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然眼花了,耳背了,背驼了,但是心里却跟明镜一样透亮,他们明事理。
父母老了,如同天边的残阳,看着璀璨夺目,却充满了无力感。
楼下邻居家住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年过六十,老家在遥远的北方城市哈尔滨。
楼上楼下每次见面都会乐呵呵的与我打招呼,而我也喜欢陪她聊上几句。
今天好冷啊!这么早就出门呀?买了这么多好菜,今天是不是有客人?
她与我母亲的年龄相仿,喜欢的口头禅也一模一样。
每天早晨我出门送孩子读书,总能看到老人牵着孙子的小手,一高一矮两个身影在晨光的沐浴中慢慢走远。
因为是自己带孩子,早起晚归的日子让我特别羡慕他们家的生活。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尤其家里有这么一位说话得体、做事井井有条的老太太,让我感觉她女儿肯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一次与邻居女主人闲聊,我的羡慕之情赤裸裸地挂在脸上:你看你多好啊,老公疼,老妈爱。
谁知她叹了一口气说,我的婚姻算幸福吧,只可惜委屈了老妈。
当初邻居两口子刚到这座城市发展,婚后两个人的事业都处于上升期,儿子没人带成为他们头痛的大难题。
请保姆吧,看着每天新闻中黑心保姆的案例,哪个人放心将孩子12小时交给一个陌生人?
让奶奶带吧,老人家说自己腰痛干不了这个活。
没办法,邻居只能求助于远在哈尔滨的父母。
爸爸接到她的电话,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明天就让你妈坐火车过去,你们就放心上班吧。”
经历了两天一夜的长途跋涉后,老人终于从老家辗转到了陌生的城市,
想着又能像小时候一样每天都守在老妈身边,邻居心里也乐开了花。
都说“隔代育儿”容易有摩擦,为了防止以后老公与老妈之间闹矛盾,
她提前交代了一些注意的细节,当着他们两个人的面发了一个小誓言:
希望大家以后互相包容,多多体谅。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老人来了不到一个月,家里就经常充斥着各种不和谐的声音:
孩子不好好吃饭,半天饭没吃几口。
老人担心孩子挨饿,勺子刚拿起来,老公就在一旁说:
“他都多大了,自己没手呀。”
看到妈妈的脸色不好看,想着老人也是好心,就想帮老人说句话。
结果正在气头上的老公顺带连她一起教育了一番:
“都是你们惯的,看看孩子都成什么样了?”
虽然知道自己和老人确实溺爱孩子,也有不对的地方,但是老公这种处事的态度也着实伤人。
当晚,家里鸡飞狗跳,一片狼藉。
还有一次孩子玩滑梯不小心磕到了头,虽然伤口不大,但是隐约沁出了血丝。
老人心痛不已,早已自责了自己一万遍。
结果看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她老公脱口而出:“你会不会带孩子啊?”
心急火燎赶来的邻居,心里原本也有一丝埋怨。
可是当老公这样不近人情的话一出口,看到老妈默默流下的眼泪,无名火一下就爆发了,接着又是一场充满硝烟的战争。
经过两次的交锋之后,老人明白女儿的心思,不想因为自己破坏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
所以,学会了“少问、少说”的生活方式。
邻居自然知道老妈的脾气,年轻时有名的泼辣,凡事喜欢与人争论。
如今为了她像是换了一个性格,心中愧疚不已。
看似幸福的婚姻中,其实藏着父母的委屈。
因为能力有限,我们需要父母赞助买房子;
因为经济压力大,我们需要父母伺候月子;
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我们需要父母照顾孩子;
多少因为育儿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其实都隐藏着这样一个矛盾的信息:
我们一边“嫌弃”父母,一边又不得不依赖父母。
年过半百的父母,本来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即使不熟悉城市的道路,不习惯城市的高楼,
但是因为你的一句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的更轻松一些,毫不犹豫的满口答应,重新整装待发,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超级英雄”。
我每天都能在公交站台看到操持着不同方言的老人,他们有的来自四川,有的来自陕西,有的来自新疆,有的来自北京······
有的发髻斑白,有的瘦小嶙峋,在零上5度左右的冷风中一边张望着车来的方向,一边不停地搓动双手·······
有的老人从着装上看,可能来自偏远的山区,佝偻的后背上有一个泛着岁月光泽的小竹篓,小时候背过你,现在又背起你的孩子。
他们可以自如地穿梭在家乡看不到任何路标的山路上,却在高楼林立、指示标明显的城市中迷了路。
经常能看到有一些新加入接送队伍的老人,第一次坐去往孙子、孙女或者外孙、外孙女幼儿园的公交车,他们谦逊而自卑地向周围的人问路:
