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 孔子因材施教

094| 孔子因材施教

00:00
18:09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先进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八佾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本集文稿 

孔子有教无类,众多学生年龄不一样、智商不一样、程度不一样,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又以做人为第一,文化为第二,所以他肯定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通过听音频来教学,通过看视频来教学,甚至不能通过在教室里上大课来教学。他的教学方式是因人施教,随机点化。这当然是高难度的。这个难度首先在于对学生的程度、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脾气都要有相当的把握。从《论语》来看,孔子对不少学生的了解是非常深透。比如《先进篇》里记载: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里四句话的主语也就是四句话里的第一个字,都是孔子学生的名字。柴是高柴,年纪很轻,个子很小。孔子认为他不够聪明,还比较幼稚。参是曾参,就是曾子,他的名有点麻烦,就是这个“参”字,他是个多音字,可以是参加的参,也可以是人参的参。有读成“shen”的,有读成“can”的。可能读“can”是对的。但以前多数人习惯读“shen”,我们以后再来讨论。“鲁”是迟钝,在孔门杰出的学生中,曾参的反应不像子贡那么快,悟性不像颜回那么强,就靠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靠自己的努力,所以说他“鲁”。有个词叫“愚鲁”,把“鲁”跟“愚”合在一起,鲁也是迟钝。“师也辟”,师是子张,辟是偏激;“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鲁莽。这四句话是说,高柴有点愚笨,曾参有点迟钝,子张有点偏激,子路有点鲁莽。这句话前面没有“子曰”这两个字,但这话肯定是孔子说的。因为第一,对包括曾参这样的杰出学生做这样不客气的评价,除了孔子,不可能还有别的人;第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高柴比孔子小三十岁,个头又很小,“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明确称,认为高柴愚的就是孔子。我们在这里不必去深究这四位孔门弟子到底是不是愚或鲁,我们只要从中知道,孔子是这样在琢磨学生的。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是有这样深、这样透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他才可能“因材施教”。而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先进篇》里记载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就是仲由,“由也喭”,孔子知道这个子路是他的学生中性格比较鲁莽的,他有一天问老师:闻斯行诸?“闻”是听到,“斯”是就,“行”是行动,就是做,“诸”是“之乎”的意思,表示疑问。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是不是就马上去做?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这是一句反问。说你爸、你哥都还在世,你怎么可以听到一件事就马上去做呢?有父兄在的意思,或者是让子路跟父亲、跟哥哥商量求教,更可能是告诫子路:为人子,要孝;为人弟,要悌。不能由着性子,一听到什么事就热血沸腾的去做,而忘记了去尽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弟弟的责任,总之就是明确反对子路听到什么事就马上想着去做。但另一位学生冉有问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再次毫不犹豫的回答:“闻斯行之。”你一听到马上就去做。


我们的课讲到今天,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重要的古书里,《论语》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读的,因为它是语录体的。每一节的原文都不是太长,当然也有个别长的,数量很少。一般只有两三行,最短的,像我们前面刚讲过的——子曰:有教无类。一节就六个字,不像《史记》《汉书》,原文一篇十页二十页,加上译注超过四十页,甚至五十页。我们多数朋友工作都忙,又不是专门读古书的,你用三天五天的时间磕磕绊绊看到第十五页,第一页上讲什么你已经不记得了。而《论语》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找个好点儿的译注本,有三五分钟时间,我们就可以看三节、看四节。但往往好处和坏处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史记》很长,但它的故事相对完整,涉及到两个人的故事,你怎么说我怎么说,你再怎么说我再怎么说,有清楚的发展逻辑,有完整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下,当中有个字,甚至有句话意思你不太明白,你有时候都可以靠上下文猜出来他大概是个什么意思。但《论语》不同了,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像今天这样方便,一个学生向老师提个问题,孔子一回答,学生觉得:哎呀讲得真好,我得把他记下来。于是他把老师的话记下来了,但这个问题是谁问的,问题问的是什么记录的人一清二楚,他全省略。所以我们现在在《论语》里经常看到的就是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没有上下文的“子曰”,没有了完整的语言环境,没有了可以关照的上下文,古书一词多义,歧义就容易产生,这已经够要命的了。更要命的是,孔子还是一个因人施教的大教育家,不同的人问他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完整的《论语》,看不到一半你就会发现:老先生这里讲的话跟前面讲的有矛盾,这太奇怪了。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可能就是因为孔子是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学生讲的。


