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课试听】邓小南: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正课试听】邓小南: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00:00
21:23


邓小南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宋代贫寒的读书人们,如何通过科举,完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逆袭之路。


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科举制度,并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废除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

什么是科举

现在,我们经常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实际上,科举的考试和高考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现代的高考其实决定的是你进哪一所大学,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科举不是这样,它认定了你教育的环节已经完成了,现在参加科举的人是要进入官僚队伍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说更为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我们知道唐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时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进。我们会看到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是一个三级考试的制度。三级考试制度中第一级或者说最为基础的一级,就是乡试。乡试就是在家乡参加考试,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苏州人就在苏州考。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标是要取“解”,实际上就是得到文状,文状就证明你通过了考试。你拿到 “解”以后,就可以到首都去参加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从唐代开始,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就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试。省试通过了以后,可以去参加殿试,殿试原则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乡试里面能够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这个考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状元”。

科举对寒门的影响


宋代的宰相中,许多人都是科举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层官员由“荫补”选拔而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做了高官,儿子就有一个进入官僚队伍实习的机会,实习年满之后他就有可能转为正式的官员,这种就叫荫补。他的父亲,或者他的祖父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大树底下有一个阴凉,他就在这个阴凉底下能够补进到官僚队伍里边去。


宰相很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从不同的背景下晋升到当时的官僚高层。《宋史》里面会说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谓起自孤身的,由于某种机遇参加科举考试,考得不错,这样进入到官僚队伍里头,最终能够升晋到宰相的位置上来。


宋代跟唐代比较起来,科举制度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说它是走向严密与开放。通常我们会说,一个制度很严密就不开放,如果我们强调开放,它就不会很严密,但是,宋代的科举制度让我们看到一种制度通过它自身的严密化,反而能够更加的开放。


宋代有一些与科举有关的诗作,诗作里面会说,如果没有什么人支持你,同时你也不是生长自富贵之家,那么你只有一条路能走,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诗里面说“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唐代的科举考试在卷子上会有人名、籍贯,宋代也是一样。但是,唐代卷子的人名、籍贯,是主考官、判分官员能够看得到的。而宋代,从宋真宗开始,科举考试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说,这个名字的部分你交上去之后,监考的官员就会把它糊上了。看卷子的考官实际上他看不到这个是谁的卷子。后来宋代还采取了誊录的方式,把卷子重新抄录一遍,免得有的人会认识其中的笔迹。所以,宋代科举制度相对来说就走向严密化。糊名就使得对所有考生相对来说考试是比较公平的。这个诗里面有另外一句叫做“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就是指你在朝廷里没有人支持你,“寒”其实就是说你家境是比较清寒的,假如你又孤又寒,还希望出人头地,那么糊名,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是你的一个晋升之途。


正是因为这样,宋代有一些寒俊崛起,“寒”就是家庭背景比较清寒,“俊”就是当时社会上的才俊之士。宋人的观念也跟此前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人他们不喜欢提及自己在科举考试之前,做大官之前那种贫贱的背景。但是在宋代会刻意地表现这样一种背景,表达他自己是通过努力而晋升到今天的这样一种地位的。例如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断齑画粥”,也是这类故事的体现。

科举在宋代的影响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批家境比较清寒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崭露头角。在当时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平民阶层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这些人能够进入到官员的序列里边,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它整体的结构。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没有世代做官的保障。因为当时不重视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较重视个人的才干和个人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被选拔出来的青年士子,特别是来自平民阶层的人,他们对天下、对国家就有一份认同,有一份责任感。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说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应该说是当时的一些优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个别人的理念。那个时候,包括张载也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的四句教,也体现出来他对天下的一份责任感。


下面我们对这个部分做一个小结,我们会看到,科举制度的权威是靠它的公正性来保证的。在科举制度确立了以后,当然一直也贯穿着公平和择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地改变。科举制度走向开放,走向严密化,打破了过去门第背景的限制,重视世人的知识才能,鼓励竞争,这样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公平的原则。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科举取士,它的标准比较单一,完全靠考试的成绩来选拔人才,不利于全面的考察素质能力。所以,对于科举制度,我们是要把它放到一个历史的脉络里面去观察,观察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演进的过程,观察它在中国历史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后期对于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琴怡_lj

    文稿内容不全,好多邓老师讲的一些例子没有显示出来。希望新亚文化改进一下,把每位老师讲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在文稿中显示出来

    小道Q 回复 @琴怡_lj: 居心叵测之人

  • 艾总爱喝茶

    恕我愚钝,这些大师里面我就知道邓老师。之前听过老师的演讲很喜欢,看到这次有邓老师就买了。当然一方面冲着名气,更重要是比社会上的乱讲,教授的讲授更严谨,我觉得还是要有点学术精神,才能传达更好的知识从而给人智慧。

    云淡风轻芳华 回复 @艾总爱喝茶: 1

  • 小茉莉与茶

    老师的讲得很好,值得购买。但是暂停的时候就会跳出“人人贷”的广告或者其他广告。这个已经是付费课程了,希望可以不要广告…听着历史看广告总觉得略煞风景z

    jweizhu 回复 @栀子花信笺:

  • 蓝莲花_4f

    邓老师讲的非常好。文中提到的宋代以前科考卷子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和籍贯是因为宋代以前的取士还收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名门正统的士族更容易进入体制,而宋代以后大家族瓦解进入小民时代,出身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翔_vg 回复 @蓝莲花_4f: .koinox.kmk.ok,, cy,gtyc

  • 塞贝贝

    省元。。。教授这是您发明的吗?乡试就是省单位的好不好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塞贝贝: 这里的“省元”是指宋代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礼部属尚书省,故称。所以这里的“省”不是现在行政区划含义上的“省”哦。

  • 新亚人文书院

    科举类似于高考还是公务员考试?科举在时代发展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听听真实的历史,解除你的疑问🤔️

  • 锦鲤111

    前排!打call!

    笑敷衍而已275 回复 @锦鲤111: 9

  • 小心OOM

    科举、高考都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佳路线。

  • 听友77771903

    看过邓老师的祖宗之法和邓广铭先生的四传二谱,真是超级喜欢邓老师,去超星把老师的视频都看了

  • 悦____读

    讲的好

    听友44306934 回复 @悦____读: 如何购买喜马拉雅听故事包月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