“不好意思啊,去某某幼儿园坐几路车呀?我头一次来,哪里是哪里都搞不清楚。”
我不喜欢冬天,不是因为这个季节寒冷,而是很多本来可以颐享天年的老人,
为了生活,为了爱,在寒风中奔波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酸。
也许你会说,我还是很爱父母的,我会给他们买新衣服,带他们出门旅游。
但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对于老年人来说,能舒服健康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是他们最盼望的事情。
操劳了一辈子,他们真的很累了。
虽然你不想埋怨他们,但是更多的时候,你依然忍不住会埋怨,因为你更爱自己的孩子。
与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隔代养孩子过日子,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成全了自己,委屈了父母。
姑妈一家早出晚归靠种田把表哥送到了北方的大学,毕业后表哥留在了天津成家立业,
年近六十岁的姑妈和老公闲来无事种种菜养养鸭,傍晚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沿着村里的土路,从东头溜达到西头。
表嫂生孩子之前,姑妈就被接到了天津照顾小孩。
对于一个农村的老太太来说,没读过书,不会坐公交坐地铁,看不懂地图,
找不到方向,同一个单元的大门家家户户都紧闭,连个聊天说话的人都没有。
但是看看孝顺的儿子,可爱的孙女,所有的苦闷姑妈都咽到了肚里。
但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哪有锅碗不碰瓢盆的道理,尤其还存在千年难处的婆媳关系问题。
姑妈年轻的时候就自尊心很强,碰巧儿媳也不是一个软性子,
隔三差五因为“菜炒的太咸了,孩子衣服穿得多了少了”的琐碎事情烦来烦去,表哥夹在中间也很为难。
有一次姑妈打电话向姑父诉苦:“要不是儿子很孝顺,我早不想待在这了,每天和坐牢一样难受。”
我们总以为人老了,就闲了,每天都有大把的空余时间,空着也是空着。
我是他们的孩子,他不帮我谁帮我。
但是你想过吗?
他们忙了一辈子,终于有空闲可以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种花、跳舞、下棋、看书,
还没有闲到必须要伺候你们和带你们的孩子。
之所以无条件的帮你,除了爱,别无其他。
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父亲对出嫁的女儿说:
“你们之间的矛盾和不高兴,不要给我讲,因为你终会原谅他,但我不会。”
如今我已为人妻,更能体会到父母袒护我的深意。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女有一个不幸福的婚姻,所以他们甘愿成全你们的幸福,无底线地委屈自己。
中国民众有一个偏颇的心理,他们认为越亲近人的帮助就越“廉价”。
父母是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人,所以很多夫妻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就应该帮我们。
我们好像很厉害,不顺心就可以对父母各种喊;
我们好像很厉害,没事就可以和父母吵架;
我们好像很厉害,可以把父母当佣人呼来唤去;
对于陌生人的一个帮助,我们还会心存感激,小心翼翼的维系彼此的关系,
为什么这个帮助的对象换成了自己的父母,却变了味道呢?
不管你是远嫁的女儿,婆家的儿媳,父母身边的儿子,还是丈母娘家的女婿,
希望我们都能拿出“求人办事”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住在你身边的老人。
也许他们育儿观念落后,生活习惯不同,爱唠叨,喜欢指责,甚至还有很多你看着不入眼的小毛病。
但是请学会用平等、尊重、理解的眼光去看待,换一种口气去交流沟通。
他们虽然眼花了,耳背了,背驼了,但是心里却跟明镜一样透亮,他们明事理。
父母老了,如同天边的残阳,看着璀璨夺目,却充满了无力感。
在他们愿意用老残的生命来助你延续新生活的时候,请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指责,不要让他们默默受委屈。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老师声音很好听,喜欢。
敢对你发脾气的人有两种,一是父母,二是子女。因为你爱他们,同时也是弱者。
欠父母的恩情一辈子永远还不完。
有书 回复 @5_ybeawh: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多一些陪伴吧,不要让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另外,喜欢有书君的内容,记得给有书君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