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美国国防情报局指出中国正在平行研发两种隐身轰炸机。一种是传说已久的轰-20,将担任战略核轰炸任务,与潜射和陆基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一起,构成中国的核三位一体打击力量。另一种就是首次见诸报道的歼轰-XX,用于中程打击。DIA认为,这将取代歼轰-7的作用。
DIA报告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但中国确有歼轰-XX的需求,也具备现实的技术条件。歼轰-XX还将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机会。如果中国确实在推动歼轰-XX的研发,这一点也不奇怪。
有B-2轰炸机在前,中国空军的未来战略轰炸机对标的目标是有的,尽管具体的布局设计上未必照搬其无尾飞翼设计
美国海军当年的A-12舰载攻击机方案曾让很多人质疑,这样布局的飞机能否在舰上起降
歼轰-7也称“飞豹”,这是中国第一种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作战飞机。相比之下,强-5是米格-19的大改,歼-8也是参照米格-21设计的,都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设计。歼轰-7命运多舛,如果不是海军的坚持,几乎没有获得准生证。歼轰-7具有优良的海上打击和陆上纵深遮断攻击能力,还有自卫空战能力。但歼轰-7计划在1977年启动时,是基于西方60年代的基本设计理念的。在1988年首飞时,代表的是不超过70年代的技术水平,到最终大批装备的时候,已经比国际主流落后了几乎20年。以后几经改造升级,依然是未老先衰了。
但歼轰-XX代表的不仅是歼轰-7的现代化,而是全新的作战理念。
歼轰-7代表的还是防御作战理念,海上打击用于在外线拦截入侵舰队,陆上纵深遮断攻击用于打击入侵之敌的第二梯队,降低前方线压力。超音速和低空飞行有利于提高突防成功率,自卫防空则是在缺乏制空权和有效空中掩护时的必须。在攻防兼备、首战用我的今天,现代化升级之后的歼轰-7依然是大有可为的。但也不可否认,老当益壮的歼轰-7面对强敌要成功突防而且全身而退是越来越难了。
隐身化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信息化。高度隐身的歼轰-XX不仅擅长海上打击和遮断攻击,还具有强大的信息、监视、侦察能力,成为察打兼优的体系作战关键节点。也就是说,歼轰-XX不仅可以直接出手,发动打击,也可以隐蔽前出,侦察、监视各种目标,引导其他打击手段,同时保存自己的弹药,以便对最敏感和转瞬即逝的关键目标发动致命一击。现代战场上目标多,种类繁杂,任何作战平台都有弹舱容量问题,充分发挥体系的打击能力而保存自己的弹药对提高体系作战效能至关重要。
歼轰-7飞机尽管装备部队时间不长,但已经显得较为过时
歼-16和俄罗斯的苏-34不同,不是战斗轰炸机,而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另一方面,远程打击手段与抵近轰炸不是互相排斥的。远程打击武器射程远、威力大,便于突发集中打击,也避免了发射平台的突防能力问题。但远程打击武器的单位成本高,库存有限,持续打击能力较差。如果使用水面舰艇或者潜艇发射,还有发射完毕后必须回基地装填的问题。
抵近轰炸不一定是临空轰炸,可以用滑翔炸弹,或者只有小型发动机的动力助推炸弹,重量和成本大大降低,威力灵活。如果轰炸机就在目标附近的话,对突发目标的反应时间也短,还能对高敏感目标抵近确认和实时评价打击成果、及时补射。
美国兰德公司曾经做过计算,轰炸机代表可重复使用路线,巡航导弹代表一次性使用路线,计入研发和平台成本与弹药成本,两者的成本等价线是一条双曲线。在这条等价线上任一点,冲突时间更长,或者日平均打击次数更多,则可重复使用路线更为经济;冲突时间很短,或者日平均只需要零星打击,则一次性使用路线更为经济。
兰德以B-2轰炸机和以波音747货机改装平台发射巡航导弹为参照,得出结论:在每天打击次数至少1000次的情况下,任何时间上长于8-10天的冲突都以B-2轰炸机更为经济,改变巡航导弹成本或者轰炸机成本的影响有限。
战争物资的经济性在战时关系到战争行为的可持续性,在平时则影响军事开支对国民经济建设的挤占。因此兰德的结论是:轰炸机的作用不可取代。