好在这一次,他在对两个同学的同一个问题做回答时,正好有第三个同学在场,这个同学就是公西华。公西是他的姓,他的名叫赤,就是“赤豆”的那个“赤”,字子华,简称公西华。他就问孔子:子路问听到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老师说有你爸有你哥在,你不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冉求,也就是冉有他也问听到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老师说:听到了你马上就去做。这把我都听糊涂了,想跟老师请教一下。赤也惑,他的名叫公西赤,自称的时候一般习惯要称名,所以他自称“赤”,“惑”是迷惑,“敢问”就是斗胆问一问,是表示要向老师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意思是冉有性格谦退,所以我要促进他,激励他。冉有是孔子学生中很有才能的人,但他自信不足,进取心也欠缺。《雍也篇》里记载: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倡导的道,是我的力量不够去实行老师倡导的道,这也许是他的谦虚,但听上去总像他要偷懒,为不想去行动找借口。所以孔子批评说:所为力量不足,是走到半道走不动了,这才叫力量不足,而你现在是自己停在那儿不肯走了。“中道”就是半路,“中道而废”就是半途而废;而“画”是画地为牢的“画”,就是给自己画了个不肯往前走的界限。而冉求后来担任季氏的辅相,季氏僭越礼数,要去祭泰山。按当时的礼制,这是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做的事。季氏只是个大夫,完全不应该去祭祀。孔子就问冉求:你就不能去阻止他去做这样的事吗?冉求很肯定的回答:不能。这就是《八佾篇》里记载的: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旅”是祭祀的名称,“救”是制止的意思。冉求不作任何努力就表示做不到,这种种的表现都体现了他的个性,他做事的风格。所以孔子很了解他谦退迟疑的一面,所以孔子要激励他听到了就去做。而子路,年纪比较大,性格豪放直率,做事比较鲁莽。我们以后会有一讲专门讲他。他问孔子听到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当然不会鼓励他,相反要制止他,所以孔子对公西华解释说:子路完全不同,他不但不知道谦退,反而兼人。“兼人”就是争强好胜,总想超过别人。有这种心态,有这种动机,人往往容易求功心切而比较冒进。所以孔子告诫他,听到了一件事之后,要多做周全的考虑,而不能马上去做。这个例子太典型的提供了孔子“因人施教”的实例。


十三经之一的《礼记》里面有一篇著名的《学记》,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教育学专论。里面讲到,学生在学习上的缺陷各不相同,不同的缺陷是由不同的心理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者气质有别、个性不一,教师只有名其差异,因人施教才不至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对两位学生相同的问题,孔子提供了相反的答案,貌似随心所欲,实则深思熟虑。事情很小,记录很简单,却已经足以显现他教育家的风范。这种风范在两千年以后仍然令现在的中外学者非常仰慕。西方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说: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同一件事,而且同一知识绝不应该以同一方式向众人灌输。这正是我们现代大学里所绝对缺乏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大师与弟子间的这种关系。有人向荣格提议,组建一个探讨东西方思想的研究所,遭到了他的拒绝,而他拒绝的理由是:在我看来,分配智慧的研究所,绝对是个可憎恶的东西,就我所知,孔子和庄子都没有经营过一个研究所。从他的回答里也可以看到孔子“因人施教”的理想,也是现代教育家所重视的,也是现代的心理学家所重视的。


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不同的学习态度,把人分成了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那么在他的心目中,怎样的才是上等人,怎样的又是下等人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na_foz

    非常喜欢棒棒棒哒哒哒……

  • 冬之雪_d0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時施教,因地而教!

  • SmileChild

    傅老师,孔子学生们的字多以子开头,如子渊子路子舆等,但也有例外,如仲弓伯牛。请问古时学生的字是由老师所取吗?以子开头的字是否为孔门专用?

  • Meilin美琳

    因材施教是教师仁爱的最高体现,学习了。荣格的回答也学习了

  • 观点_2v

    曾参,个人觉得读can意思好,古书中有“与天地参”,读shen的话,没啥意思,呵呵。春秋时没有音频传下来,喜欢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

  • 兼明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听友191914544

    都说现在的学生不懂得尊敬师长了,但是还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是否用心了?老师没有用心的教学生,那学生不敬爱老师,这种现象也就说的过去了。

  • 听友191914544

    现在还有这样的老师么?如果有那也是相当少了吧,哪个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那真是最大的幸运。

  • 1594759abvw

    为弟则悌,为子则孝,为公则无我

  • 卧云听雨0

    周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