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什么女性要永远偏爱自己?
《一间自己的房间》
原著:伍尔夫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热搜话题:“女人,如何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在下面,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别让家庭和孩子束缚自我”;
“不要让自己整天陷于家务”;
“别为了满足他人,而忘了关心自己”。
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因照顾家庭失去喜欢的工作,因忙于家务放弃自我成长,因过度满足别人需求而陷入内耗?
如果你正深陷这样的困境,那么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或许会为你指点迷津。
这本具有深邃内涵的世纪经典,通过对女性作家一直以来写作困境的探讨,深刻剖析了女性要成为自己,所面临的世俗压力和家庭束缚。
告诉女性唯有向内求,坚定地做自己,不被社会定义,让自己成为吸金体质,才是爱自己最好的方式。
正如周国平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最该爱自己的人是自己,唯有悦己,方可成己。”
当你开始置顶对自己的爱时,真正用赚钱、成长、快乐去取悦自己时,你才能够拥有独立的人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知道,在世间,对自己最好的呵护,就是用尽全力去偏爱自己。
偏爱自己的财富
在书的开篇,作者伍尔夫就提出一个惊人观点:
女性想进行小说创作,那她必须有金钱的支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财富对于女性的重要性。
伍尔夫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19世纪的英国,女性毫无经济自由可言,天职就是嫁人、生娃,围着丈夫孩子转,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
如果女性要独立自主并进行艺术创作,就如同背叛家族,会被社会排斥。
书中,伍尔夫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妹妹”朱迪丝。
朱迪丝和哥哥一样,天资聪颖,富于想象,敢于冒险。
但因男尊女卑,朱迪丝只能留在家里,照顾父母,料理家务。
这让朱迪丝很不甘心。
她总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演自己喜欢的戏剧,像哥哥一样,实现经济独立。
可当她向父母说出梦想时,却被父母当成了异类。
家似乎是带锁的牢笼,而她自己成了囚鸟。
于是,为飞向更广阔的天空,17岁的她,偷偷地离家出走,去伦敦见世面。
一到伦敦,她就直奔剧院。
然而,现实总是很打脸。
当她说出自己想演戏时,得到的却是老板的讥讽:“没有哪个女人可以演戏。”
走投无路的她,钱已花光,又不具备赚钱的机会和能力来支撑自己的戏剧梦。
无奈,为了生存,她委身权贵当情妇,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
虽然朱迪丝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她的经历,给现实社会的女性,带来了宝贵启示。
多少女性,被传统的家庭责任所束缚,没有赚钱的能力和技能,结果无论到哪,都是在乞讨;
多少女性,受世俗目光的限制,丧失了提升的机会和空间,最后无论做啥,都无法实现经济独立。
正如伍尔夫所说:
女性,越是在夹缝中创作,越要有财富基础。
越是困境重重,越要有赚钱自救的本领。
很多时候,只有融入社会你才会明白:离开面包谈梦想,无疑是痴人说梦。
“星辰和大海是要门票的,诗和远方的路费也很贵。”
与其像朱迪丝般逐梦于假想,不如选择深耕自己,赚钱自救。
女性,唯有偏爱自身的财富,把金钱这一“定海神针”稳稳握在手中,才是对命运最有力的把控。
偏爱自己的成长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生活中,很多女人自穿上嫁衣起,就将重心移向对方,她们忘我爱别人,却忘记了成长自我。”
太多女性全力经营一个家,最后却发现,自己所爱的家,正在抢走你的人生。
但当你不再为捆住男人而付出所有时间,把更多心神专注于自己时,就会明白你的价值,往往在婚姻之外。
看书时,伍尔夫多次提到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汉普郡的小镇,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写作,立志要当一名作家。
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男性主导社会,女人想过富足的生活,只能选择嫁人。
简的母亲也希望女儿能通过婚姻,实现财富自由。
但简却秉信,婚姻应是两个人爱的奔赴,而非一人单方的攀附。
很快到适婚年龄的简,凭借美貌和聪明,一下子抓住了贵族韦斯利的心。
但简并不喜欢韦斯利的木讷无趣,果断拒绝了这桩婚事。
她的举动令母亲震怒,可简坚定地告诉母亲:
“我可以靠写作谋生,不必为财富,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
