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课标诗词鉴赏。今天我们来分享第一首诗,《观沧海》
我们先看一看全诗的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临”是游览的意思。向东我游览碣石山用来观察沧海。碣石山是今天河北的昌黎,在河北昌黎的碣石山就是曹操笔下的碣石山。沧海的沧,它是个通假字通草字头那个苍,青绿色的意思。青绿色的大海,沧海就是青绿色的大海。水何澹澹的“何”是多么?澹澹是水波摇动的样子。山岛耸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洪波是汹涌澎湃的意思。星汉灿烂这个星汉是指的银河的星光。银河的星光,好像是从大海中出来的一样,就叫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是汉乐府的一种固定的格式,是最结尾时的一种结束语,类似于我们写那个信的时候,那个此致敬礼。这就是全诗的大意。
我们要知道的是,曹操写碣石山是由当时三国时代的一个背景。三国时代有两场重要的战争,一场是官渡之战,一场是赤壁之战。这是曹操打完官渡之战之后他写的诗,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平定了黄河以北。但是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的残部却与辽西的乌桓首领蹋顿勾结,屡次侵扰北方的边境,曹操不得已就在建安12年,亲自率军北伐乌桓。北伐乌桓胜利之后,曹操班师途中登上了河北昌黎的碣石山,此时曹操心里很清楚他已经稳定了北方,可以放手一搏来统一天下。不过此时的曹操,除了踌躇满志,他并不知道,他要发动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时代非常著名的一场战争,叫赤壁之战。他不会想到这场战争在它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他打了个大败仗。而终其一生再也没有看到统一,当时曹操登上碣石山。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要追上秦皇汉武的步伐,因为秦皇汉武也曾经登临,这两位雄主当时是那么的踌躇满志。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影子并不遥远,曹操满脑子想的都是快点追上他们的步伐,因为曹操已经53岁了,在短寿的古代社会里,他显得并不年轻。一阵秋风萧瑟的吹过。曹操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的一腔抱负,豁达的胸怀融汇到他所为我们描绘的大海的场景中,借着大海畅饮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我们看一看这首诗,他突出的艺术手法,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全诗借景抒情最为突出。作者将自己的志趣巧妙的融入在大海这个意象中。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曹操在借景抒情的时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点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站在碣石山上来看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几句话,事实却是曹操对白天看到的环境,所以还是实写眼前一切之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实现。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一直到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话是曹操的虚写,因为白天不可能看到星汉灿烂这个夜景。也就是说它从眼前白天看到的实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到了晚上,日月之行肯定会在沧海中,肯定像在沧海中运行的一样,星汉灿烂的星河的灿烂的星光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一样,这是曹操借助自己的想象力的一个场景。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曲折达意,委婉旁衬的效果就出来了。
最后我们要说一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观”字,曹操用一个观字这个动词统领了全诗,用“观”为读者打开了观察沧海的大门。
关于全诗我就为大家分享到这个地方,最后我们把全诗的内容再给大家复习一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中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成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记忆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这个成语星汉灿烂挂在嘴上。所以曹操也是我们中华文脉中为我们打造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在这个地方呢,我要说曹操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我们以后还会有机会学到曹植的文章,今天《观沧海》就给大家分享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分享再见。
老师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啊😊
用心的老师
觉家 回复 @兮寥: 谢谢
赞赞赞!
古诗词如果都能这样讲,孩子怎么可能不喜欢!!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