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维特根斯坦(上)《逻辑哲学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吗?

36.1维特根斯坦(上)《逻辑哲学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吗?

00:00
17:55

《逻辑哲学论》

作者:(奥地利)维特根斯坦 

推荐译本:贺绍甲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维特根斯坦(上)《逻辑哲学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吗?



一、引子


你认为,语言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究竟有什么是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呢?


有什么是可以说的,又有什么是不可说的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语言,我们要说很多话,阅读很多文字。但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没有深入思考过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日用而不知,或者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如此,恰恰就是哲学思考的开始。这里讲的可以说或者不可以说,并不是指因为估计到别人的心理,或者社会风俗禁忌,而选择不说出来;而是在原则上没法说,从根本上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语言本身是不是存在一个看不见的边界?


20世纪的欧洲就有一个这样的哲学家,他一辈子都在处理语言的问题。他就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这一周我们就要来读他的两本代表作。今天首先来读他的《逻辑哲学论》。下一次课程我们一起来读《哲学研究》。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答辩的传奇经过,以及他这本博士论文的由来。


然后,我们概括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作品:奇书《逻辑哲学论》。


紧接着,我来《逻辑哲学论》的核心观点,那就是语言图像论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对可说和不可说之物的区分。



二、传奇的博士论文答辩


1919825日,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带着自己的行囊,回到了维也纳的家中。他的眼窝深陷,在鼻梁的衬托之下显得异常消瘦。此前,他已经在意大利都灵附近的战俘营里被关押了半年多。有战友回忆说,这个男人在战场上异常英勇,有时候似乎是在寻死。


维也纳家中的豪宅依然灯火辉煌,家中仍旧觥筹交错。而这时,他的祖国奥匈帝国已经在一战中灰飞烟灭。回到家中之后,他反复地说要自杀。


这个家族的男性似乎一向被自杀倾向所诅咒——他的三个弟弟先后自杀。他的姐妹们都被吓坏了。


在回家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决定把父亲去世后留给他的巨额财产分掉其中还有一部分匿名资助了不少艺术家和诗人,其中就有著名诗人里尔克。


就在他带回家的行囊里,有一本书的草稿。这是他在过去七年中一点一点积攒写出来的,在战俘营里最终完成。在书稿中,他认为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但这时,他并不打算出版这本书,而决定到奥地利农村去当一个乡村教师。 


那本书稿就是《逻辑哲学论》,而这个消瘦的战俘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人,关于他的生平我将在下一次课程里来加以介绍。


维特根斯坦一辈子有很多传奇故事,其中最传奇的大概就是博士论文答辩了。




1929年维特根斯坦历经漂泊,回到了剑桥大学。在此之前,他在奥地利乡村当了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他的导师,当时名声在外的著名哲学家和作家罗素非常爱才。


他很想帮助维特根斯坦,为了能让他在继续哲学之路,要让他获得一个博士学位。罗素就建议维特根斯坦用《逻辑哲学论》来参加答辩。


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最牛的博士论文答辩。


我们知道,一般的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论文答辩人对答辩委员会的导师是毕恭毕敬的。教授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刁钻的问题,来为难或者说挑战博士答辩人。


维特根斯坦参加答辩的时候,罗素、摩尔和魏斯曼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这三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授。


摩尔知道维特根斯坦脾气不好,所以在答辩过程中一言不发,气氛颇为尴尬。所有人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罗素对摩尔说: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啊。


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


于是,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答辩就这样方式通过结束了。


维特根斯坦获得了他的博士头衔。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一个问题也没有提。而且博士生这样嘲笑答辩委员会,而且还顺利通过。可能维特根斯坦是我所知道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子了。


不过,摩尔并没有感觉受到冒犯,他对维特根斯坦的论文评价颇高。他说: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天才,就算我看走了眼,这篇论文依然超过了很多博士论文的水准。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的。




三、《逻辑哲学论》和语言图像论


维特根斯坦生前只出版过一本学术专著,那就是1921年的《逻辑哲学论》。


这本书可能是20世纪密度最高的一本哲学书了。


它的篇幅很小,只有两万多字,中文的翻译版本只有薄薄的几十页。


这本书的标题是摩尔起的,叫做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就像前面介绍的那样,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是他在一战期间在战壕里写的。一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在意大利的战俘营里完成了该书。


《逻辑哲学论》是他前期的代表作,1921年最初的德语版发表在奥地利的一个哲学期刊《自然哲学年鉴》上。后来,摩尔建议使用拉丁文标题,1922年出版了德语英语对照版。而他后期的代表作《哲学研究》是在死后第二年,在1953年才出版的。