另一个问题是电磁攻击。传统轰炸机是专职丢炸弹的,在导弹时代扩展到发射导弹。但现代战场不仅有硬杀伤,还有软杀伤。电磁攻击对于压制对方的雷达、通信和信息体系越来越重要。传统上,这是专业电子战飞机的任务。但随着战场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目标的增多,打击飞机也需要具有电磁攻击能力。
除了反辐射导弹和电磁攻击导弹外,电磁攻击吊舱是有用的手段,但主动电扫雷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主动电扫雷达功率大,波束方向性和敏捷性好,信号体制灵活性好,是天然的电磁攻击利器。事实上,由于天线大、功率大,如果有效整合的话,主动电扫雷达的电磁攻击能力甚至超过传统的翼下吊舱。专业电子战飞机或许永远比兼职的打击飞机更有效,但在需要的时间、在需要的地方具有马上可以发动的攻击能力,永远比更有效但远在天边的专业电子战飞机更有用。
这也是美国正在研制的B-21的思路:从传统轰炸机演变为察打兼优并擅长电磁攻击的打击轰炸机,与远程打击手段相互补充。
对于美国经验,中国不必也不会盲目照抄,更不会盲目拒绝 。但歼轰-XX不仅是小型化的“打击轰炸机”,歼轰中的“歼”的部分还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实让轰炸机具备空战能力这个想法,还是美国先提出来的,当初计划中的B-1R就是换装4台F119发动机,携带一大堆AIM-120D远程空空导弹为战斗机提供火力支援
歼轰-7的空战能力只够自卫。现代战斗机基本上都有双用途能力,可以无需改装就在制空和对地攻击任务之间灵活转换,所以“专职”战斗轰炸机已成过去。事实上,歼-16对地攻击的能力或许已超过了歼轰-7,空战能力则根本不可比。歼轰-7也是中国迄今唯一使用“歼轰”型号代号的作战飞机。
但不管歼轰-XX最终是否使用“歼轰”型号代号,歼轰-XX的空战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可能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在DIA报告中,歼轰-XX具有主动电扫雷达和中远程空空导弹。DIA报告未必完全可信,但歼轰-XX配备主动电扫雷达应该没有疑问。主动电扫雷达不仅有多波束同时扫描的能力,适合同时监控地面目标和空中威胁,并控制飞机在贴地飞行中回避地面障碍物,还能充当电子侦察天线、电磁攻击天线、高速数据链天线等。在现代航电高度软件化的情况下,兼有空空导弹的火控能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就弹舱容量而言,歼轰-XX携带大中小型空空导弹也无问题。
但歼轰-XX具有发射空中导弹能力不是为了去空战格斗,而是为了空中游猎和伏击。现代攻势制空作战已经不再局限于主动前出、在对方战斗机能危害自己空中和地面目标之前消灭之,而是更在于打掉对方空中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如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即使对于战斗机,能潜伏到对方基地附近,在起飞和着陆的薄弱时刻冷不防敲掉几架,可以制造极大的混乱,迫使对方大力加强基地防空。每一架被迫收回用作基地防空的战斗机都意味着又一架战斗机不能威胁我方的空中和地面目标。把敌机消灭在地面当然是理想的,把对方困在基地防空则是退而求其次,也在事实上达到压制对方空中力量的目的。
歼轰-XX毕竟不是战斗机,与敌机的近距缠斗应该避免。好在现代空空导弹的性能极大提高,在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战术运用下,用导弹与敌机缠斗而不是赤膊上阵,这是做得到的。这也是游猎与强攻死守相对应的制空防空的差别。
图-128“提琴手”发来贺电……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隐身、超巡和航程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三边形”,只能在三项指标中优选两项,而不大可能三项同时兼优。
