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锦囊】王肇麟:借用辩论思维写出好文章

089【锦囊】王肇麟:借用辩论思维写出好文章

00:00
08:51

辩论教你写出深度好文

音频全文:

大家好,我是肇麟

 

都说辩论是平凡人的英雄梦,但除了舞台上发光发热,走下舞台还会有什么用处吗?


我个人觉得,在辩论中学到的诸般本领在生活中最相关的应用,恐怕莫过于写文码字了。不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工作报告,乃至于知乎上撰写答案、我们超辩课程主讲人的讲稿,文字工作几乎无处不在。


一篇文章的角度、结构、条理和内容的排布等等,往往是更主导文章质量好坏的关键。而这些,都是在辩论训练中我们努力培养的能力。因此,优秀的辩手,往往都是合格的写手。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哪些辩论上的技巧可以应用到日常的写作中来,让我们也成为深度好文的作者。

 

对我而言,好的文章一般至少有三好:好角度、好篇幅、好条理,对应的是三个技巧:问得深入、写得对口、查得细致。

 


先来看问得深入。

有的同学可能要着急了,“什么鬼,你们的辩论课程什么时候提过这个动作?”大家稍安勿躁,并不是我另开新点,而实在是问得深入这个观念太过重要,贯穿在几乎全部的辩论训练中。从拿到辩题立论破题,到交替反驳推进讨论,乃至于学会质询、确认共识,无不都是在培养和训练大家问得深入的能力。


好的辩论,总是能从一个表层争议,越打越透,越挖越多。而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好的文章也一样。很多人在构思文章选题的时候,总希望一力求新,毕竟大家都不爱听老调重弹。但如果你想一想辩论中好的观点都是怎样的,就能意识到,角度新不等于冷僻,更不代表去刻意猎奇。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你发现或杜撰一个全新的宇宙世界观也不现实。


真正新奇而有价值的角度,往往不来自刁钻的视角,而是深入的追问。

本尼·迪克特的名作《菊与刀》就是个平凡中问得深入的典范。日本人讲礼貌、尚教育、尊武士道、又极端残忍,每个分点,都不算新问题,但她却点出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这些人尽皆知的特点组合起来竟形成了一种其他文化难以理解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的起源,你难道就不想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习以为常,仿佛世界如此运转天经地义、自古已然,却殊不知世界完全至少理论上拥有截然不同的可能性。

抛却理所应当的眼镜,你会发现世界之大,遍地文章。而这,不恰恰就是辩论一直在训练我们去拥有的眼光吗?

 


再来说写得对口,本质上是要建立读者意识,优化繁简安排。

写文章不是写日记,不能只是作者的自high,还要关照与读者的互动,就如同学辩论时我们第一个要厘清的观念:

辩论永远不是在试图说服你永远不可能说服的对手,而是第三方的评审和观众,甚至根据评审的资质、背景的不同,也要相应地调整发言策略;


比如若裁判都是经验丰富的辩手,那么类似需根解损之类的术语稍多倒也无妨;

若是以社会裁为主,则要尽可能避免太多辩手以为约定俗成、实则未必好懂的内容。

只有这样,你才能最大效率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尽可能有效的输出。


在其他的场合,虽然未必一定有字数或发言时间的限制,可是繁简失当也仍然会极大地影响阅读者或听众的体验。


因此,在写文章时,我们也一定要先弄清楚,你的目标读者群是谁?而所谓弄懂读者群,不是说一味去迎合他们的偏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的常识域范畴。只有做到对自己的目标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听过什么、可能没听过什么有所了解,你的文章才能保持详略得当、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在具体繁简的安排上,辩论场上也有一些分配时间的技巧可供参考:其一是常识处可以一笔带过,非常识则需多加解释。比如假设你们打“信息碎片化提升当代人的认知水平”一题,

资讯的整合能力是认知水平的一环大体是常识范畴,略微带过即可。

但信息碎片化让当代人的资讯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则显然需要多加阐释。


其二是共识处可以缩小篇幅,分歧处则需多加着墨。

还是刚刚这题,比如你们提出信息碎片化给了大家利用零散时间吸收资讯的时间,这就是认知水平的提升。对方也认可资讯量是增加了,可是质疑资讯量和认知水平的联系,那显然后者会是阐释的重点。


其三是陈词滥调可以削减篇幅,新颖观点可以适当加大投入。

比如你们同时打信息碎片化让人多了很多零碎的资讯,读总比不读好,这是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碎片化是符合新时代的认知模式的必由之路,显然后一个观点更有吸引力。


回到日常行文,尽管日常的文章或发言不像辩论赛一样,有对方辩友,有共识分歧,但某种意义上它仍然是在和某个主体在对话。学术论文是在和已有的学术观点对话,工作报告是在和聆听反馈的老板对话。

因此,他们同样有属于这个领域的常识和非常识共识和分歧陈词滥调和新知灼见在安排篇幅时,也完全可以仿效辩论时的时间安排,在非常识、分歧处、和新颖处投入更多的笔墨。

 


最后是查得细致。


大家写完文章,大概都再从头通读一遍以作检查,不过到底要检查什么,不知道大家心里是否有数。对我而言,除了查查错别字、语病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检查条理。


很多同学在写文章时可能一开始心里是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奈何内容复杂、篇幅太长,大问题下辖好几个小答案,答案间有的平行,有的递进,有的有个很有趣的例子——一加引申,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这种情况辩论场上也经常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反驳时有什么驳什么,驳完之后看似对方千疮百孔你都戳了一下,可是对讨论没有任何的增益性推进。


究其根本,就是你的反驳没有为你们的持方成立或者你们的核心论证来服务。在辩场上,我们要时刻牢记,在发泄自己吐槽的欲望之前,一定要先问自己一次:对方说的内容就算成立,和他们的立场有什么关系?


如果判断确实是有关系的,那么在正式开始攻击前,也不要忘记先说明自己这番攻击的战略意义。——也就是帮观众做梳理。

写文章时也要如此,要时刻回到一开始想好的核心问题上,落笔时时时检查它是否在回答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不失条理。


当然,没有条理的文章,一般也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条理和不离题的重要性,只是道理都懂,实际做起来总容易遗忘。这边可以分享一个辩论的训练技巧来一并矫正我们写文章的习惯。如果你发现自己打辩论很容易离题的话,我推荐你把自己的发言用录音录下来,接着敲成文字稿,在文字稿上进行删减,去观察自己哪些地方是旁支、哪些是主干。

同样的,写完文章检查时,不妨试着通读一段后,把这段移去,看看是否会对文章的格局产生影响,若没有,则大概率就是段离题之论,应该移除。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课程的内容了。

今天的内容主要在和大家分享如何借鉴辩论的技巧来提升我们日常写作的能力。

问得深入则角度不会太差;

写得对口则篇幅不会失当;

查得细致则条理不会偏离

有此三者,文章不会难看。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我是王肇麟,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