下一次课程里,我们将来详细介绍《哲学研究》的内容。


罗素为了帮助维特根斯坦出版《逻辑哲学论》,甚至为他写了一篇序言。但维特根斯坦对英译本和罗素的序言都非常不满。他说甚至说,罗素根本没有理解他的思想。



《逻辑哲学论》是一本奇书,它一共只有7个命题。用多级连续编号系统1,2,3……7来编排。每个命题下面还有次级的命题,例如1.1,1.2,1.21等等。


命题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事情。


命题1.1: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被叫做语言图像论。概括起来说,它要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语言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语言是对一件事情的图像式的描摹。


维特根斯坦一辈子都试图穿越语言的迷宫。他意识到人是无法脱离语言来思考的,或者说,语言就是我们思维的边界。


那么维特根斯坦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呢?


据说,维特根斯坦有一天在读报纸。报纸上说,法庭用模型汽车来重现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


于是,维特根斯坦立即想到了这一点。例如,用一辆模型卡车和一辆模型自行车来表示两者相撞。


这里有两组对应关系:首先,模型对应现实中的对象。也就是说,模型卡车对应现实中的卡车;模型自行车对应现实中的自行车;


其次,模型之间的关系对应现实事件中的关系。例如车撞倒自行车对应模型卡车撞倒模型自行车。而这里模型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就等于是语言中的命题。


命题中的各个部分和图像中的每个部分一一对应


换句话说,维特根斯坦认识到,语言、思想和世界三者之间具有同构性。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所以语言才能用来描绘世界和思想。



不过维特根斯坦的思考远远不止简单的描绘。他还考虑到了逻辑中的可能世界。


维特根斯坦区分了事态Sachverhalt)和事实Tatsache)。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图像仅仅是世界中的一种可能性。命题可能组合起来的方式(即事态)要远远大于现实发生的情况(即事实)。事态构成了一个逻辑空间:也就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个思想的世界;后者,也是就事实,才构成了一个现实的世界。


我们还是用法庭上模型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例如,卡车可能撞倒了自行车,也可能没有撞倒自行车。但在现实中,两者必居其一。例如,卡车撞到了自行车。


但我们依然可以设想一个反事实的情况,那就是他们没有相撞。


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另一些情况:例如,卡车上装了一辆自行车,或者卡车拖着自行车。不过,我们却无法想象,卡车欺骗了一辆自行车这句话的图像。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的是,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种不同的本体论:世界的本质不是物,也不是精神,而是事态,也就对象之间的关系连接。


在这里,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存在一个根本的不同。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需要首先确定一个语词的意义。但维特根斯坦并不在意单个语词的意义。语词仅仅指向了对象,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语言是事态的图像,而不是对象的图像。因此,基本的意义是在图像中,也就是在命题中。


语言好像是图像一样。通过呈现一个图像,这样另一个人就明白了你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曾经认为,他写完《逻辑哲学论》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哲学问题。


所以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全世界最后一本哲学书了。


他写完这本书,就一个人去浪迹天涯去了。维特根斯坦甚至花了好几年时间,为他的姐姐在维也纳设计了一栋房子。


这栋建筑至今还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显得有些超前了。房子的线条非常简洁,一点装饰都没有。维特根斯坦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安装门窗和把手。


最后,他发现整栋建筑里有一处让他自己很不满意。原因是有一件房间的天花板太低了。


于是,他力排众议,砸掉了天花板,重新建了一个天花板。但仅仅把天花板抬高了三厘米而已。


他就是这样一个较真,也可能是有强迫症的人。



四、可说的和不可说的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语言的边界在哪里?为此,他在《逻辑哲学论》里区分了可说不可说的


他在全书的前言中写道:对可以说的,要说清楚;对不可言说的,要保持沉默。而全书的第七个命题就是: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保持沉默。


德语是: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ss man schweigen.


维特根斯坦先要完成一个划界工作:我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只有那些能够被描述为事态或事实的,才是语言可以说的东西。


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设想了一种排除了所有废话和逻辑错误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有时也忘记了语言的存在,而语言本身是有其逻辑结构的。语言是我们理解、描绘和在世界中相处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工具。


维特根斯坦自信满满地认为《逻辑哲学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不可说而必须保持沉默的呢?


