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集】海瑞:权力病人

【第四十集】海瑞:权力病人

00:00
13:3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提及清官,海瑞绝对是时代先锋似的人物,我们都知道他生活勤俭、一生为民,是一位难得好官,他痛恨官场腐败、他直指皇帝昏庸,它犹如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但是他这一生却屡屡碰壁,难得重用,这是为什么呢?海瑞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


海瑞最崇拜的人其实就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官员们定下了非常低的俸禄。这既是因为刚刚建国,财政困难。也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贫民,他对官员们有一种仇恨的潜意识。第三是因为做官的读书人读的都是孔孟之道,在这套教育理论下,读书人的入仕就不应为一已私利,薄俸正好有利于他们砥砺节操,保持正气。这就是孟子说的“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低薪制其实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政治传统,不过向明朝这么低的俸禄还是难以让官员生存的。但是大明王朝仍旧是一个官本位王朝,各级官员权力不受约束。而且因为国际也没有一个现代化的财政系统,所以各级官员往自己口袋里放钱,就象吃饭夹菜一样容易。这种制度的荒悖,正如同“渴马守水,恶犬护肉”,导致官员们的整体腐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做清官,一丝不取,结果就是甘于正常人无法忍受的贫穷。另一种就是遵照官场“潜规则”,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持开支,支撑关系网的建立。而一旦越限,人们的欲望往往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蔓延成制度性腐败。对于制度性腐败,历代以来,对付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杀”,从肉体上消灭贪官。另一个就是“教育”,通过树立典型,大力表彰,提倡正确的导向,来感动人教育人转化人。这两种办法都难有成效。历代以来,以朱元璋惩贪最为坚定,对官员要求最为严苛,然而,偏偏是他定下一系列惩贪祖制的明王朝,腐败得登峰造极,最终因腐败而亡国。海瑞生活在晚明时期,他看到了一系列问题,但他偏偏要坚守圣人之道,做出格表率,甚至他还主动上书皇帝,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仿效贾谊向汉文帝痛哭流涕上《治安策》的榜样,向嘉靖皇帝呈上《治安巯》,引起朝野轰动,一时间直声震天下。这道使他留名千载的“骂皇帝疏”中言辞激烈,海瑞公开向明世宗提出警告,要他“翻然悔悟,日视正朝,与宰辅九卿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君道之误”。他毫不掩饰地指出“君道之误外,”“大端在修醮”,所谓“修醮”就是清虚学道,以至于“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外。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海瑞批评的有没有错呢?其实是没问题的,因为嘉靖皇帝确实是可以算做是一个典型的“昏君”。这个人的个性很强,行事荒唐且固执已见,从不与大臣妥协。嘉靖皇帝特别钟情于方术,成天忙着练长生不老药,后来因为宫女发起刺杀行动险些要了他的命,他干脆不再上朝搬出皇宫,专心修炼去了。大臣们起初也曾拼死相争,然而争不过这位“性刚”的皇帝。


但是这个时候担任京官的海瑞偏要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他眼看皇帝无道朝政日非的桩桩件件呈现在他面前。他的道德观、责任感使他无法保持沉默。海瑞只承认天理,不承认形势。嘉靖皇帝有“性刚”,海瑞的“刚性”更硬。皇帝无道,臣子直言,这对海瑞来说,就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

嘉靖虽然行事荒唐但绝不是个软柿子,他即位之初一怒之下廷杖180人,其中17人被当场打死。所以海瑞在奏疏中甚至直接拿皇帝的年号打茬,他说“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样的批评真是鞭辟入里,无所顾忌。


海瑞之所以敢于如此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因为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上疏前,他买了棺材,诀别了妻子,把后事托付给同乡庶吉士王弘诲。他十分感慨于“今之医国者只一味甘草,处世者只两字乡愿,古治之盛何由而见?”

嘉靖皇帝看了这份奏疏,大发雷霆,气得往地上一摔,过了一会儿,又拿来再三阅读,为之感动叹息“此人可方比干。”过后,又密谕内阁首辅徐阶“今人心之恨不新其政,此物可见也,他说的都是。”由此可见,海瑞上疏的意图还是明白的,但明世宗为了自己的面子与威望,虽未把他处死,仍将他打入监狱。据说,当时明世宗欲处死海瑞,徐阶从旁劝说“瑞固草野倨侮,然不过仰恃圣明,以要领之死沽直耳,彼甘于祸,则无务以祸穷之彼求大名,则无务以名成之,容而置之,彼计失而圣德广矣。”海瑞这才免于一死。


《治安疏》的出现直接否定了嘉靖帝的一切,将他的权柄和权术嘲笑的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对于嘉靖帝造成直接的巨大精神打击,可是嘉靖帝为什么不能杀掉海瑞,因为嘉靖帝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杀掉海瑞必须要一个理由。可是如果找不到一个过硬的理由,杀掉海瑞就等于承认了他的《治安疏》。海瑞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得烂漫,天真得透明,天真得让人无法不感动。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的真诚,看到了海瑞高举着的一颗拳拳之心。海瑞写此疏,并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皇帝为了天下。他骂得激烈,是因为他爱得深沉。海瑞所言,其实在皇帝看来,也是完全附合圣人之道,气势滔滔,不容辨驳。


