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⑴ 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
⑵ 这句话出自唐朝的敦煌词,原词应该是两首,词牌名都叫《定风波》。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首词的意思是相反的,第一首主要说读书没用还不如去建立功业,第二首则说要建功立业离不开读书人。
⑶ 定风波(其一)
⑷ 敦煌曲子词
⑸
⑹ 攻书学剑①能几何,争②如沙塞骋偻㑩③?手持绿沉枪④似铁,明月,龙泉⑤三尺斩新⑥磨。
⑺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⑦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⑻
⑼ 【注释】
⑽ ①攻书学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后世遂以“书剑”为士子的特征。
⑾ ②争:怎。
⑿ ③骋:逞。偻㑩:聪明伶俐,机灵能干。
⒀ ④绿沉枪:古代名枪。唐殷文圭《赠战将》有诗句:“绿沉枪利雪峰尖,犀甲军装称紫髯。” 绿沉:深绿色。
⒁ ⑤龙泉:古代传说中的宝剑。原名“龙渊”,唐代时避高祖李渊讳,改称“龙泉”。
⒂ ⑥斩新:崭新。
⒃ ⑦狼烟:即烽火。
⒄
⒅ 【译文】
⒆ 你们这些穷酸的儒生,只知道攻读诗书、练几下花剑,这又能有什么出息呢,怎能比得上纵横边塞沙场的英勇武士?我们手持铁一般的绿沉枪,腰挂三尺龙泉剑,磨得崭新铮亮,象明月一样闪着寒光,真是威风凛凛!
⒇ 值得羡慕的是昔日那些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休要夸赞儒生的德行如何之高,能耐如何之大。若是忽闻边塞狼烟四起,请问你们这帮文弱儒生,又有哪位能够提枪上阵平息战乱呢?
21
22 【简析】
23 敦煌曲子词《定风波》有二首,应当是两人对唱的联章体,为联章问答,其一为问,其二为答,是民间词里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这里选为《定风波》其一,描述了有志武士决心驰骋沙场、平定战乱、建功立勋的爱国精神。同敦煌词中的那些儿女情长、幽思缠绵的情调相比,无疑显得高亢、奋进、健康,从词风上讲,可以说开豪放词之先河。
24 中唐以后,社会矛盾激化,在异族的搅忧侵袭下,西陲沦陷长达70年之久,敦煌地区的官兵和人民,奋起反抗,为保卫西部边疆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那种纸上谈兵式的“攻书学剑”显然已经不能解国家之危难,只有“手执绿沉枪”、腰挂“龙泉三尺”宝剑的武士,奔驰“沙塞”,方显英雄本色。
25 值得回味又忍俊不禁的是,这首词发挥想象把武士与“儒士”相比较,贬抑儒生,认为古往今来只有军队将士“堪羡”,切不要“谩夸儒士德能”如何之多,一旦边疆发生战争,试问又有哪一个“儒士”敢于提枪上阵平息战乱呢?在这种既刚烈、又对立的起伏曲折中,阐明了保家卫国的最朴素的道理:面对敌人,只有勇敢地拿起武器冲锋陷阵,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
26 需要商榷的是,在强调和讴歌军伍勇士的同时,这首词却无视甚至贬低“儒士”的德能,显然有失偏颇。所以接下来第二首《定风波》( “征战偻罗未足多,儒士偻罗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则针锋相对,以张良用谋略逼迫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直接回答武士的诘问:从古至今,文士最擅长定风波。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重武轻文,文人受到不应有的轻视,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伤害,所以借歌咏此曲来为书生们扬眉吐气鸣不平。
作者:项羽 (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7
28 第一个是遇到夹道欢迎就减慢速度。第二个是到了函谷关,不进去,第三个是还军霸上29
30 从文义上看,这两首曲子词应是武士和文人的对唱。从对唱的语言特色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争强好斗,机智可爱的性格特征。
31 这两首词的观点均有所偏颇,要知道安邦定国,文武不可缺其一。但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词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用通俗易懂、自然明快的语言,一扫夸饰雕琢习气,创造出质朴刚健、气韵雄浑的写作风格,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
32 这两首词中都有“偻啰”一词,查《汉语大词典》,里面正好提到“争如沙场惩偻啰”例句,解释是“机灵、伶俐”。
33 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这里的“偻啰”明明是士兵的意思,怎么到《汉语大词典》里就变成机灵,聪明的意思了?后来想想可能是《汉语大词典》里面说的对,所谓“骋偻啰”一词,就是“逞聪明”的意思,是说到战场上发挥聪明才智。我原来以为“偻啰”是士兵,骋偻啰就是当士兵的意思,但是咱们汉语里面解释词语好像有的时候遵循的是越自然越好,这里“逞聪明”显然按照原文比“当士兵”要自然一些。
34 第二首里面前两句也有“偻啰”一词,第一句“争战偻啰未足多”如果理解成《大词典》里面的偻啰的解释可以理解成“军队里的聪明人不是很多”,而如果“偻啰”在这里是士兵的意思的话可以理解成“征战的士兵总是不够用啊”,第二句“儒士偻啰转更加”如果是《大词典》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聪明的儒士转职参战更加好”,而如果理解成士兵可以理解成“儒士可以更好的成为有用的士兵”。
35 那么问题就是,这里的“偻啰”在这两首词中出现三次,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处分别是什么意思?
36 要注意的是第一首中的“龙泉三尺剑新磨”的“剑”很多版本都写为“斩”,经过专家勘定应该是“剑”,“斩”根据原文也解释不通啊"两词为武将与儒士回答,定风波以喻平定社会动乱,词风豪健,为此调之始词。另有敦煌曲子词三首为讲述伤寒病症口诀。此调有中调和长调两种,《词律》列中调两体,《词谱》列八体。李珣词名"定风流"。张先词名"定风波令
这两首原始出处的《定风波》比较粗俗,没能流传下来。若非20世纪初被从敦煌再度发现,就无人能知苏东坡的《定风波》词牌来历了。
🐷🙊🐯👣👠🍊🍍🐼🐺
讲得好。英雄!
吹的好
秋语荷塘 回复 @月影西窗云阁主: 厉害
俺提前看了看,原来,此词末句亦有出处。白居易:“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真是这活学活用的,反倒比原诗更有名。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互相借鉴呢
此心安处是我家
秋语荷塘 回复 @悠宅听美文: 好吧
老师,是不是在历史当中,自古帝王少有情爱?纵然有,大多也不是美好的结局。
秋语荷塘 回复 @东坡没有肉_: 是啊,影响精力!
哎呀,老师讲到这首了😍
秋语荷塘 回复 @东坡没有肉_: 明天展开
1被咯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