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合作比“听话”重要

10 合作比“听话”重要

00:00
06:43

  【合作比“听话”重要】

  规矩9:你不用“很听话”

  许多同事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听话”女儿,他们说:“看起来,你没费什么力气教璐璐,怎么她就怎么‘听话’?”当我告诉他们我对璐璐的要求从来不是“听话”时,他们一副将信将疑、匪夷所思的表情。

  这并非是我卖弄玄机,而我确实是从不要求璐璐“听话”:家长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吗?家长能代替孩子去思考吗?家长的知识与经验,真的足够应付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吗?

  如果父母能承认以上三个问题都存在否定回答的可能,那么,在孩子“听话”问题上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要求。一味地让孩子“听话”,不仅是教育方式的粗暴,更是家长的惰性。有些自我意识较强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像部队那样“服从、服从,还是服从”,但家庭不是部队,父母也不是军官,家应该是孩子感到安全、放松、快乐的地方,而父母应该是最能给孩子带来温馨、安全感的人,如果要让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听了一天老师各种要求、指令后,回到家,还要一切听从父母的“指挥”,我不知道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家庭温暖,对家庭会有多少依恋之情,如果一直发展下去,在孩子稍微大点,上了中学以后,出现种种逃离家庭的行为:晚归、甚至不归,交上不良朋友……就不足为奇了。

  有的父母很得意,因为孩子“很听话”,我却感到情况其实比“不听话”的孩子更糟糕。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父母的想法与孩子的渴求未必能完全统一,既然不完全一样,那么孩子的“听话”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完全抹杀个性的需要,一切以父母的需要为需要,盲目听从父母安排的一切。这样的孩子,在长大成年以后,不懂得选择,就更谈不上责任。这样的孩子看起来“乖巧”,父母当起了也省心,但当孩子变成“啃老族”、“奶嘴男”以后,父母才悔之晚矣。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长用“高压”甚至是“武力镇压”或者所谓“奖励”(其实是贿赂)孩子的方式来换取了孩子的“听话”。被强迫按照父母意愿做事的孩子,一旦到了有反抗能力的青春期、叛逆期,就会对父母曾经的“高压”激烈地反抗,即使父母的建议是正确的,孩子也因为反抗而反抗,不仅激化了父母和子女的矛盾,更让孩子失去了判断与分析的理智。

  物质匮乏早已与00后、10后的孩子无缘,因此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去贿赂孩子,效果可能不会很理想,即使短时间内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一旦父母达不到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的“听话”自然也会懈怠下来,甚至为了达到目的,逼父母妥协。而且,父母的这种贿赂行为,所传递给孩子的,是极为功利的思想。

  当孩子真的养成了某些不良习惯,需要家长帮助纠正时,合作也远比“听话”更重要。许多抱怨孩子不“听话”家长,往往首先在有意无意间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这孩子就是不会自己整理房间”、“真烦人,学习一点不自觉”……即便孩子有心改正,在家长唠叨的“强化”中已经被贴上了标签的孩子,还有多少想要修正自己的动力?

  “标签”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家长如果要给孩子贴标签,也应该贴上积极正面的,如“美食家”、“建筑师”、“小老师”等等。父母不仅要在嘴巴上管住自己,更要在心态上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对父母的一举一动更为敏感,他们能从家长的细微反应,捕捉到父母的想法与感受。

  当我们需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不妨也用上“敬语”,以商量式的口吻讲出自己的要求。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当我用命令式的口吻对璐璐说话时,她表现得磨磨蹭蹭,漫不经心,而当我换成比较礼貌的语言,带着一丝商量意味说:“请去刷牙,好吗?”璐璐往往会很乐意地去做。即使不马上做,她也会给出积极正面的回答:“妈妈,我想吃完水果再刷牙。”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始终认为良性的“沟通”比狼性的“要求”更有意义。

  许多长篇大道理的灌输,看似苦口婆心:“不能吃手指。手指上有很细菌,不卫生,会生病,会打针,不是乖孩子,妈妈也不喜欢,下次别吃手指啦。”这么大的信心量,孩子消化不了。

  许多讲了长篇道理的父母,因为孩子不能理解,渐渐失去耐心,从“循循善诱”变成“抓狂”式样的责问:“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这样!”父母应该采取“合作式”的沟通方式。

  孩子会迷惑,爸爸妈妈到底是要告诉我什么?是让我别吃手指,还是要告诉我手指很脏?发展心理学认为,对于七八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孩子大多数都听不明白,而当孩子更大一点,其实,父母讲的道理,他都懂,更不愿听父母讲道理。父母只需要告知孩子“该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单解释即可。

  有段时间,璐璐很不喜欢整理房间。我没有直接提要求,而是在某个周末,对她说:“璐璐,来,我们一起打扫房间吧。”当全家人都开始行动起来时,璐璐也就自觉地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时间一长,不需要我们再提醒,璐璐也就养成了自己整理房间的习惯。

  激发孩子的合作兴致,远比喋喋不休地说教、打骂更有效。当父母变成积极的参与者,不仅有助于引导孩子,还避免了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让我们一起……”远比“你怎么……”、“限你二十分钟内……”往往更有效。

  孩子频繁地犯相同的错误,他自己也很沮丧,而家长的指责会让孩子在沮丧之余丧失改正错误的兴趣与信心。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提醒孩子他所犯的错误,而是努力营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主动去改正坏毛病。

  想培养出富有自律性、并且有合作精神的高情商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技巧,任何简单与粗暴的方式,都可能成为孩子未来成长中的隐患,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瑞晨_qm

    文通有声 回复 @瑞晨_qm: 我就经常跟我闺女说,我们一起干什么什么吧,比说让他听话的时候“听话”时候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