海瑞所秉承的“天地正义”的来源,是什么?是圣人之理。圣人是哪些圣人?是孔子、是孟子。孔子、孟子是圣人吗?是,但是他们只是儒家的圣人。也就是说,海瑞是儒家学派坚定的继承者,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政治思想,他的人生抱负,全部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儒家一定正确么?不一定。抛开对不对先不说,是每个人都秉持儒家治国思想么?不是。嘉靖的治国思想核心就是道家思想。


海瑞向嘉靖帝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天下的治与不治,只在圣人之道得没有得到贯彻。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皇帝一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

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权力神话,支撑着海瑞一生,也支撑着中华民族渡过了几千年的艰难岁月。这个神话其实是个圈套,它告诉人们,一个社会或者一个人达到幸福彼岸的道路已经为圣人指出。因此,幸福就在眼前,垂手可得。问题是,圣人之言恍兮惚兮,如何百分之百贯彻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幸福,那原因必然是你没有贯彻正确。


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在试图通过贯彻圣人之言达到幸福彼岸的努力中度过的,几千年了,圣人们许诺的“大同世界”从来没有降落过人间,“太平盛世”从来只是战乱和灾荒中的短暂喘息。在圣人之言人人讽颂之时,人们举目所见,只有混乱、僵滞和穷困。从来没有人怀疑圣人之言是否正确,没有人跳出这个神话的陷阱。人们只是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


但是我为什么说海瑞是个权力病人呢?因为从他对嘉靖的情感上来分析,总觉得他有一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在1567年1月23日固执的嘉靖帝仍旧没能完成他自己长生不老的意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此时的海瑞还被他关在牢里。当牢头给海瑞送来了一席酒菜的时候。他以为皇帝要下令杀它了,所以海瑞开怀畅饮。酒足饭饱之后,牢头就问他:”知道为什么送先生酒席吗?”海瑞说:想让我当饱死鬼罢。老头告诉他:不是这意思,而是嘉靖皇帝今天驾崩了,先生您要出狱了,早晚得大用!


但是戏剧化的一幕是海瑞的表现,根据《明史海瑞传》的记载,海瑞闻听,“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也就是悲痛的就跟死了爹妈似的,我们肯定不能理解一个将自己下大狱的人死了,要按照常人高兴还来不急,起码先出了一口怨气,但是海瑞却像是对嘉靖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是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嘛?


不过如果结合我们刚才讲的海瑞的理想信念的话,其实不难理解他这样悲痛的原因,在儒家的伦理政治体系中,君为政本,从伦理上讲,君臣重于父子。帝制时代的士人对皇帝,本能的有一种如夫如父的感觉。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其心理真象失恋的状态。而孟子则认为人小的时候,爱自己的父母。长大了则爱女人。而入仕之后,就会爱君主。如果君主没有注意到自己,就会因单相思而受煎熬,是所谓热中。海瑞批评嘉靖皇帝的昏庸是真实的,但他对皇帝的崩逝而撕心裂肺的痛彻心扉也是真实的。


因为在深受儒学浸染的海瑞看来,嘉靖皇帝就是他的希望和尽忠的对象。不管皇帝如何对待臣子,从伦理上讲,都是恩典,臣子只能够欢喜承受,不能有丝毫怨言,这叫雷霆雨露均是天恩。而嘉靖皇帝去世,对于海瑞来说就是丧父一般,这种忠君观念的由于不断内化,在海瑞心里达到了高度情愫化的境界,以至超越了理智的范围。海瑞一生的天真单纯也在嘉靖历史这一瞬间表现出来了,因为海瑞哭出了忠臣本色,哭出了真诚和单纯。


 公元1572年大明隆庆六年,嘉靖皇帝的继任者明穆宗去世,十岁的神宗继位,明朝最有能力的大臣之一张居正继任为首辅。张居正是翰林出身,饱学之士,是海瑞的同道,有着推行圣人之学的共同志向。但是张居正却始终不用海瑞,这是为何呢?其实张居正也有关批示,他说:“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这样的人只能享受名誉上的尊重,不能任为实职。虽然都信奉孔孟之道,但是张居正为人行事却与海瑞大有不同。张居正既能侃侃而谈圣人之言,又能精通中国社会表面秩序下的真正规则,并且运用精熟。他没有徐阶的天真,认为海瑞能够为他的班子建立政绩,也没有高拱的阴险,想用海瑞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他不能用海瑞。张居正的这段点评说出了海瑞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瑞虽然忠诚骨鲠,时时刻刻遵守圣人之道,可是却只能“坐镇雅俗”,做个政治牌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宋諝昀

    为何没有元朝,三千多年的权力历史不完美,建议补充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