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一张“鬼”片背后的故事-摄影早自习第804日

原来如此!一张“鬼”片背后的故事-摄影早自习第804日

00:00
08:57

试着解读他人照片是必要的练习,解读时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时代背景、摄影师性格经历和拍摄思路等方面,同时考虑得要尽量周全些,力争不要捕风捉影、臆想猜测、过度解读。




【学员要求】
有摄影基础;
喜爱街拍纪实摄影;
相机机型不限。


【报名方法】
发送20张你的摄影作品至katofamily@163.com;
题材不限、器材不限、后期不限;
单张或组照均可;
建议是生活/纪实/旅行类摄影作品;
邮件标题格式:【报名特训】姓名+电话;
邮件正文可附照片标题及说明;
预报名请联系课程顾问(微信:yannizhong)缴纳100元预备报名费;
收到录取通知邮件后缴纳剩余学费即可;
未被选中的学员将会如数归还报名费。


【更多详情】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回复:深圳


- 语音全文 -

(根据叶梓老师脱口秀整理)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804天。我的朋友圈里面有一位同学问我说“如何阅读理解这张图片?”它指的是我在斯里兰卡佛牙节上拍摄的一张带着鬼怪面具的一个男孩的照片。正好最近在咱们摄影早自习的微信群第十一班的群里面也听到大家一直在讨论关于评价别人的作品的一个事情。所以我就一并跟大家的简单聊聊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还是看看这张图片的创作的背景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今年也会在8月份带队去斯里兰卡拍佛牙节,去年拍的时候我们是分了两天来拍佛牙节,第一天我们是在一个相对机动的情况下去拍摄、感受佛牙节气氛,第二天是我们专门有拍摄的位置区域来给我们拍摄。这张照片是第一天拍的,也就是我们随着整个游行队伍不断的在行走的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个场景。

  当时其实就是小男孩拿着一个魔鬼的面具,我看到他的时候面具是戴在脸上的。在一片黑暗之中,在仅靠佛牙节那些游行队伍一些火把的火光照亮的这么一个场景之中,突然出现一个这么白、这么亮的面具其实真的还是蛮醒目的,而且他跟周围的气氛有点格格不入。佛牙节是大家抬着佛牙舍利出来走一圈,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魔鬼站在这个地方? 而且这个魔鬼面具的形态特别像是一幅著名的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画的《呐喊》(网上也有人管它叫做“尖叫”),是一个人捂着耳朵张大嘴的一个画面。所以我觉得有意思、觉得有趣、觉得有反差、觉得好奇……我就跑过去要拍这张照片。


呐喊(中文)Skrik(挪威文)The Scream(英文)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所以你说要怎么去阅读理解这张照片,我觉得没什么好阅读理解的,我就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好奇,我觉得想去抓取一个不太能常见的一个画面。我这个人拍照其实有一个特点,就是我特别不喜欢、不愿意去拍那些别人也能拍的作品。比如说风光照,站在那个位置,我能拍成那样子别人也能拍那样子,搞不好运气比我好,天气比我好,他拍的比我还漂亮,那还要我干什么呢?我拍出来就好像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我就更愿意去拍一些比较难得的或者有趣的、有意外的、有巧合的场景。,这就是整个照片的拍摄背景。

  在拍摄手法上我是用了闪光灯,我一边冲过去的时候,一边正左手就在打开闪光灯准备拍照。闪光灯的街头摄影能带来一个比较明显的效果:近处的东西会被照得很亮,但远处会急速地变得比较暗。我们原来讲闪光摄影时有讲过,距离远一倍,它的光的亮度是成平方倍数地往下掉,因为整个光被分散到各处去了。所以越近越亮、越远越黑,这样的话就能明显地帮助我去凸显站在我最近的小男孩的亮度,能凸显面具的一个亮度,同时它还能压暗背景的亮度,让整个画面变得相对的简洁一些。

