者看到别人悲伤时,我们也能体会到悲伤。



所以,当我们表达感受时,尤其是表达脆弱的感受,会让对方放下戒备,愿意在情感层面与你沟通。


第三,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


就像我们刚刚谈到的,我们容易对亲近的人期望过高,容易天然地认为,不需要沟通成本,身边的人应该是最理解、最支持我们的人。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你的需求,更可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反应。


最后一点,你可以尝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什么。


但是要注意,提请求不是下命令,要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


比如,你这样向家里小孩提要求——“小孩子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坏!”这个说法其实是暗含指责的一种命令,如果换个说法——“宝贝,你应该写一份‘上学前必带东西’的清单。”


是不是好了很多?也不那么容易引起小孩子的逆反心理了。


其实,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


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身边亲近的人,绝大部分的事情,我们通过发怒、批评、指责等行为,并不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反而会使这件事情变得更糟。


更何况每一种关系都是需要经营和呵护的,而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要珍惜。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新知日历想要和你分享的全部内容。


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我是煜霖,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Source

1、如何跳出“对陌生人客气,对身边人发脾气”的恶性循环?

2、心理学:为什么对家人就发脾气,对外人就客客气气

4、《非暴力沟通》:做好这四点,你也可以轻松控制自己的情绪!

3、为什么对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发火

5、读《非暴力沟通》聊聊让人舒适的说话技巧



撰稿 | 岳薇

主持人 | 张煜霖,原海南电视台、杭州电视台主持人、记者。

主编 | 韩悦思

节目运营 | 鲜灵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


欢迎订阅,拓展你的知识边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谢小沫_0r

    每一种关系都是需要经营和呵护的,而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要珍惜!

  • 1591809wsxl

    不同的人格特质,就只有对亲近的人发火,希望家人什么事情都要理解一下自己,但你发脾气时考虑家人的感受了吗?希望多与家人沟通,处理好亲密关系,做到家庭和睦。

  • 念銮

    说的真对(✪▽✪)

    海阔天空0578 回复 @念銮: 头像是美女😂

  • 1598509qzhj

    的确如此,说得很有道理,我跟我女儿的关系弄得不开心,就是沟通有问题,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谢谢

    落雪爸爸 回复 @1598509qzhj: r

  • 1302698mtfy

    呵呵,对外人不好意思啊

  • 恒悦畅读

    谢谢分享。

  • 诗情韵韵

    有些人,你不发脾气,他不当回事。

  • 尚言兴未逸千载谢东风

    越是和熟悉的人说话,做事越是放松;反之相敬如宾

  • 小猫_6r

    发现一个良心节目!赞👍

  • 明月听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