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妈经常无缘由地否定我

为什么爸妈经常无缘由地否定我

00:00
08:18

曾经在面包店打过工,帮忙卖现烤的面包蛋糕。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子来买面包,然后问小孩想吃哪种。


当小孩说想吃面包,家长会说:面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说想吃蛋糕,他们的家长却说:蛋糕不好吃,吃面包好不好?


这时候小孩是什么反应呢?他们只是撅着嘴巴接受了。



小孩子为什么不反抗?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表达不满,而 3 岁到 11 岁还处在对父母的崇拜期,他们会对父母说的话「深信不疑」或者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


不否认父母相对年幼的孩子的确更有经验,很多情况下他们也是对的(比如安全,卫生,健康方面),但多少父母这种权威的,不容辩驳的态度不曾随着孩子的成长改变过?



当孩子慢慢长大,有自己的意见时,家长往往用「都是为你好」「不听我们的话你会后悔的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恋人用我这么爱你,所以你应该……来要求自己的恋人。


爱成了控制的手段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强烈推荐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 7 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


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了自己喜欢吃的。


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


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
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我看到的这些小孩,可能他们长大之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潜意识里他们会认为:反正我说什么都是错的,你们来选好了!

所以等到了高考生之后报志愿的时候,有很多人从未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也没有弄清自己有怎样的特长、潜能、爱好、发展方向便选择了报考专业,有些孩子的志愿甚至由父母来代替。这样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特别容易迷茫。

我们看到了一棵树的果实,却不知道这棵树的根有那么深。我们都曾经被父母家长的思维控制过十几年: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女孩子过了二十五就不值钱了;一定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


古时候十六七岁就结婚了,你怎么不十六七岁结婚啊?因为那是古代人的思维。


同样,你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元的时代,不要再被老一代封建的思维给绑架了。父辈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但你要明白,你不是父母生命的续集,你只是你自己,你的灵魂与父母不一样。


父母很爱我们,但不代表他们能控制我们。过来人的话只能作为参考,决定权还是在你手里。


书里还有句话我印象很深: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因为独立是源自生命的冲动。勇敢点,就算选错了也没关系,成长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你不可能借着别人的经验飞上自己的天空。


十几二十年前那个在面包店面前徘徊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

不要被别人的思维局限,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局限别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