第一类不可说的是命题本身的逻辑形式。


维特根斯坦区分了:可以说的,和被显示出来的。能够被显示出来的东西,不能给说出来。逻辑形式就是被显示出来的,而不是被说出来。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例如,我有一张瓦格纳交响乐的胶木唱片。唱片上的纹路可以说,就是瓦格纳音乐的图像。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被说出来的,而是被显示出来的。只有当我们把唱片放在唱片机上,音乐响起的时候,两者的关系就被显示了。


这种显示,不能被语言的言说所替代的。另一些不可说的包括:伦理、美学和宗教的观念。因为在这些领域中,语言都是不在描述事态,而是在进行评价、给出规范,以及对生活给出意义和目标。


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这些领域是不重要的。恰恰相反,他一辈子都非常关注伦理、美和宗教。但是他的早期观点认为,我们的语言不能对它们产生有效的图像而已。


维特根斯坦甚至说过:世界的意义是在世界之外的。因此,很多哲学家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带有大量的神秘主义元素。


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处,维特根斯坦说: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完全没有触及到。



五、结尾


维特根斯坦自己在《逻辑哲学论》6.54中这样评价他自己的哲学工作:我的命题可以这样来说明:理解我的人当他通过这些命题——根据这些命题——越过这些命题时,他可以说是在爬上梯子之后把梯子抛掉了……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那时,他才能正确地看世界。


对于维特根斯坦谈来说,哲学不是一套学说,而是一种活动。哲学的结果不是建构一整套哲学理论,而是要使得命题本身清晰起来。换句话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得思想清晰,为思想本身划定界限。但是维特根斯坦在后期作品《哲学研究》中彻底颠覆了自己的这种看法。


下一次课程我就要来看看,为何会发生这种颠覆的。



好的,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了一下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答辩的传奇经过,以及他这本博士论文的由来。


然后,我们概括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作品:奇书《逻辑哲学论》的成书背景。


紧接着,我着重分析了《逻辑哲学论》的核心观点,那就是语言图像论


最后,我们来介绍了一下,维特根斯坦对可说和不可说之物的区分。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有什么是我们的无法言说的吗,或者说我们的语言有界限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__cai

    但是维特根斯坦自己在写作自己的哲学著作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自己定下来的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的规则。

    复旦郁喆隽 回复 @___cai: 所以他说自己的哲学是梯子,之后可以扔掉

  • 刘知辅

    是他的三个哥哥吧,维特根斯坦是最小的吧

    万物一理 回复 @刘知辅: 你说的对

  • 唯我独标

    除了艺术难以完全用语言描述以外,人的各种感官带来的感觉也无法完全被言说。例如闻到的气味,食物的口味,以及痛觉等等,这些感觉很难通过语言准确传达,在语言中大都采用类比的方式模糊传达,即使有些感觉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描述,但人们依然无法准确体会对应的感觉。语言图像论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只有图像化的感受较为容易传达。与上述外界直接刺激相关或相雷同的是,人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内心感受也难以准确表达,即子非鱼和子非我的故事。依照这个思路总结起来就是,图像化的事实容易量化和表达,但通过各种神经递质或激素引起的颅内变化难以用语言表达。

    暴力鳥 回复 @唯我独标: 你说的恰恰和维特根斯坦相反

  • 听友93349829

    可说和不可说,还是不太懂

    kenny2021 回复 @听友93349829: 你们学哲学,不能用学鸡汤的思路去学,而要用观察客观规律的思路去学。LW不是跟你说道理,是给你总结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你说的话只有话本身是逻辑,其它信息, 是在沉默中传递的。比如“鸡会生蛋”这句话,鸡在生蛋这个集合中,这是逻辑,这是可以被逻辑清晰表达的,但鸡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只能在沉默中传递的。你当然可以继续挖掘鸡的其它细节,但你的每个表述,都有只能沉默中传递的部分。LW定义了一个基于空间表达逻辑的语言,但他无法表述沉默中传递的那个部分。

  • 用户5458019577

    我觉得世界上没什么不可说的东西,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对事物的近似描述,无论具体还是抽象的事物,语言描述只有清晰一点和模糊一点的量化区别,没有本质区别

  • 大旺大旺

  • 妙兒_

    我想语言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维度,语言可以传递真实,也可以被使用者有意编造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交流而言,表达者的真实意愿并不一定被倾听者接收到,但是,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会比语言来得更加准确。对于感知了解这个世界而言,某一种香气、某一种美食的味道、某一处风景或格局赋予的特别的感受应是语言无法表达的。

  • 玉宇_gb

    思在语言中,没有语言能说清思。

  • 冬冬rw

    今天早晨酒店退房,前台服务员非常友善地问我:“请您确认没有什么东西遗忘在房间了。” 遗忘了就是遗忘了,我也无法确认。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冬冬rw: 遗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