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米叶尔国建国后期, 基督教在也门地区传播开来。 信奉 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人联合也门基督徒, 于 340 年起兵入侵也 门, 并占领了部分地区。 异族的入侵遭到也门人, 尤其是希米 叶尔人的顽强抵抗, 终于在 38 年后赶走了入侵的埃塞俄比亚 人。 当希米叶尔国最后一位国王祖·努阿斯 (公元 515 ~ 525 年在位) 继位后, 基督教的势力已不容小觑, 祖·努阿斯国 王决意根除也门的基督教在希米叶尔国灭的影响。 他强迫基督 徒放弃信仰重新归信原来的部落宗教, 否则一律处以火刑。 祖 ·努阿斯对基督徒的迫害, 激起了拜占廷人的极大不满。 拜占 廷人于是以解救也门基督徒为名, 鼓惑埃塞俄比亚人再次进兵 也门。 埃塞俄比亚军队在拜占廷帝国的支持下, 战胜了希米叶 尔军队并对希米叶尔国进行毁灭性破坏, 烧杀掳掠无所不为, 至此, 希米叶尔国灭亡。 据传, 希米叶尔国王祖·努阿斯在大 兵压境、 孤立无援的境地下, 不愿束手待毙而投海自尽。 希米叶尔国亡国后, 千千万万的也门人因不堪忍受埃塞俄 比亚人的高压血腥的统治, 而暗中求救于波斯的萨珊王朝。 575 年, 波斯人趁机侵入也门打败了埃塞俄比亚人, 但命运多 舛的也门却转手又沦为波斯帝国的属地。 奈伯特国 (约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106 年) 奈伯特人原为古代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部落。 主要活动 在今阿拉伯半岛西北部, 毗邻叙利亚的约旦境内。 约在公元前 6 世纪末他们即游牧于约旦东部的沙漠边缘地区, 又向西侵入 了约旦西南部死海与亚喀巴湾之间的埃多姆 (旧译以东) 地 区, 并占领了西亚重镇皮特拉, 后定为王都。 皮特拉有非常多 的岩石峭壁, 奈伯特人占领该地后, 为了抵御外族入侵, 在关 15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半岛 隘险口、 岩石嶙峋的山坡上修筑了许多险峻的岩石城堡。 建成 后的皮特拉城堡居高临下, 形势险要, 构成西亚古代城市建筑 的一大奇观。 皮特拉处于东至伊拉克、 波斯湾, 西至埃及、 地中海沿岸 的加沙, 南至阿拉伯半岛的也门, 北至大马士革等古代商业重 镇的交通中心, 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并在奈伯特人的苦心经 营下很快发展成为西亚地区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 经济十分繁 荣。 皮特拉的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 与奈伯特人善于从事长途 贩运的商业传统有直接关系。 濒临地中海的加沙是阿拉伯半岛 经营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奈伯特商人利用加沙港紧邻奈伯特 人的势力范围这个有利的地理条件, 垄断了加沙绝大部分的进 出口贸易。 他们收购加沙进口的外国商品, 贩运至皮特拉卖给 来自阿拉伯半岛也门、 希贾兹等地的阿拉伯商人, 然后再买进 阿拉伯商人带至皮特拉的阿拉伯半岛出产的香料、 乳制品等土 特产, 再贩销至加沙, 如此循环。 他们在加沙和皮特拉两地来 回倒卖, 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奈伯特人所统辖的埃多姆地区盛产铜和铁, 所以奈伯特人 对铜、 铁器皿的制作和加工非常精通, 然后将成品通过加沙运 销包括希腊在内的地中海各国。 皮特拉在沟通东西方贸易所发 挥的重要作用, 一直持续至公元 2 世纪, 罗马人占领皮特拉后 因商路的改变, 这种优势才逐渐丧失。 历史上兴旺、 绚丽的皮 特拉虽然没有能再次复兴, 但皮特拉遗址却一直是约旦王国境 内享誉全球的名胜古迹, 直至今日, 耸立在山坡岩崖上的奈伯 特古城堡依然飒爽挺拔, 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叹为观止, 浮想联翩。 因长期生活在沙漠边缘地区, 奈伯特人对变幻多端的沙漠 16 伊斯兰教的摇篮———阿拉伯 特性十分熟悉。 他们凭借荒漠旷野的掩护, 经常出没于沙漠和 绿洲之间并袭击周围邻邦, 劫掠钱财。 奈伯特人对在沙漠地区 如何寻找地下水源、 如何贮存雨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出于防御的需要, 他们又具有隐蔽地下水井和蓄水池的高 超技巧。 