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施乐——成就苹果和微软的梦工厂

8.4 施乐——成就苹果和微软的梦工厂

00:00
19:04

课堂笔记 


这节课重点讲美国的施乐公司。1938年,物理学家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明了静电复印技术,施乐公司创始人约瑟夫·C·威尔逊(Joseph C. Wilson)在1948年签下了静电复印的商业化协议,1955年第一台静电复印机被投入市场。在英语世界,施乐【zɪrɑ:ks】和复印是同一个意思。在没有个人计算机,仅有打字机的时代,复印机大大改善了办公流程。1963年,第一台可以使用普通纸的复印机施乐813诞生,借助它施乐公司在1960年代迅速扩张,仅靠销售复印机就在1965年取得了5亿美元的营收。1964年,施乐公司推出了又一项著名的现代工具,传真机。70年代末,施乐将传真机、复印机结合,生产出了现在办公室中有的多用途复印机的概念。在之后的年代里,施乐通过收购等手段增加了金融、缩微胶片、数据系统、办公文件服务等业务。1960年代初期,施乐公司为了把业务扩展至亚洲,与富士胶片各出资一半成立了富士施乐。最初,这家公司主要的业务仅仅是销售,但在1970年代开始也设立了研发机构,开始研发办公设备。2001年,施乐把中国和香港的业务也转让给了富士施乐,富士在合资公司里的股份上升到75%。但全球办公无纸化是趋势,靠销售复印机、打印机为主要业务的施乐业绩在下滑。2016年底,施乐公司将打印流程外包业务分拆,公司仅有打印文档技术及打印文档外包业务。施乐公司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2018年3月31日,该公司总收入为24.35亿美元(约合154.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0.8%。


今年2月,富士胶片日前宣布,将收购美国办公设备公司施乐Xerox,富士胶片将取得施乐公司50.1% 的股份,并将施乐公司与两者在1962年成立的合资公司富士施乐合并,合并之后施乐的业务将全部并入富士施乐,预计在全球裁员1万人,施乐的单独品牌可能会消失。富士胶片理论上需要支付61亿美元收购施乐的股份,但实际上通过借用富士施乐企业价值的交易方式,实际交易并不涉及现金。5月,据纽约法庭判决,富士胶片控股公司(4901.T)与美国施乐公司(XRX.N)的合并在周五被按下“暂停键”,企图阻挠该交易的激进投资者们目前获得了胜利。在投资者达尔文·迪森提起对该交易的诉讼并要求加入董事会后,美国重新审查了该交易。施乐表示不同意裁决,“将立即上诉法院的裁决”。“公司强烈认为,应允许其股东行使投票权并自行决定权。”它认为与富士施乐的合并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最佳途径。在全球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之际,该公司可借助这桩合并交易加强与一个具有创新思想合作伙伴的关系,并打入高科技标签和工业打印等新领域。此外,该交易还可使两家公司节省17亿美元成本,包括富士胶片将通过裁员1万人和关闭合资公司厂房所节省的4.5亿美元。“施乐董事会采取了严格的程序,以达成批准该交易的决定,包括全面审查公司的战略和财务选择,以及在10个月内与富士胶片谈判中的潜在交易结构。”


1970年,施乐成立了帕罗奥图研究中心。【最成功的公司研究所】这家位于硅谷附近的研究中心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空军、斯坦福大学吸收了很多研究员,拿出了很多重要发明,比如鼠标、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GUI)、激光打印机、以太网技术、计算机文本编辑器等等。最著名的是施乐1981年商业化的,可以让用户在电脑屏幕上用鼠标点击操作的图形界面。图形界面是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之一,但当年发明它的施乐公司却认为它不重要,最初具有图形界面的施乐Star计算机只卖出了25000台,就把这个技术卖给了IBM。1980年初,乔布斯和盖茨都在施乐帕罗奥图研究中心看到了最初的图形界面。1983年,乔布斯的苹果正式推出了具有图形界面、用自己女儿名字命名的Lisa计算机。但在同一年,盖茨拿出了具有图形界面的Windows1.0。乔布斯怒不可遏,差人把盖茨叫到苹果公司,怒斥他剽窃苹果的创意。盖茨的回应就是那句著名的话:我们都有个有钱的邻居叫施乐,当我闯进他们家想偷电视的时候,发现你已经把它偷走了。


