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试听】中国教育史 | 制度政策线:隋唐

【资料试听】中国教育史 | 制度政策线:隋唐

00:00
04:00



①概念: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延续1300多年,于清末1905年废除,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选士制度。

②特点: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创立标志为隋炀帝设进士科。

        宋代,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完备;

        元代,以朱熹《四书集注》作为答题依据;

        明代,八股取士制成为定式;

        清代,考试方法更繁杂周密,于清末新政中废除。

③评价: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催生士大夫阶层,强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是选士制度发展到高级程度的表现,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统治发挥作用;使本来脱节的选士制度与育才制度紧密结合,对学校教育发展有弊有利。



①概念:出现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有官办和私办两种,一种与图书馆相似,另一种供个人读书治学。

②特点:从事收徒讲学的书院在唐末萌芽,与官学衰落、私人讲学传统、佛教禅林影响和印刷术的发展有关;

        宋代,著名书院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书院;

        元代,官学化,沦为科举附庸,理学著作成为主要教学内容;

        明代,沉寂后兴盛,带有明显政治色彩,书院讲会制度盛行;

        清代,政府在积极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控制。

③评价: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的类型,弥补官学不足;

        提倡自由讲学,学风良好,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办学和管理上提供有效经验,成为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




①概念:蒙学是指儿童初入学时所上的学校,即指从事小学阶段(十五岁以前)教育的学校,分官办与私办两类,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其中私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②特点: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的责任,包括门馆、村塾等种类;私塾的学生多为六岁启蒙,教材使用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重视学诗做对;注重儿童教养,强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③评价: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体系中,蒙学教育最薄弱,中国古代的蒙学基本上由民间自由办理,私塾为那些没有能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蒙学创造了不少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过就大部分私塾而言,教师的水平不高,教学方式也比较呆板,管教严厉,体罚是普遍现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8529695

    学姐这个音频资料从哪能够购买呢?

  • 1355996vjsj

    学姐的声音好美啊!学姐也是学习教育学的吗😊

    ErSha爱教育 回复 @1355996vjsj: 当然啦~

  • 潇雨静恒

    很喜欢主播的声音哦~

    ErSha爱教育 回复 @潇雨静恒: 谢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