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巡礼”第24期:
宋朝:中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以很多方面来说,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宋朝似乎总给我们积弱不振,国库亏损,武力低落的印象,然而近来有许多人为这个观点平反,表示大宋其实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科技进步、思想开放”时代,在文化教育上也有高度的水平。
首先在科技层面上,当时的生产、航海技术、武器与农业等技术上的革新,可以说是独步全球,因此社会安定富裕、经济发达;物质层面丰富了,精神层面也需要满足,与之相提并论的,就是宋朝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也如繁花盛开,在文学与艺术等方面,宋朝皆带来伟大的成就。
上承唐代,下启明清盛世,站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坐标上,宋朝的美学观也受到高度的赞扬,尤其在宋徽宗时代,对于中国绘画的进程,更是有重大的影响。
宋徽宗《瑞鹤图》
除了对绘画技法的琢磨,还有对写实功力的掌握,宋朝对于艺术的审美观点,还讲求了一种“诗意”,因此有许多流传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例如画学的考试中,给各位考生的题目为“踏花归去马蹄香”,看到考题,一般人可能会直接画出马踏花丛,但如果只是这样,说明考生的境界不够。得到最高赞扬的考生,描绘一群蝴蝶追逐着马蹄,全画看不见一朵花,但似乎闻到了花香,多么富有诗意。
由于经济的繁荣,宋朝人很注重眼前的现实利益与享受,对于宗教上的观念,相对淡薄许多,与过去的朝代相比,宗教艺术在宋朝,几乎呈现停滞的状态,反倒是花鸟画与山水画,变成了城市生活外的精神向往,并且高度发展。此外,这个时期的院体画与文人画,也都是我们可以关注的层面。
上一期我们谈到萌芽阶段的山水画,在宋朝发展出高度的“黄金时代”。与五代的“荆关董巨”一样,宋朝也有四位特别值得注意的山水画家,织就了这个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他们就是李成、郭熙、范寬、米芾,被后世并称为“李郭范米”,我们在之后几期也会详细介绍。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再来谈到院体画。所谓的“院体”,就是由画院所发展出来的绘画风格,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学院风格”。院体画在宋徽宗时期最发达,虽然画院的制度不是宋徽宗所创立的,但徽宗是最重视画院发展的皇帝,当然这也与他雅好文艺,并且自己就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有关;从他流传的画作与名闻后世的瘦金体书法,都可以看到这位“别无他好,惟好画耳”的皇帝的审美。
特别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文人画。与元代以后所认知、那些高风亮节的文人不同,在宋朝,指的是文人在闲暇时的作画,他们没有院体画对于技巧的精工琢磨,也不带有目的性,只是单纯因为喜爱、好玩与情感抒发,他们没有框架,反而更加自由灵活,增添了许多绘画的趣味性。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大文学家苏轼。苏轼除了诗文以外,在绘画上的贡献也不容小觑,甚至被奉为宋朝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也正式确立了从唐代王维以来,“诗书画合一”的文人画境界,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审美意趣上崇高的地位。
苏轼《潇湘竹石图》
当然,谈到科技与经济的层面,绝不能不提这件如雷贯耳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这件作品的画家张择端,就是北宋末年的画院待诏。《清明上河图》在宋朝灭亡之后流落民间,历来模仿的版本众多,经过专家鉴定,只有北京故宫收藏的长卷是真迹。我们可以从这件画作中,最直接了解到宋朝的风俗面貌,以及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首都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沿着汴河,我们可以从热闹繁华的大街延伸到郊外,形形色色的人潮与店铺、拥挤的大街,跃然纸上,人物的空间深度,与精细的描写,让这件作品高居中国绘画史上市井画的翘楚地位,甚至引起后世的争相模仿,世界各地的临摹作品,就有三十多件,光两岸就有将近二十件。
存于台北故宫的版本中,甚至还有由清代宫廷画家所绘,颜色艳丽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可见这件作品多么深植人心,连清代皇帝都爱。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绘画类别,其实宋朝还有许多精彩的艺术形式,例如举世闻名、存世数量极少、前阵子才刚于香港拍出2.6亿港元天价的汝窑,也是宋朝最为知名的工艺产物,其若谦谦君子般温润的色泽,与简约内敛的形制,反映出宋朝的审美品味。
这是个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古典美学发展的最高峰,且让我们在往后的几期节目中,带领各位走进宋朝,走进中国美术史上最璀璨的一页。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柳一尘”协助播音
背景BGM:
林薇薇《千秋此意》(伴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