硅谷研发中心获得成功的源泉是它拥有的高端人才。六个因素使这些人聚集在这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环境中。一是施乐对科研的巨额资金投入; 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买方市场,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创办时,正值越南战争结束 后美国经济不振,政府裁减研究人员; 三是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当时计算机技术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四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高质量的管理,他们知人善任,给研究人员充分授权,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命令,没有指示,没有任务期限,自由实验是无价之宝;五是优厚的报酬,施乐给研究人员的年薪在 20 世纪70 年代为30000~35000美元,这对一个新毕业的博士来说相当不错;因此这种情形很快就有所改观。虽然施乐公司从未对研发中心的高超技术全部实现商品化,但它还是从这些创新中赚取了数十亿美元,超出了资金投入的许多倍。


有几位创办研发中心的有功之臣值得一提。施乐的首席科学家杰克·戈德曼 (Jack Goldman) 在1969年5月建议,设立一个 “先进科学和系统实验室” 进行计算机和固 态物理研究。戈德曼对施乐的主管们说:“如果你们聘用了我,5年之内你不会得到商业回报。但如果你们在10年之内还不能获得商业价值,你将知 道你请错了人。” 施乐公司的CEO彼特·麦克库卢 (Peter McCullough)批准 和支持了这项提议。聘用了杰 克·戈德曼来领导研发中心,以创造 “未来的办公 室”。 首先,戈德曼聘用了几位明星经理,其中最重 要的是鲍勃·泰勒。他以前是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的主任。然后是1970年初加入的乔治·佩克 (George Pake) ,他担任施乐硅谷研发中心主任一职,并说服戈德曼把中心设在加州的帕洛阿图,就在斯坦福大学附近。泰勒具有物色和培养计算机科 学研究人才的天赋。


泰勒的重要性在于,他在先进研究项目署出资为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他认识这一领域中的所有年轻研究人员,并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计算机领域内建立了最好的专业人际关系。他所结识的人,如艾伦·凯在1972年说过:“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事有90%受到了先进研究项目署的资助。”


艾伦·凯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 1969 年7 月,凯的博士论文 《反应式发动机》被犹他大学接受。论文中,有着对他的个人电脑Dynabook的初步描述,它基本上是一个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凯讨厌分时电脑终端,每个人只能在某个时间点上使用。无论它是主机还是小型机,你必须要与人分时使用;这些机器有着闪光的绿色文字,并且只有少数书呆子会使用。 凯要的是一种连小孩子都可以使用的界面,更像作 手指画和看彩色电视那样。 艾伦·凯对何谓计算机及其用途有着全然不同的理解,他的看法来自他对教育的热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想象儿童才是电脑最终的用户,因之电脑 是儿童的一个工具。一旦确定了方向,问题就不在于处理速度有多快,而在于是否直观。不是说人需要学习电脑语言,而是电脑如何学习人的 “语言”。 凯有过一个关于移动计算机的构想,并将之称为Dynabook。他还倡导 “面向对象” 的教育软 件。


也许和技术同样重要的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工作文化,一个基本上没有任何准则的氛围。施乐建立了这个中心,让科学家拿着钱去做他们想做的研究。这听起来对那些来自政府部门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泰勒培育了一种随便、非正式、平等主义的环境。没有着装要求,也没有上班钟点要求。PARC作为研发中心象征着一种为嬉皮士所宣教的另类的生活方式。 PARC起飞的20世纪70年代正是施乐公司的艰难岁月。1970年,IBM推出了它的第一部办公复印机,终结了施乐公司历史性的垄断,施乐进入了一个痛苦的紧缩时期。此外,当一些主管试图取消研发中心时,施乐董事会成员和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巴 丁 (晶体管的共同发明人) 力争保住了研发中心,他 相信170万美元的预算相当值得。


1967年,恩格尔巴特和比尔·英格利希一起申请了一个专利,这是一个有两个金属轮的木质壳 体:一个电脑鼠标器(美国专利号3541541)。他们把这个装置描述为一个“显示系统的X-Y坐标指示器”。试验室里没人记得是谁给它取名 “鼠标” 的,但是因为它的末端拖了个尾巴,所以有人就这么叫它。令人遗憾的是,恩格尔巴特和英格利希没 有在鼠标器上拿到过任何版权费。斯坦福研究所拥 有专利权,但是不了解其价值,后来以4万美元的 代价把鼠标授权给了苹果电脑。 1968年,恩格尔巴特作了一次被誉为“演示之母” 的技术演示。1969年,恩格尔巴特的实验室成为阿帕网的第 二个节点 (阿帕网是后来互联网的前身)。1969年10 月29 日,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列昂纳德· 克莱因洛克实验室(Leonard Kleinrock) 和位于斯坦福研究所的恩格尔巴特实验室作为两个节点之间实 现了连接,两地成了第一个互联网的骨干。