  构图的时候我是想把这个男孩放在比较偏右的一个位置。你可以把它解读为一个黄金分割线,但是我并没有去计算黄金分割线在哪里,我把它放到偏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右侧还有着两个他的家人陪他一起来的。我觉得这两个成年人因为身高不一样,和小孩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面更能交代这个人的年龄状况,交代他的身份。再加上这整组照片本来就是来描述佛牙节的,是一个纪实摄影是要讲故事的,所以我不可能像拍人像、拍肖像、拍写真集那样去刻意的躲开一切杂物,躲开一切闲杂人等,只拍这个人物,那样也是不对的做法。所以总之这张照片的构图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因为他右边有两个人跟他一起,所以我才把他摆在了现在画面偏右的位置。

  还有一个仰角的问题,现在我基本上是一个在他的裤腰带以下的一个高度,在下半的身高度往上仰拍的。这并不是因为我自己蹲得很低,是因为他们都站在栏杆上,因为前面还挡着可能好几千人让他们看不到游行队伍,所以他们是站在栏杆上的。你可以看到小男孩他的左手现在是抱着一根铁杆子的,杆子上面实际上插的是一个旗帜,然后你可以看到男孩的右手边的人物也是在扶着他头顶的铁杆的,这样看上去就有一种好像好几个人“拎着一只鬼”的那种感觉。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我冲过去拍小男孩的时候他特别不好意思,所以他就把面具给放下来了,但是很明显他的放下来以后觉得更不好意思了,因为他突然发现他不带上面具的话就得赤裸着用自己的真面孔朝向我的镜头,因为他取下来的时候我还是依然拿着相机对准他。最后在他犹豫着要不要戴上面具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话,我说让他把面具给戴上去,所以他戴上去我拍了张照片。因为刚刚捂在脸上,所以手还是放在面具的下半部分的,看上去这更像是蒙克的那张画的样子了。

  我今天给大家讲了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收获?首先我发现近来有很多人喜欢过度解读他人作品,其实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因为很多时候这些摄影师们去拍这张作品的初衷可能跟你想象的确实不一样。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只是为了好奇心举起相机去拍摄一个很随机的场景时,其实我们有可能还是下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摄影的技法,它背后其实更多是一种思维、一种想法的支撑:为什么要拍他?我把他拍在画面中哪个位置?而不是现在在网上到处都能看得到的总结出来的什么“一定要黄金分割线构图”、“一定要简洁画面构图”。真正的拍摄是由非常丰富的元素来决定的,而不是有几个所谓的美学公式来决定的。

  最后我想给大家再补充一个小故事。我在上海看摄影展的时候,有一个摄影师就拍了很多看上去有点莫名其妙的画面,就是一些树、路什么的,整组照片叫做《回家》。巧的是摄影师本人就在现场,就有一个观众站在那里跟他交流了很久,我听见他在问摄影师说你拍这些照片是想表达什么?这个时候摄影师给出了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答复,他说:“我更关心的是我把这张照片摆在这的时候,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们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你们会猜测出什么样的故事?”

  你看,摄影师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他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在严谨的创作,他有可能是因为一些意外的场景和好奇心而随机的创作,他还可能是在随机创作之后,在海量的作品中去有意识地选择出了他所想要的那些画面,甚至是他可能什么都没想只是拍。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张照片秀出来以后能让别人想到点什么、思考点什么,这张艺术作品它就是有价值的,它起到了作用,有可能观众心里所想的跟作者心里所想的不一样,完全不是一码事,但是艺术就是这个样子的,它有趣就有趣在这个地方,一百个人看这张作品可以得到一百个不同的答案。我们是没有必要去追究一个真实的或是绝对正确”的答案。

  所以我也总在跟我的学生们说,我们在看别人的作品的时候、在看展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在自己心里面去感受,你不一定要试着把这个东西去总结、归纳、定性或者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更没有必要去跟别人争这张照片是好是坏,在很多时候少说、多看、多拍、多想,这才是正经事。

  最后想问一个小问题,你们能从这张照片里感受到什么?或者你能看出点什么别的东西来,欢迎你的评论区畅所欲言,我非常期待看到你的答复!


  别忘了8月想跟我去斯里兰卡摄影集训营的同学,可以咨询我们的课程顾问小S同学(微信:hello-kato)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80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罗毅_nz

    老师:为什么在微信搜索栏里搜索不到摄影早自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