他们所做的暗记, 只有他们自己的本族人才懂得, 至 于外族人即使到达水井和蓄水池的所在地也因无法识别它们的 出水口而望 “水” 莫及。 奈伯特人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 使 生活在沙漠之外的邻邦因不谙沙漠特性和缺乏军旅所必需的水 资源而不敢贸然深入奈伯特人的势力范围。 因此, 奈伯特人虽 然长期处在亚述、 米底、 波斯等西亚强国的包围之中, 但在近 6 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却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立而没有被诸强 所吞并。 据铭文记载, 奈伯特王国在其最后一位国王马尔柯三世 (101~106 年) 统治期间, 国势衰颓, 公元 106 年最终被罗马 国王图拉真 (98 ~ 117 年) 所灭, 后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 省, 归属叙利亚总督科尔内留斯管辖。 自此, 曾强极一时的奈 伯特国不复存在。 亡国后的奈伯特人因不堪忍受罗马的迫害, 纷纷弃家远离, 或移居新地, 或投靠其他部落。 年复一年, 奈 伯特王国在古代活跃于西亚的一段辉煌历史也渐渐被世人所遗 忘了。 19 世纪以来, 由于奈伯特铭文在西亚的大量出土, 才 吸引了各国学者对研究奈伯特王国的历史、 文化、 政治、 经 济、 典章等方面研究的广泛兴趣。 希拉国 (公元 3 世纪~633 年) “希拉” 坐落在今伊拉克境内库法以南约 3 英里处的纳杰 夫湖畔。 阿拉伯语音译 “希拉” (alHirah), 来自于阿拉术语 的 “Harta”, 它含有 “营地”、 “棚屋” 等意义。 这很可能是 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迁徙至此的莱赫米人按阿拉伯部落的传 17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半岛 统生活方式搭建帐篷在此落户形成棚户区的原由。 莱赫米人究 竟何时到达希拉, 目前并无定论, 多数意见认为, 大致在公元 3 世纪左右。 希拉后来发展成为莱赫米人的一个城市, 建国后 定为希拉国的首府。 由于希拉坐落纳杰夫湖畔又毗邻幼发拉底河, 那里气候湿 润, 空气清新, 终年树木繁盛, 花草似锦, 在古代被认为是阿 拉伯半岛首屈一指的休闲胜地。 在阿拉伯民间流传的 “留宿 希拉一夜, 胜似服药一年”、 “寓居希拉祛除百病” 等民间谚 语, 虽有夸张之嫌, 但也是对希拉自然条件的生动描绘。 特别 是希拉被定为希拉国的首府后得到了飞速发展, 很快成为西亚 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 而来, 因此在古代阿拉伯文学作品中, 希拉经常被提及, 如在 蒙昧时期和伊斯兰教初期的诗歌中, 许多著名诗人都提到了它 的名字。 莱赫米人在建立希拉国后依附了波斯帝国, 是因为希拉的 地理位置紧挨波斯以及波斯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政治军事力量非 常强大。 当时的波斯帝国处于强大的萨珊王朝时期, 当时它所 面对的惟一强手就是在其西面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 阿拉 伯莱赫米人在希拉的出现和逐步走向繁荣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萨珊王朝为了巩固政权, 稳固取得不久的统一局面和有效地抵 御拜占廷的军事入侵, 同时考虑到西部国防特别是帝都泰西封 安全的需要, 认为利用希拉, 为我所用, 是一个适时的方针; 而希拉国也希望能得到强国的庇护。 因此波斯人对希拉国采取 了收买、 笼络、 扶植的政策。 波斯承诺对希拉的保护并准其不 纳贡税, 而希拉则以在日后的波斯对拜占廷的对抗中效忠波斯 作为交换条件。 希拉甘愿向波斯称臣, 而且名副其实地成为守 卫波斯西部边陲与拜占廷抗击的前哨阵地。 因此, 波斯与希拉 18 伊斯兰教的摇篮———阿拉伯 的关系非同寻常。 据史载, 希拉国王努尔曼一世 (约 400 ~ 418 年) 修建了豪华的赫瓦尔奈格和萨迪尔宫殿。 赫瓦尔奈格 宫坐落在幼发拉底河河畔的枣椰林深处, 巨大的宫苑中小河流 水潺潺, 奇草异木芬芳, 景色十分秀丽。 波斯国王叶兹德吉尔 德一世 (399~420 年) 仰慕希拉的自然环境, 就把王子送到 了希拉。 努尔曼不敢怠慢就把赫瓦尔奈格宫辟作波斯王子的寓 所。 努尔曼一世因修建了著名的赫瓦尔奈格宫而得了 “赫瓦 尔奈格苑主” 的称号。 至于萨迪尔宫则是努尔曼用作招待外 国使节的迎宾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