1979年12月,史蒂夫·乔布斯 和苹果公司的一队人马两次拜访施乐硅谷研发中 心,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事情源于乔布斯的关键设 计师杰夫·拉斯金 (Jef Raskin) ,他与施乐硅谷研发 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他们做的研究工作印象 深刻。乔布斯与施乐达成了一项交易,以市场协助为条件,让艾伯·扎列姆 (Abe Zarem) 的施乐开发公司 (施乐的一个子公司) 在苹果公司上市前投资给 苹果。结果证实技术示范更为重要。他们给乔布斯展示的东西是当时局外人从未看过的。乔布斯及其 团队看了施乐的软硬件演示后,立刻采取行动把 Alto电脑的设计原理和图形用户界面运用到苹果的丽萨电脑 (Lisa) 和麦金塔电脑中去。乔布斯甚至还 挖走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一部分人才,如拉里·特 斯勒(Larry Tesler) ,他最终成了苹果的首席科学家。


施乐也有过一个新的计算机产品,但是不太适合市场需求。1981 年4 月,施乐在芝加哥的一次行业贸易展览会上亮相,大张旗鼓推出Star工作站,称之为施乐8010信息系统,它有着漂亮的图形用户界面和桌面标志。它是Alto电脑和施乐其他 技术商品化的产物。然而Star运行速度太慢,价格 为16595美元。另外,用户必须一次购买2~10台,还要加装以太网和一部激光打印机,总价格贵 得吓人。1981年8月,IBM推出了它的个人电 脑,彻底地改变了办公计算机的商业态势,并使 Star遭到淘汰。IBM的电脑价格只有5000美元,它没有漂亮的图形用户界面,也没有图标、视窗、桌 面标志,也没有电子邮件和互联网,它动辄就死机。但是它对基本的办公任务和应用来说绰绰有余,因此它的销售情况很好。Star工作站仅卖了3 万台,而IBM PC却卖了数百万台。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人才们垂头丧气,他们都想离开。


这一年早些时候,查尔斯·西蒙尼正在考虑 下一步怎么办时,鲍勃·梅特卡夫建议他和一个名叫比尔·盖茨的22岁小伙子聊聊,此人初创了一家叫作微软的公司。盖茨和西蒙尼一拍即合,他们立刻针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包括计算技术的本质、技术所起的作用和未来产品的设想等。西蒙尼感到,施乐的老板们对技术知之甚少,也没把技术创新放在心上。麦克卡德尔所用的 人都是会计师和前福特公司的财务人员,而盖茨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企业家。诚如西蒙尼所说:“你会看到微软做事情要 比施乐快100倍,确实如此。”因此,西蒙尼离开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去了微软,在那儿他成了一个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病毒’ 的传播信使”。


6年之内,微软的市值就超过了施乐。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搞砸了吗?史蒂夫·乔布斯在1996年的一次演讲中曾说:“施乐本来可以拥有整个计算机产业……可以 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IBM……可以成为20世纪90 年代的微软。” 那么为何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创造了如此多的技术发明,却没能实现商品化呢?


本章在前面列举了它成功的因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它在商品化上遭受失败第一,公司在几十件事情上做出决策时,不是考虑新技术、新机遇,而是考虑个性、权术和短期利益。高科技公司需要的是忘我地工作和超人般的努力,员工要的是分享公司产权的升值,而不是工资和奖金。第二,公司管理层把公司看成一个复印机公司,而不是计算机或出版公司,更不用说要使它成为一个打造“未来办公室”的企业。管理层留恋出租复印机的商业模式,销售人员的素养局限于复印机和打字机,而不是新的办公技术。再者,采购 计算机的经理们都是专业的IT人员,而不是购买复 印机的经理。 第三,施乐不允许具有创业精神的科学家自立门户,从而避免公司的官僚体制。新创业务必须由 管理现有部门的人来负责,这些人不喜欢承担风 险。所以施乐失去了克拉克、西蒙尼、格斯切克、 梅特卡夫等人才,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成就了价值 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远胜过施乐本身。第四,错在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自身。它常常以纯粹的研发中心的模式行事。其科学家通常远离客户培训、销售或内部创业精神的培训。少数几个试 图进行产品商业化的施乐公司主管们 (并非研究人员) 被公司的官僚作风挫败。所以,虽然施乐硅谷 研发中心在技术创新方面非常成功,但是它在科技 成果商品化上却非常失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