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研镇:琵琶弦上说相思 于坚
丽江大研镇与沉思有何关系?小镇、炊烟、土木建筑、流水、豆腐作坊、铜器铺,思想史在此地无踪无迹。大研镇的思想是在大地之上,它的思想就是它的生活、日子,它是存在着的,不是某种被思考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对象。它栖居在它的思想中。
它只是一个平庸的市民的城。人们建造它,只是要栖居,只是要生活,并不是为了名垂青史。它是栖居之城。它是为人生而造、为日常生活而造、它是朴素的生活之城,温暖、亲切、庸常、平等、为人生敞开。
石板的街道,在月光下发出清冷的光辉。墙壁散发出发霉的土壤和木材的味道,有气味的墙,与大地牢牢地联结着。这城市经历了上百次的地震。
进入一个深宅,大门被推开,发出门栓在木臼里旋转的声音。有音乐家曾用这种声音做出音乐。这声音使入门更具有了一种仪式感。纳西人其实是没有门的民族,他们的家只是栖居。他们的世界不是在门后面,而是在大地之上。因此,大研镇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它与大地之间没有城门的关系。街道通到玉米地或者短松冈之上,遇到河流之中。
在大研镇,纳西古乐的演奏者被人们视为通灵者,他们与古代的神灵交谈,报告生老病死,报告灾难与丰收,祈求宽恕与幸福。我打听到,他们是教师、税务员、鞋匠、裁缝、马帮领队。。。。。。他们演奏的不是记录在精装音乐史或者国家歌剧院里的音乐。但他们中间坐着不为人知的巴赫。
大研镇是一个生活着的城市。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中写道:“一大早,几股由农民组成的人流从远处的村子出发,沿着五条大道,十点钟开始后不久,开始向丽江集中。。。。。。稍过午后,集市到了热火朝天的地步,人和牲口乱作一团。高大的藏人在拥挤的人群中夺路先行,披着蘑菇装羊毛毡的普米族村民故意使篮子里的蔓菁叶一闪一闪的。仲家人穿着粗麻布衫和裤子,奇特的小辫子从修剪过的头上垂下来,懒洋洋地在街上溜达,狭窄而粗糙的麻布条拖到地上。纳西族妇女狂乱地在任性的顾客后面追赶。”我再1994年依然见到上述场景的某些部分,但是现在,这一切听起来已经越来越像是古代的事情了。
丽江今天正在崇尚旅游。旅游的道路恰恰与古代的栖居相反。我担心丽江有朝一日会像罗马那样变成日常生活的空壳。罗马失去了生活,但它留下了光荣。因为它的目的不是栖居,而是英雄和神的象征。大研镇一旦失去了她的流水上的洗衣妇们弯着的腰,她的“第一流的,既清洁又有味道的腌菜和果酱,鲜嫩的火腿和令人垂涎的酸甜大蒜”(顾彼得),失去了她的丽江粑粑、她的豆腐坊、面条坊、铜匠铺、她的炊烟。。。。。。也就失去了她的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失去了栖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