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阈限思维》(中):如何拆掉思维的边界

078《阈限思维》(中):如何拆掉思维的边界

00:00
10:16

书籍信息:  

英文名:Liminal Thinking:Create the Change You Want by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中文名(暂拟):《阈限思维》

书籍类别:个人提升

Amazon评分:4.6/5

Goodreads评分:4.0/5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页数:184


内容简介:  

上期节目,我们讲了《阈限思维》的认知金字塔是什么。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来讲讲如何拆掉自己思维里的墙。不过在讲之前,我还是想先分享书里的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者曾在《西雅图邮报》工作。但当时作者决定换工作,考虑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所以他就跑到当地的一所大学去准备应聘。当时,他找到一位当地大学的美术老师朋友,想了解如何成为一名老师。


结果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你连硕士学位都没有,基本是不可能成为老师的。也就是说,成为硕士才能当老师就是他们当时的认知。但是作者当时想,读一个硕士花的时间太久了,但申请一份工作的时间其实没那么久,要不我先试着申请一下,看看行不行。要是我试了没成功,那也无所谓,反正也浪费不了太多时间;但如果我成了,我就能省下很多时间。


结果你猜怎么着,作者居然真的拿到了大学老师的职位。但你想想,如果他一开始就认同了成为硕士才能当老师这个认知,那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限制住,他也肯定不可能真的在之后申请到大学老师的职位。所以说,突破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那这本书里提出的阈限思维,就是帮助我们打破种种局限,拆掉思维的边界,让我们在行动的时候,能够更有创造力、更加事半功倍。


在这本书里,作者就介绍了好几种方法,我们接下来就来具体讲一讲。


第一种方法叫做:承认自己不客观。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我们想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而越关注,则意味着我们越在乎,也越难做到客观。所以说,如果某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第二种方法特别重要,我会详细说说这一点:叫做保持空杯心态。这里要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有一位叫做艾丽卡·考奇的专家,她负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新团队。在2000年左右,她发起了一个叫做我们的故事的项目,项目的任务就是收集来自非洲国家乌干达的普通民众的故事,然后与世界各地的其他人分享这些故事。


这个项目得到了谷歌的支持,一个非营利组织也赞助了这个项目,免费向乌干达农村地区的村民们提供了笔记本电脑,让他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故事。但结果怎么样呢?首先,这些笔记本电脑很难使用,所以几乎没有人用他们;其次,当地的人说:我才不想分享我的故事呢!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一群外国人听?他们不知道分享故事这件事有啥实际意义,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得有人出来建设道路,取水,修路灯。所以,这个项目最后成了一个很失败的项目。


失败之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再到乌干达发起新项目之前,他们就开始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后来,他们就不再免费发放像笔记本电脑这样的东西,而是把他们的项目建立在乌干达已有的基础设施上,比如手机和短信,这就让当地的人很容易参与进来。人们只要简单地发送一个短信代码,每周就能收到一条短信,比如你能喝到干净的淡水吗?”“你附近的诊所有足够的药物吗?”“你对体罚小孩怎么看?等等。


后来,整个乌干达政府都融入到了这个系统当中,他们可以实时看到国家的状况,以及人们对健康、教育、政府服务等等方面的态度。而且每周的调查结果会发表在报纸和电视上,他们甚至根据这个项目收集的信息,为国会引入新的法案。


这两次发起行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第一次是他们自以为了解情况,然后一厢情愿地发起了一个项目,最后的结果是劳民伤财;第二次,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专家、不再想当然,而是把自己的经验清空,深入去了解当地民情,然后发起了一个很成功、甚至是利国利民的项目。


那我们作为普通人,怎样才能做到空杯心态呢?其实很简单,作者在书中也举了个例子:有位叫做戴维·彼得雷乌斯的将军,他会乘坐直升机毫无预兆地降落到营地里,然后问士兵问题。通常情况下,当老板或上级问下级问题的时候,他们多半会问:“士兵们,一切都好吗?你们情况如何?”


一般来说,如果上级这么问了,那大家就会回答:很好啊!所以你是得不到任何线索的,因为你这么问,其实是带着我并不需要从你那里知道什么的心态。但这位将军提问题的时候,他不会这么问,他会问你:今天早上做了什么?或者你最后一次与敌人接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而他这么问,就是想通过大量一手接触得到的信息,来补充官方渠道的信息。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认为自己是将军,其他人的意见就没有任何价值的心态。


空杯心态的故事其实也是这么来的,话说是一位教授去拜访一位大师来学习禅宗。大师把茶倒进教授的杯子里,直到被子满了,他还继续往下倒。教授一直看着他,直到他忍不住了,提醒大师说:杯子已经满了,再也倒不进去了。这个大师就开口了,他说:你的脑袋就像这个杯子,里面充满了思想和观点。除非你先清空你的杯子,不然我怎么能向你展示禅宗呢?


所以说,为了学到真正新的东西,你必须清空自己的杯子,这样你现有的知识、理论和观点就不会妨碍和限制你。在禅修当中,这叫作初学者心态。初学者心态意味着你接受了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态度,即使你已经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你还是得像新手一样,去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否则,你就学不到任何的新东西。


第三种方法叫做创造安全空间。人们经常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很少吐露自己的情感。而情感往往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而这些秘而不宣的东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造安全的空间,给人们足够的尊重,他们才愿意分享内心的情感。


如果你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大脑会本能地做出负面反应,就像你饿肚子时候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神经领导力研究所的大卫·洛克总结了一个模型用来考量人们的情感需求,叫做围巾模型,英文是SCARF,分别是地位Status、确定性Certainty、自治Autonomy、关系Relatedness,和公平Fairness的缩写。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你理解他人的情感:


比如说,作者的妻子米歇尔就曾经遇到过这么一次经历。米歇尔本来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公关经理,有一天,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因为开会不在办公室。所以当天,她被老板要求留在办公室里,这样可以接听一些客服电话。但不巧,当天早上,气温突然降到了零度以下。她又要开车送儿子上学,她送完儿子之后发现车坏了,于是她不得不把车拖去修,而且当时作者在出差并不在家。所以米歇尔就知道,自己没法去公司上班了,于是她打电话留言给团队,并把所有办公室的电话转接到了她的私人手机上,这样她就能处理所有的事情不耽误,跟她在办公室里工作也没啥区别。


本来这事儿没什么,她也没有失职,但第二天,老板还是咬住了她不放。老板本来可以说:哎你车坏了还把所有工作安排好了,啥事儿都没耽误,真不错。但他没有这么说。他说的是:没有我的口头授权,你没有权利决定在家工作。你应该叫个出租车,赶到办公室上班。


如果换做你是米歇尔,你会怎么想?你多半是气炸了吧?老板这么做,也意味着他违背了围巾模型里五个情感要素里的三个:第一,他削弱了米歇尔的地位;第二,他夺走了她的自主权;第三,他以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在对待米歇尔。而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就是,后来公司里的大部分优秀员工基本都离职了,因为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老板没有为员工创造安全空间,他也不可能听到来自员工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只能停留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认知围墙里,继续恶性循环下去。所以,这第三种方法创造安全空间就非常重要。


第四种方法叫做分拆与求证。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拆成不同角度去求证,即便某些角度看起来极度荒谬,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五种方法叫做提问题,做连接。也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专长和痛点。然后根据现状来整合资源,对接供需两端,创造新的机会。下期节目,我们会接着讲完《阈限思维》这本书里剩下的几种方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ng_83

    提出的方法都挺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