后来在一次聚会中,简结识了年轻帅气的见习律师汤姆,两人在接触中互生情愫,迅速坠入爱河。
此时的简,天真地将自己的人生,全部赌在了与汤姆的爱情上。
可当谈婚论嫁时,却不幸遭到了汤姆家人的强烈反对,两人无奈之下只得分手。
至暗岁月里,简逐渐从懵懂走向清醒,领悟到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拱手予人,就是对生命最大的辜负。
觉醒后,简不再囿于情爱,而是一心专注于文字。
她在写作中寻找救赎,将最理想的爱情模样留给了世人。
先后创作了《傲慢与偏见》《理性与情感》《爱玛》等文学巨作,被誉为“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伟大作家”。
可以说,婚姻于她而言,不再是治愈的良药,写作才是。
而她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破冰前行,完成了成长和蜕变,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作家。
法国作家波伏娃曾说: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或闺房内,折断了她的翅膀,却感叹她不会飞翔。
在世俗定义下,多数女性婚后,被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的生活占据了全部身心,成为了好妻子、好母亲,但唯独忘记了成为自己。
但婚姻从来不是女性命运的归宿,只是人生的一个选项。
就像简·奥斯汀,她一生都没有选择婚姻,而是选择以写作的方式破局,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偏爱自己的快乐
伍尔夫对《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观点,也让人耳目一新。
夏洛蒂出身贫寒,母亲在她5岁时因癌症去世,两位姐姐也因结核病相继夭折。
从小,夏洛蒂就喜欢阅读写作,14岁就能写小说、诗歌,还和两个妹妹一起办家庭杂志。
可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家从父,结婚从夫,她们要讨生活,只能依靠男性。
而身为牧师的父亲,收入微薄,且已年过七十。
弟弟又没有工作,整日酗酒。
面对现实的刁难,手拿一副烂牌的夏洛蒂,没有被生活压垮。
为了活命,作为长姐的夏洛蒂,决定靠自己撑起这个家。
起初,她给别人当家庭教师,结果备受侮辱和歧视。
后来,夏洛蒂又和妹妹们一起合办学校,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
陷入困境的夏洛蒂,不想就此沉溺,她决定用写作来实现人生逆袭。
在经历了退稿,销量惨淡等负面反馈后,夏洛蒂最终写出了《简爱》这本震惊英国文坛的作品。
虽然,夏洛蒂在那个文学与女性无关的创作氛围中,实现了人生突围。
但她一生都被苦难捶打,这也为她仅39岁便早早离开人世埋下了伏笔。
伍尔夫明确指出夏洛蒂的局限:夏洛蒂的一生都在内耗,她虽极具文学天赋,却为了迎合当时英国男性作家的主流文化,选择以男性的身份署名。
不敢做自己,无法成为自己,让夏洛蒂变成了一个只知工作而全然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女性。
伍尔夫在书中说: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大可爱探险就探险,爱写作就专事写作,爱闲晃荡到地球的哪一处名胜古迹就晃荡过去。”
很多时候,现在的你,想要快乐,无须借口搪塞,全力以赴即可。
但不幸的是,夏洛蒂生于19世纪,她不得不迎合环境、迎合他人,甚至为难自己。
就像她在《简爱》中描述的:
他们想责怪我就责怪我吧。我渴望看到生机勃勃的都市、城镇和地区,渴望拥有更丰富、更实用的人生阅历。
夏洛蒂把女性既向往自由的美好天性,又担心招人非议的纠结,隐隐在书中宣泄了出来。
害怕这个,忌惮那个,瞻前顾后,注定精神内耗。
可见,迎合外界,不如取悦自己。
女性唯有偏爱自己的快乐,学会讨好自己,以更高维的视角,排除外扰,方能精神内返,回归真实的自己。
《一间自己的房间》被誉为女性的经典教科书,它教每个女性自爱自立,不仅拥有物质上的自主,更要建立思想的独立、灵魂的自由。
在书中,伍尔夫有句名言:“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为任何其他人。”
多少年来,女性为满足世俗的预期,活得委曲求全、压抑隐忍。
从小被训导成懂事听话的“好女儿”,结婚后又被驯化成温柔娴淑的“好妻子”。
尽妻职,做丈夫的后盾;尽母职,做儿女的典范,却唯独忘了如何安顿好自己。
无法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超越小我局限,摆脱家庭桎梏?
我想,唯有学会偏爱自身的财富、成长、快乐,把人生的掌控权牢牢攥在手里,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庇护。
岁月静好,来日并不方长。
你要尽全力地偏爱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站在自己人生的c位,如此,这个世界才会如你所期地爱你。
点个「在看」,与书友们共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