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隐身不是万能的,但不隐身是万万不能的。DIA报告也指出歼轰-XX是隐身的。对于以突防和生存为主要挑战的歼轰-XX来说,必须达到高度隐身,而且是全向隐身。有意思的是,美国在隐身问题上的调门变了,专家们现在急于指出:“外形不是决定隐身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别的因素,包括涂料。”隐身从来就需要把木桶的所有木板都做好,不留短板,但外形是最大也是最难的那块板。无尾飞翼是最有利于隐身的气动外形,但气动、飞控等老大难问题在很长时间里只有美国能解决。现在很多其他国家都解决了,尤其是中国,几乎把无尾飞翼白菜化了,要继续维持“美国隐身不可超越”,就只有找点别的理由了,但这是题外话。
应该指出,歼轰-XX的隐身与电磁攻击的要求不矛盾。大功率、全频谱的阻塞式电磁压制简单粗暴,但已经不很管用了,因为这把电磁攻击的能量平均地分布在频谱里和所有方向上,实际对目标起作用的只有很小一部分。要彻底淹没现代反对抗能力,需要足够的能量,天女散花的阻塞式干扰的功率要求是不现实的。反之,电磁攻击的波束在信号特征上具有高度针对性,在空间方向上具有高度方向性,能量大大集中、高效。与传统的无差别压制相比,这好比精确制导炸弹与地毯式轰炸的差别。后者貌似一网打尽,但对于加固的点目标实际上效果很有限。
高度针对性、方向性很强的电磁攻击也降低了在视线外其他方向被截获的可能性。这好比电灯泡和激光束的差别。电灯泡一亮,四下的人们都看见了;但激光束很细,在黑夜中也不易被发现,但被照射的目标则可能处在彻底的眩目中,也无法有效确定来袭方向。
在实战中,电磁攻击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任务完成后,关闭电磁攻击,转入电磁静默,这就是利用隐身悄悄撤离的时候了。而对方的探测手段可能在眩目和黑暗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建正常,而错失及时捕获目标的窗口。
就传统打击任务而言,隐身有助于突防和逃逸,超巡的作用类似,而且所需要的低阻外形容易与前向隐身相结合,问题是容易与其他方向上的隐身要求有冲突。换句话说,全向隐身的超巡还很难做到。
最重要的是,超巡很难做到长航程,但长航程对歼轰-XX是仅次于隐身的第二重要的要求。应该指出的是,作战半径只是到达,在较大的作战半径上保持足够的留空时间才具有真正的战术意义。
据报道,歼轰-7的作战半径为900公里到1750公里,这足以覆盖日本全部和菲律宾大部,但在这个半径上,没有多少留空时间了。1750公里的无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应该是歼轰-XX的最低要求,最好在这个半径上还有不低于4-5小时的留空时间。有空中加油的话,航程和留空时间更大。不过对于出动率要求较高的有人战术打击飞机而言,每次出击不宜超过12小时,否则容易超过飞行员的生理极限。战略轰炸机有一次出击连续飞行30+小时的,但一般是特种任务,除非换班,否则这样的飞行时间是谈不上高出动率的。
而据媒体所说,中国DF-21D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达到1500公里。在这样的距离上,歼轰-XX与DF-21D互相配合,将构成非常强大而且灵活的打击体系,不仅对敌对国家航母这样的大型目标是巨大威胁,对较小的驱逐舰或者海空战斗力较低的两栖舰艇也是致命的,更不用说缺少防护的补给舰了。
高亚音速则容易做到长航程。对于打击任务来说,高亚音速够用了。对于空中游猎和掠袭,除了F-22和歼-20,世界上绝大多数战斗机只有短时间的超音速冲刺能力,巡航速度并不超过高亚音速,大多数轰炸机和所有运输机更是不具备超音速能力,实际上也够用了。高亚音速在气动上也容易与全向隐身相容,尤其是无尾飞翼。
中国已经有歼-20,但战斗机的全向隐身要求较低,超巡和超机动则是必要的,与歼轰-XX的要求不尽相容。以歼-20为基础的最大问题是不容易达到长航程,基本气动布局也决定了机内容量不适合大量载弹,因此未必是合适的起点。
DIA报告没有提及歼轰-XX的气动外形,但如果歼轰-XX不要求超音速的话,很可能采用无尾飞翼布局。中国并无有人驾驶的无尾飞翼研发经验,但雨后春笋一样涌现的各种无人机里不乏各种无尾飞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有人无尾飞翼的预研。
X-4B无人机已经验证了无尾飞翼上舰的实际可行性
作为歼轰-7的替代和深度发展新,歼轰-XX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能需要达到35-40吨级,需要两台非加力涡扇-10级的发动机推动,这是完全在中国航空科技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更重要的是,这还可以发展成舰载打击飞机。中国海军现在没有专用的舰载打击飞机,歼-15兼任舰队防空和反舰对地打击任务。从长远来说,专用的高度隐身、长航程打击飞机是必要的。这也使得下一代舰载战斗机的设计要求不必过度向打击要求倾斜。
随着中国海军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实用化,很多观点认为,中国航母只要专心舰队防空就够了,打击任务可以交给舰射和潜射导弹。这是偏颇的。将航母作为移动的舰队防空保护伞,这是对航母最大的误用。
航母当然是用于舰队防空的,航母也需要首先确保自身的生存,才谈得上战斗力。但航母本身也是巨大的目标,无疑吸引对方的优先打击。如果专注于舰队防空,最终舰载空中力量会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消耗掉,而对舰队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没有实质性贡献。这和防空为主的空军是一个道理。“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对所有作战力量都是一样的。美国海军对于以舰队防空为核心的航母有一个说法:这是“自舔的冰淇淋”,看着好看,想起来好吃,但想吃的人吃不到。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如前所述,作战飞机投放近程精确打击武器的打击可持续性大大高于单纯依赖远程打击武器。对于特别强悍的对手,由远程打击武器拔牙,然后由作战飞机抵近放血割肉,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不那么强悍的对手,作战飞机的战术灵活性和执行高度敏感任务的能力也是远程打击武器不能替代的。
简言之,中国航母必须攻防兼备,而不只是“飞行的防空导弹发射架”的搭载平台。歼轰-XX这样的作战飞机是中国航母成为准战略打击力量的必备利器。
A3D表示后继有机很欣慰……
在更远的层面上,中国的空中加油力量都可能得益于歼轰-XX的研发。控制第一岛链以内的海洋只是中国东南沿海安全的必要条件,争夺第二岛链只有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携手才可能实现,但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空中力量要穿越第一岛链才能进入第二岛链。传统的以民航客机或者运输机为基础的加油机很可能无法突破拦截。这个问题对美国也存在,只是美国的问题反过来,加油机无法在第一岛链内生存。
美国空军终于开始接收KC-46加油机,现计划的179架将取代最老的KC-135和KC-10,但到2025年计划完成时,依然有300架KC-135需要替换。DARPA、美国空军、洛克希德等都开始研究全新的加油机理念,重点是在高度对抗性环境下的生存力,很可能从现有民航客机为基础转向中型、高度隐身的全新平台,而且很可能是无人的。美国海军的MQ-25向这个方向前进了一步,但并没有到位。美国空军也没有现成甚至相近的平台。但对中国来说,歼轰-XX可能是理想的起点。作为加油机,自主飞控的技术门槛较低,有人-无人双用化已经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而无人化可以不受留空时间限制,更加有利。隐身加油机现在还不是中国的重点,但在不远的将来就有这样的需求,在歼轰-XX研发中不妨预作考虑。
歼-20代表了中国航空科技迈入世界第一梯队,轰-20代表了中国空军迈入战略空军阶段,歼轰-XX代表的则是全新的空中战争理念。歼轰-XX的存在与研发进展还有待更多报导证实,但这对中国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歼轰-XX对中国的意义可能与战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一样,具有突破性的作用。“飞豹”代表了中国航空科技的艰难起飞,“飞豹之子”则代表了中国航空科技渐入自由王国,非常值得期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